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來源:中國旅遊新聞客戶端
明天,全國各族人民都會聽到沉重悠長的鐘聲迴蕩在城市上空,我們很快就迎來「九一八」事變88周年紀念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回望那段山河喋血、壯懷激烈的歷史,進而激發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
這是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坐落於遼寧省瀋陽市大東區望花南街柳條湖立交橋北側,始建於1991年「九一八」事變60周年之際,是國內外唯一一家全面反映「九一八」事變歷史的專題博物館,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4A級旅遊景區。
該館位於「九一八」事變爆發地——南滿鐵路柳條湖段的東南側,是依託遺址在鐵路沿線、狹長地帶建立起來的。總佔地面積3.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2600平方米,展覽面積9180平方米。由「九一八」事變殘歷碑、警世鐘、展覽主館、勝利紀念碑等建築群組成。通過大量文物、歷史照片、及多種現代化展示手段,真實反映了日本帝國主義策劃、發動「九一八」事變及對我國東北進行殘酷殖民統治的屈辱歷史;生動再現了東北人民和全國人民一道,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不屈不撓、浴血奮戰,最終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歷史畫卷。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序廳
序廳是不等邊的方形,有350平方米。四周的牆壁全部裝飾花崗巖石板,鑲嵌有高低起伏、連綿不斷的白色山脈浮雕。在燈光的作用下,白色山脈倒映在黑色大理石地面上,牆面、地面渾然一體,營造出白山黑水的壯美景象,象徵著美麗富饒的東北大好河山。地面的中央有一座金字塔形的銅鑄臥碑。碑的頂部是一塊紅色的寶石,在寓意14年抗戰的14盞燈光的照射下,熠熠閃光,象徵東北人民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和民族英烈浩氣永存。在碑的四面,分別用中、英、俄、日四國文字銘刻著這樣一段碑文:這是一個永遠凝刻在中國人民心中的日子,這一天日本侵略者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序廳的一側有樓梯通向地下展廳。拾級而下,屋頂的採光窗由大變小,光線也漸漸由明變暗,這是「黑暗」即將降臨的暗示。樓梯旁的地坪上鋪滿了石礫,石礫中又分布著14盞紫燈,象徵14年的苦難與抗爭。
殘歷碑
殘歷碑是「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標誌性建築,因碑體酷似一本翻開的檯曆而得名,由魯迅美術學院著名雕塑家賀中令教授設計。殘歷碑由花崗巖築成,高達18米,寬30米,進深11米。殘歷碑的左碑文由已故著名書法家楊仁凱先生題寫:「夜十時許,日軍自爆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遂攻佔北大營,我東北軍將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國難降臨,人民奮起抗爭。」右側則鐫刻著令所有中國人刻骨銘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星期五,農曆辛未年,八月初七,十三秋分。殘歷碑的日曆是殘缺不全的,上面密布的累累彈痕組成了一組組隱約可見的骷髏群,象徵著千萬個不泯的冤魂,在對日軍的血腥罪行進行控訴,時刻提醒人們勿忘國恥,勿忘「九一八」。
銅鑄警世鐘
銅鑄警世鐘高2.38米,直徑1.6米,重達4.2噸。正面鑄有「勿忘國恥」四個大字。自2005年起,每年的9月18日9時18分,社會各界都在這裡舉行隆重的撞鐘鳴警儀式。屆時,警世鐘將被敲響14下,並鳴響防空警報3分鐘,以警示後人勿忘國恥,銘記歷史。
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陳列館
2013年5月18日,「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分館——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陳列館正式對外開放。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是二戰期間,日本在海外佔領地設立的200多個戰俘營中最典型的一座,其關押盟軍戰俘國別最多、級別最高、高級別戰俘數量最多。
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陳列館佔地面積12900平方米,建築面積3655平方米,由史實陳列館、戰俘營房復原展區、日軍辦公用房復原展區、遺址紀念廣場等部分組成。館內基本陳列「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史實展」通過盟軍戰俘保存下來的珍貴歷史照片、檔案、日記、回憶錄以及戰俘當年繪製的漫畫和復原陳列,真實再現和全面展示了盟軍戰俘在瀋陽鮮為人知的歷史以及盟軍戰俘在這裡的苦難生活、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及與中國工友的深厚友情。
瀋陽審判日本戰犯法庭舊址陳列館
2014年5月18日,「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分館——瀋陽審判日本戰犯法庭舊址陳列館正式對外開放。該館展陳主要圍繞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兩次開庭審判36名日本戰犯的歷史展開。(「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