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態雜談之一:家的味道
作者:樂善耀 |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原主任,上海市《東方講壇》講師,全國家庭教育專家講師團成員,國家教委,全國婦聯「家庭教育園丁獎」獲得者。主要著作有:《學習型家庭》、《教師與家庭教育》、《讓孩子健全人格》、《樂爺爺的孫子兵法》、《樂老師的家庭微教育》等。
家的味道是什麼?甜的還是苦的?有的家有豪華的別墅,有最現代的家用電器,卻沒有家的味道。
我的家不大,廚房更小。小小廚房是我的老伴大顯身手的舞臺。每天晚上六點下班回家,一進門便可聽到從廚房裡傳出鍋碗瓢盆的聲音,聞到從鍋子裡冒出來飯菜的香味。我的老伴,為了一家三口的飯菜,常常在廚房忙得滿頭大汗。她說:「只要大家吃得開心,我買汰燒,再苦再累,心裡也甜」。為了每天的兩素兩葷一湯,她也動足腦筋,翻盡花樣,開發了人家沒有的私房菜:兩片薄薄的藕片夾上豬肉,做成噴香的藕餅;用近十種蔬菜炒上一大盆「荷塘月色」;在豆腐羮裡撒一把洋蔥末,讓味道更加鮮美;用西紅柿蝦仁做一道泰國菜,味道酸溜溜又甜滋滋……
可以這麼說:小小的廚房是我們三口之家的心臟,它每天為了一家人的快樂和健康跳動著。每天一日三餐,廚房也是一家人最忙碌最有誘惑的一塊寶地。我和老伴溝通交流的話題常常從這裡開始,女兒的家庭責任心的培養也從這裡起步,在媽媽的影響下,媽媽是家裡的大廚,她成了我家的二廚。
隨著熱氣騰騰的一盆盆飯菜端上桌子,一家人圍著餐桌,其樂融融地品嘗著老伴的廚藝,享受著家庭的美滿和幸福。其實,每一道菜,每一碗飯,都是愛的載體,可以這麼說,老伴在炒菜過程中,除了添加油鹽醬醋之外,更多的是對丈夫之愛,對女兒之愛。我吃在嘴裡的每一口菜每一粒飯,無不感受到的家庭的溫暖和親情。
其實,每個家庭都是一個生態系統。小小的廚房,拉近了我們與大自然和健康的距離,也拉近了夫妻之間和母女之間愛情和親情的距離。通過廚房,我們家庭的每一成員,都在享受著愛與被愛,每天的日子是平凡的,生活卻是有滋有味的,健康的,有溫度的……
但是,今天的家庭,是生活的富裕,還是工作的壓力,把家庭的女主人和男主人與廚房的距離愈拉愈遠。有的小家庭甚至把廚房當作一種裝飾。一家三口,從星期一到星期七,不是到老媽家去蹭飯,便是叫外賣,廚房沒有一點油煙味。一個三口之家,男主人不想燒飯,女主人不願炒菜,大家都不願為這個家庭奉獻自己的愛,這樣的家庭,還會有家的味道嗎?
在這樣的家庭裡長大的孩子,怎麼可能培養出他的生活自理能力?怎麼可能培養他的家庭責任心呢?我想:如果再過20年,今天的父母成了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這一代祖輩都是靠吃外賣過日子的,他們的兒女和孫輩,也許已無處可蹭飯了。到那時,廚房是否會成為每個家庭多餘的一塊空地呢?
一個人的健康和生存,離不開綠色的生態環境。當前,空氣的汙染,水質的汙染,我們每個小家庭都希望把外部的汙染減少到最小。但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小家庭生態系統結構中,廚房是家庭幸福美滿不可丟失的一個齒輪,它不僅在滿足家人每天物質需求,更多的還有精神需求。在廚房這個平臺上,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收穫的不僅是親密感,幸福感,還有責任感和價值感。一個沒有飯菜香味的廚房是一個不健全的家庭,這樣的家庭是病態的家庭,這樣的家庭是沒有家的味道的。
地球的大生態,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去保護。
家庭的小生態,是否更需要我們努力去保護?每個家庭成員的每個行為模式不僅影響著人與自然的關係,同時,也影響著家人之間親情與愛情,影響到家庭每一成員的生命與健康,更決定一個家庭的幸福體驗和幸福指數。
- 育孫寶所有文章均是原創首發,未經授權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