「這三年,我們村的原生態大米價格一年比一年好,村民種田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了。」10日,延平區茫蕩鎮三樓村曹貞興說。在他身後的稻田裡,好幾位村民戴著鬥笠在水稻已長膝高的稻田裡用手來薅草,汗流浹背。
2016年,有「福建十大梯田之一」美譽的三樓村,村財收入為零,且負債200多萬元,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5戶,被列為省級貧困村。
近幾年,通過喚醒沉睡的資源價值,農民變股東,產品變品牌,三樓村農業和農產品的經濟附加值提高了。2019年,三樓村村財收入近15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17312元比2016年增加近7000元。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摘掉了省級貧困村的帽子。同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三樓村的變化,與福建醫科大學派駐延平區茫蕩鎮三樓村第一書記林春密切相關。
2017年底,林春經過深入調研村情民意後,決心從制約三樓村發展的痛點、難點下手除「病灶」。
三樓村因梯田而美,梯田因水稻而美——受益於海拔高、氣候溫潤、晝夜溫差大等因素,十分適合有機水稻種植,三樓村只產高山單季稻,生長周期達160天到180天,村民栽培過程中,不施農藥,採取生物防治病蟲害,鋤草實施人工耘田拔草,種出的大米「米粒光潔度好,味道清香,有彈性」。
「村裡的拋荒田越來越多,再多下去,我怕梯田都沒了。」2017年底,曹貞興向林春反映說,現在村裡種田的都是像他這樣六七十歲的老年人,如果他們再不種就沒有人種了。
「這就是三樓村發展的痛點!」林春說。他與村兩委、黨員幹部經過多次討論後達成共識:酒香也怕巷子深。必須提高外界對三樓村、對三樓村大米等特產的認知度。於是,三樓村一方面改變農村髒亂差現象,一方面挖掘三樓的歷史文化資源。村莊乾淨了,遊客留宿了,願意消費了,村民將自家產的筍乾、蜂蜜、山草藥等農產品拿出來擺攤銷售,增加了自身的經濟收入,初步嘗到了旅遊業的甜頭。
接著,「三樓村精準扶貧插秧節」「三樓村農耕文化節」等活動陸續開展,帶動了村民和遊客面對面「認領一丘梯田」活動。與此同時,村黨支部引導貧困戶和其他農戶探索 「精準扶貧戶+種田能手+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模式,對本村生態米生產實行「統一育種,統一耕種,統一包裝」三個統一管理,並打出了「茫蕩三樓高山生態稻」商標品牌,成功上線了「三樓食寨」淘寶店,以新的銷售平臺擴大知名度,進行線上線下統一推介、銷售。
林春介紹,三樓村目前在耕作的稻田100多畝,年產原生態大米近40噸。現在,每年都會有近300名遊客認領梯田,直接高價訂購了近五分之一的大米。另外的大米,在線上一斤賣到12.8元,線下團購價一斤賣10元左右,比原來翻了二三番。
大米價格漲了,梯田裡的田螺也跟著升值。據了解,三樓村的梯田每畝可產田螺30到50斤,每斤可賣到35元。「我種水稻近6畝,賣大米收入1萬多元,賣田螺收入7000多元。」村民葉元生說。
因為山高路遠,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相對滯後,造成遊客上山難農產品出山難,產業發展難,這是三樓村的癥結所在。「要想富,先修路。」林春通過「跑部門,請政策」,積極對接和爭取相關項目,進行了村內道路硬化、停車場、旅遊公廁、民俗活動場所等建設,改善了鄉村旅遊的基礎設施,破除了農產品銷售運輸道路瓶頸。
路通暢了,遊客多起來了,村民的農產品好賣了。通過線上平臺和線下零售相結合的模式,2019年9月以來,三樓村已銷售大米20餘噸,筍燕、烤筍、野生小筍和竹耳菌等各類筍近1500禮盒,銷售總額超50萬元,為實現整村脫貧開闢了一條新路。
在這基礎上,去年3月,村黨支部書記曹接發新辦了筍廠,有力解決了賣筍難問題。截至目前,三樓村筍廠已經收購村民竹筍50多萬斤,村民從鮮筍和白筍乾獲得收入200多萬元,毛竹成了名副其實的「搖錢樹」。
「三樓的發展局面初步打開後,我們現在打算大力發展鄉村遊,目標是既要將三樓村打造成休閒康養的『氧吧』,又要打造成攝影觀光的勝地。」林春說。
入夏以來,前來三樓村避暑休閒的遊客絡繹不絕,尤其是周末常常爆滿,住宿要提前兩周預訂。全村幹部致力於鄉村振興、全面奔小康的信心倍增。(詹國兵 盧越 李韌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