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猛戳上方藍色字關注「揚州網」
揚州的小吃一直就和它的菜餚一樣出名,其中最重要的是麵條。揚州麵條的品種相當豐富,據有關的資料中記載,從清朝以後煨面、肥腸面、牛肉麵、拉麵、雪菜面、雞蛋面、青菜面、餃面、炒麵、乾拌麵等等。成都人費執御來揚州品嘗了麵條以後,讚不絕口,說道「揚郡麵館,美甲天下」,並作詞一首:「揚州好,問鶴小樓前。入夏恰宜盤水妙,浸晨還喜過橋鮮。一箸值千錢。」以前國慶路頭上的老字號樂今園麵館一到下午四點之後,去吃麵條的人就絡繹不色,在此麵館裡,仍然可見大碗面,不過現在叫做煨面。餃面是揚州的傳統,說是餃面,其實並沒有餃子,淮揚一帶把小餛飩叫做淮餃,因此餃面就是餛飩麵,是把麵條與餛飩一鍋煮了,再盛入同一碗中。乾拌麵是深受人們喜愛的,用好的醬油,加上豬油,不用湯,直接把下好的麵條盛入碗中拌勻。下乾拌麵是要點技術的,麵條不能太熟,否則吃到嘴裡粘糊,也不能太生,太生了吃下肚去要不舒服。乾拌麵味道雖好,就是口感太幹了,於是有的麵攤的乾拌麵還會送上一碗菜湯,沒有湯的時候,有人喜歡用一碗豆漿過口。冬日清晨的上班路上,吃上一碗這樣的乾拌麵,一個上午都會覺得暖洋洋的。
揚州的燒餅很不錯。街上最常見的是黃橋燒餅,半個世紀前的那場大戰使它一夜成名;還有擦酥燒餅,這種燒餅是以油酥面製作的,反覆擀折、烘烤成熟後,酥脆而又層次在豐富,口味也多樣,有糖餡、肉餡、乾菜餡、莧菜餡、青菜餡、蘿蔔絲餡等等,不同的餡心形成了揚州燒餅的多種風味。許多地方的燒餅只是在早晨才有得供應,而在揚州,全天都可以買到燒餅,什麼時候想吃都能吃到。
豆腐卷子與鍋貼是下午才上市的小吃。豆腐卷子也就是普通的卷子,卷上些豆腐丁子、蔥花子、然後放在平鍋裡半油半水煎熟,那香氣飄了一條街,吃在嘴裡,鹹、香、暄軟,很能勾起人的食慾。鍋貼與豆腐卷子的烹製方法差不多,也是用平鍋半油半水地煎熟。鍋貼就是油煎餃子,揚州的鍋貼味道相當鮮美,尤其要數國慶路上的民族飯店的鍋貼做得好,每天下午,特別是秋冬季的下午,去那兒喝著熱滾滾的牛肉湯,吃著煎得脆嘣嘣、油滴滴的鍋貼,可是逛街之後的一件快事。
油炸臭幹是揚州的標誌性小吃,在揚州的市區,你隨處可以聞到一股並不難聞的臭氣,這就是油炸臭幹的氣味。一塊塊小小方方的臭幹被放在油中慢慢地炸得泡起來,松鬆脆脆的,剪開來,燒上用稀釋了的醬油、辣椒醬做成的調料,擱些黃豆芽、香菜末,那味兒就甭提多鮮美了。揚州人說臭豆腐是生臭熟香,這一點你站在油炸臭幹的攤子前面就一定會有很真切的體會。
糊辣湯和豆腐腦似乎是結對食物,許多賣豆腐腦的同時也賣糊辣湯。以前賣豆腐腦的總是挑著擔子沿街叫賣,現在則是在街邊擺一個小攤子,放上三四張小凳子招呼客人。賣酒釀的還是老樣子,酒釀放在盆裡用擔子挑著或用自行車背著,並不吆喝,只是用兩片竹板邊走邊敲。
粽子是季節性很強的小吃,每年要到端午節前後,賣粽子的才多起來。揚州的粽子做得很有自己的特點,主要是火候到家。《隨園食單》「揚州洪府粽子」云:「洪府制粽,取頂高糯米,撿其完善長白者,去其半顆散碎者,淘之極熟,用大箬葉裹之,中放入火腿一大塊,封鍋悶煨,一日一夜,柴薪不斷。食之滑膩、溫柔,肉與米化。」粽子的品種也不少,有鹹肉粽子、鮮肉粽子、赤豆粽子、蠶豆粽子、白糖粽子、花生粽子等等。包粽子是一項技術難度較大的工作,形狀有枕頭形,揚州人稱為小腳粽子;錐形,揚州人稱為三角粽子,不會包的人捏來捏去什麼形都出不來。
雞蛋煎餅既香且嫩。火燒也叫蔥油火燒,油香酥脆,是揚州的傳統小吃。雞蛋煎餅與火燒,在揚州的街頭都是隨處可見的。
有茶社也就少不了茶食,除了前面說到的那些外,香乾、臭乾等也是人們飲茶時常食用的,也應算是茶食,但揚州人所說的茶食不是指這些,而是指油果子、大京果子、雲片糕、金剛臍(亦稱京江臍)、桃酥等小食品。揚州的茶食非常有名,與京式、蘇式、寧式、廣式、湘式、川式、閩式、高橋式等,同時被全國糕點行業定為茶食糕點九大幫式之一,常年品種有大京果、小京果、京果粉、桃酥、雲片糕、雪片糕、大饊子、金剛臍等;時令品種,春有春香糖、素棗糕、喬片、玉蘭片,夏有薄荷丁、水發糕、潮糕、綠豆糕,秋有月餅、重陽糕、五穀糕、巧果,冬有蜂糖糕、澆切片、寸金糖、董糖、牛皮糖等交替上市行銷省內外。
大麒麟閣是揚州老字號茶食店中名氣最響的一家,所產的京果粉質地細膩、油香濃鬱,許多客居他鄉的老揚州回鄉時都忘不了要捎上些給朋友們嘗嘗,大麒麟閣建於辛亥革命後,為當時揚州唯一的一家茶食店,前店後坊,現做現賣。如今的大麒麟閣生意興隆,除原有的國慶路店面外,還在美食街開了一家分店,依舊保持著店後坊的老格局。現在揚州的茶食行業裡又有一隻新面孔——宮廷桃酥,來自江西,初到揚州時,是一家小得不能再小、地點偏得不能再偏的小店,毫無名氣。他們也是現做現賣,不僅在店裡賣,也用車推了上街賣。過了幾年,有了些實力,終於搬至人來人往的國慶路上,只是店依然小。去年,在它的南面又開了一家江西宮廷桃酥王,外地的茶食在揚州打起了擂臺,結果兩家的生意都做得紅紅火火。相比之下揚州傳統茶食中的薄脆現在已難覓蹤影,交切片、牛皮糖也比前些年冷清了許多。
揚式糕點選用上等細糧、優質油脂、精緻食糖和蛋品等作主料,以果仁、蜜餞、肉類、乳製品、芝麻、松子等作配料,輔以桂花、玫瑰等天然香料,製成形態各異、風味不同的餅、糕、酥、片等品種,具有甜、軟、糯、松、香、脆的風味特色。如傳統茶食「小八件」的內餡和造型都很講究,豆沙、棗泥、椒鹽、五仁、麻香等無味俱全、形象逼真、味不雷同,它既是饋贈禮品,又作為酒宴上的細點。
要問揚州特產是什麼,呵呵,不用問,就是揚州小吃和休閒了.揚州有句老話叫做「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是用來形容揚州人比較愜意的生活,意思是說早上揚州人吃包子,吃乾絲,喝茶,晚上洗澡。從這就可以看出揚州的美食和洗浴休閒中心的發達程度了。
揚州菜屬於淮揚菜系,最有名的是三頭宴和紅樓宴。要是說到包子,是揚州的特產.而且人人都知道,最有名的莫過於富春包子。
國慶路的富春茶社一座聞名中外的百年老店,始創於1885年。可以坐人工三輪車進去,我在其他城市很少見到像揚州城這麼有規模的人工三輪了,別有一番特色.鬱達夫、朱自清都在文中深情的緬懷過:「不進富春門,等於未到過揚州城」。富春是揚州的一個引人入勝的「窗口」,淮陽菜的正宗代表,也是中外賓客的一塊福地洞天。這家是最正宗的,最古老的。
富春的早餐決對是精品,雖然價格比我們在一般的小飯店吃飯還貴一大截。餚肉、三丁包子、翡翠燒賣、千層油糕、蔥油燒餅、蟹殼黃、生煎饅頭、小籠湯包、蟹黃蒸餃、車螯燒賣、雞絲卷子..全是名點啊!
富春的包子什麼餡都有,較貴且特色的大概是蟹黃包子了,是傳說中的極品。
大煮乾絲,在揚州菜中是一道既普通又高級的菜。主要的食材是日常生活最普通不過的豆腐乾。它製作精細,風味獨特。「大煮乾絲」又名「雞汁乾絲」或「雞火乾絲」。這個菜的刀工與火候要求特別嚴格,絕對是考驗廚師廚藝和經驗的菜餚。
紅樓宴中三丁包、翡翠燒賣和千層油糕在揚州被稱作「點心三絕」。
傳統名點三丁包被譽為「天下一品」,以麵粉發酵和餡心精細取勝。揚州發酵技術自古有名。袁子才在《隨園食單》中云:「揚州發酵面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鬆仍隆然而高」。三丁包的包子皮軟而帶韌,食而不粘牙。三丁包子的餡心,以雞丁、肉丁、筍丁製成,故名「三丁」。相傳它的由來還和以風流閒情著稱的乾隆皇帝有關。當年他老人家下江南,對要吃的御膳提出了「滋養而不過補,美味而不過鮮,油香而不過膩,鬆脆而不硬,細嫩而不過軟」的標準。於是眾廚師將參丁、雞丁、肉丁、筍丁和蝦丁加工成餡。這五味合摻,則補、鮮、香、脆、嫩皆俱。「口口過」的要旨分毫不差。乾隆嘗後讚不絕口,問包子名,隨員答道,五丁包子。後來海參和蝦仁價格高,又演化出三丁包子。咬一口包子,雞丁香美不過鮮、肉丁肥美不膩、冬筍丁鬆脆香嫩不硬,鹹中帶清甜,讓人回味無窮。被日本小皇帝贊為 「天下一品」,委實不過譽。
千層油糕,是揚州著名的細點。名曰「千層」,乃是形容這糕的層次之多,一層糕夾一層糖和豬油,至少有一二十層。通體半透明,柔韌異常,層層相疊又層層相分。味道甜糯適度而爽口.外地茶樓也有千層油糕,往往徒存其名而已。
翡翠燒賣,朱自清曾經讚美道:「滋潤利落,決不膩齒膩舌,不但味道鮮美,顏色也靚麗悅目。」燒賣裡碧綠的顏色,透出蒸熟後薄如紙的麵皮,猶如翡翠一般。輕輕地咬上一口,皮一點便破,吃到裡面由蝦仁、韭菜和雞蛋製成菜茸,爽口清潤。吃下去後嘴裡還充滿蝦仁的香味,真可謂齒頰留香。翡翠燒賣的口味有甜有鹹。甜的是揚州產的「梅嶺青菜」,取其葉斬成茸,以熟豬油、火腿末、綿白糖、食鹽拌和成餡。與其他各地鹹的米燒賣相比,別是一番滋味。我想女孩大多會和我一樣喜歡翡翠燒賣,名號賦予人想像空間,買相清新可人。擀成菊花邊狀的麵皮包入青菜餡,形如石榴,底若錢幣,上端突露如蓬頭,點綴上少量火腿茸,色如翡翠,看著就令人愉悅。口味選擇性也多。
餚肉,大概只有富春茶社的是正宗的了。經過用「硝」醃製的豬腿肉,煮熟成了「餚」,肉質緊湊,近於「曝醃鹹肉」,而且有一種特殊的香氣,決不是其他飯店所謂那麼一塊用五香煮的白汁五花肉。
和著這些細點來一杯龍魁珠茶,茶是用富春花局種植的珠蘭與浙江的龍井、安微的魁針合制而成,解渴去膩。細細品著,看著窗外,熱鬧的市井,曲徑的小巷.你會突然覺得,生活的樂趣就是這茶,這點心,這份簡單而美麗的從容。
現在在揚州的街頭巷尾都是富春的放心早餐,所以吃富春包子也不定非去茶社不可,不過,在茶社享受的是另一種氛圍.但是覺得富春拿回來吃,怎麼吃都不好吃,可能是心理感覺吧。
冶春包子,冶春茶社是揚州一家和富春的包子不相上下的茶社,在這裡充分體會到怎樣去吃揚州包子「先吃肉、後吃皮」還要用吸管的。
所謂揚州三頭宴是指揚州菜中最負盛名的清蒸蟹粉獅子頭、扒燒整豬頭、拆燴鰱魚頭,合稱揚州「三頭」。
先說清蒸蟹粉獅子頭。它不同於一般的肉丸,其造型特大,特圓,因此誇張地把它喻為獅子頭;此外,它的烹製、風味也與眾不同,不是油炸的,而是清燉的。烹調時不放醬油,保持原料本色。用料更是講究,豬肉需揚州產的豬硬肋五花肉,蟹肉需用鮮活個大的清水大蟹,細斬成末後,調以佐料,做成大肉圓,放在砂鍋內,上覆菜葉燉之。待菜熟透,便可上桌了。清蒸蟹粉獅子頭色味清而不雜,肉香、蟹香、菜香,鮮嫩可口,回味無窮。
再說扒燒整豬頭。它是揚州菜中工藝極為複雜的功夫菜。此菜的製法是:取新鮮豬頭,刮洗淨,取下雙耳,去骨去腦,入清水浸泡。待漂盡血汙後,入沸水鍋中焯 20分鐘左右,撈出,再入清水中漂洗。接著,剜去兩眼,除去睫毛、舌苔,再將整豬頭放入清水鍋中焯燒兩次,約七成熟時出鍋,在鍋中重換清水。鍋內放竹墊,上鋪薑片、蔥段、香料袋、少許醋,將豬頭放進後加鍋蓋用大火燒煮至熟透,再以文火燜4小時,直至肉酥爛,湯汁稠,即可上桌。扒燒整豬頭,味道濃厚,甜中帶鹹,奇香撲鼻,有「食之越年,尚齒頰留香」之美譽。
拆燴鰱魚頭。揚州有諺:「鰱子吃頭,青魚吃尾,鴨子吃大腿。」揚州大花鰱,膠汁多,肉肥茸,無土腥氣,入冬後的大花鰱更是肉嫩肥鮮。此菜烹製過程並不複雜,將5公斤以上的大花鰱頭拆骨後與豆腐同入鍋,再輔雞肫、雞腿肉、火腿等,加水後文武火兼燉約3小時。拆燴鰱魚頭,魚頭無骨,口感肥嫩,湯白汁稠,營養價值極高。食用時用匙不用筷,別具風味。
揚州炒飯,是揚州人賴以自豪的品牌。揚州正宗的炒飯,是將蛋包住了飯粒,而且粒粒清爽,顆顆金黃,入口香嫩,油而不膩,鮮而帶穌,絕對為食中之絕品.這才是正宗的,切記切記!!
揚州"不吹牛的牛皮糖"(廣告語),價格也便宜,很適合學生。有些牛皮糖偶爾吃一下還可以,吃多了便有些牙軟了,但是揚州的卻不是,讓你越吃牙越好,並且嚼得越多嘴裡越香,越吃越想吃。揚州牛皮糖是以牛皮糖加芝麻做成的,但似乎在揚州牛皮糖中那成份調配地特別好,讓人怎麼吃都吃不厭,而越吃越想吃。
揚州老鵝是在揚州城巷裡賣得最多的。肉鮮而嫩,咬下去更伴著孕在裡面的滷汁浸透牙齒,絕對讓你過吃不忘。其實這燒鵝出來的味道與「老」字無緣,據傳的老鵝應該是能夠同沛縣狗肉相媲美的,卡在牙縫中隔日被牙籤剔出仍然能引起滿口肉香的,而且肉質應該是緻密耐嚼為主,估計亦是失傳工藝之一。
高郵鹹鴨蛋,有很多品種,高油、雙黃等都是很有特色的,而這工藝又是如何,似乎不難。雙黃蛋的工藝要較一般鹹鴨蛋高,要用鴨蛋發育到一半是閹制,也就是說一個雙黃蛋的代價是一隻即將誕生的小鴨,也難怪貴了,亦有有緣人吃過三黃,機會很小就是了。
江都邵伯麻辣龍蝦在揚州是可以與盱眙十三香龍蝦相抗衡的品派,當然味道不同時口感等都不一樣,卻同樣吸引著諸多的美食家。我吃的麻辣龍蝦是在空調房間裡面吃的,因為是夏天很熱的天氣,那一吃龍蝦便出汗,但空調又強制冷,於是汗出不出來,於是一個人內熱外冷,身體就像一團火一樣,感覺爽到了極點。盱眙的十三香味道稍微平和一些,畢竟要把十三種香料都調和而又各自保持香味。
——向好友推薦
搜索微信號:「揚州網」或「YZ-NEWS」
——內容分享
點擊右上角「…」→分享至朋友圈
——閱讀更多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更多功能
回複數字1~5,更多精彩等你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