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糖瓜粘」,1月17日是農曆臘月二十三,傳統小年。就在這臨新春賀新歲之際,下午1時許,成都市成華區怡福路的一角傳來喜慶的音樂和歡聲笑語,「民俗鬧新春,新年逛市集」在毛邊書局·桃蹊書院拉開了帷幕。
張燈結彩,人潮湧動,貼福字、寫春聯、領糖畫、二手集市……新春開幕前,最美的一段音符奏響,空氣中已滿溢著濃濃的喜慶和年味兒。
讓新年浸潤書香氣
紅星新聞記者現場看到,漂流書香文化市集的攤位前熱鬧非凡,擺攤的都是幾歲小朋友,他們帶來了閒置書籍、玩具等舊物,大聲叫賣。此外,還有親子組合圖書漂流,兩個家庭之間互相換書閱讀。
每一位到場的市民通過籤到,可以獲得一張「書香府青·民俗鬧新春,新年逛集市通關卡」,大家拿著這張通關卡參與猜燈謎活動和漂流書香文化市集活動,分別獲得一個印章,一個印章兌換蛋烘糕,兩個印章得糖畫。成都本土老字號蛋烘糕與傳統小吃成都糖畫的加持,讓活動更加熱鬧。
除開猜燈謎、逛書香文化市集,現場還有書法家寫對聯送對聯,而且參與者可以選定書法家現場寫。最後,還能看到茶藝師帶來功夫茶表演。
現場市民很多都是一家三口全部出動。不斷聚集的人群和極高的參與熱情,讓書院門的節日氣氛非常濃厚。桃蹊書院負責人傅天斌說,活動加入書香元素,他們希望給通過這種方式,為社區居民營造具有書香文化的年味。時間只有一個下午,很多居民們趕到已經沒有攤位,表示希望以後再舉辦。所以,類似這樣的文化惠民活動,他們計劃未來每一個月都要做一場。
活動前,他們還舉辦了頒獎,街道的社區居民都參與進來了。每個社區評選一處「書香之家」,榮譽證書,對書香之家的代表是一種鼓勵,也是讓他們對桃蹊書院有歸屬感,一個書店的運營過程,以浸入方式讓居民去感受文化氣息。
過去這一年,桃蹊書院幹了啥?
門外鑼鼓喧天,門內卻是另外一番景象,人們都埋頭閱讀,一片安靜。2018年的10月,毛邊書局進入正式入駐府青社區,成立了毛邊書局·桃蹊書院。一棟三層樓古樸的書院,積極倡導「一本好書、一杯清茶」的健康生活方式,營造獨具桃蹊特色的「書式生活」。
剛開始,傅天斌心中隱隱有擔心,原來的毛邊書局是小眾舊書店,走進大眾視野會是理想化的狀態,加上,周邊都是老舊院落,居民的生活消費習慣是否能夠接受這座書院,是否會認為書院過於高大上,而門庭冷落。但是,他的擔心是多餘的。在一年多的實踐中,情況越來越好,現在每天書院裡都是座無虛席。
↑傅天斌
傅天斌介紹,書院的入駐對社區居民對生活方式也有改變。剛開始,大家對環境衛生不以為然,現在,一天下來,書院內部依然整潔如初。看來,大多數市民嚮往書香閱讀氣息,嚮往這種文化生活。
「很多居民走進來鼓勵支持我們,我不是孤軍作戰,我們自由開放式吸取自願者,很多前來報名的,有一個市民為了做志願者,每周要從溫江趕過來。還有學生做實踐課,他們做志願者同時,也在閱讀。我們不會限制他們工作時間。」傅天斌說。
↑書院內照片
傅天斌還提到一組數據,自2018年揭牌以來,毛邊書局·桃蹊書院廣邀省市各大名家前來講學,開展各類公益講座80餘場,受益群眾達3000人次;舉辦特色展覽6次,群眾參觀展覽5000餘人次;舊書交易近萬冊,舊書交流近2000冊;開展閱讀推廣活動6次,參加閱讀推廣活動近2000人次;圖書通借通還8600餘冊,辦理通借通還18903人,書院閱讀流量近30000人次,一度成為文人墨客、社會名流和轄區居民的書香殿堂、雅聚之所。
紅星新聞記者陳謀 實習生 彭泰 攝影報導
編輯 陳豔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