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俗語叫: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也就是說從古到今,天下不管多少文章都或多或少從前人、古人、名人那裡騰挪過來。
但是:抄,也得講究水平和技巧,用如今的話說,如果直接是複製粘貼,生搬硬套過來,那就是沒有絲毫底線,竊取別人的勞動成果,無異於偷盜,自該受到懲戒;但如果是借鑑或模仿,只能算是無功無過,沒有創新,也沒有亮點;而「抄」裡更高一層的境界,那就是抄創了,在古人詩詞中,叫做「化用」。
詩中名家黃庭堅曾說:「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這句話,也是肯定了如果能將前人的作品「化用」的好,揉到自己的詩作中,與自己詩中所描繪的境界結成一體,那麼必定渾然天成。
化用的方法形式多樣,大致分為5種,我們簡單介紹下。
1、照搬法:就是直接搬用前人原句,這是在詩詞中比較多見的一種。2、減字法:將原作者的原句哪來,刪減其中個別字眼,然後襲用。3、增字法:在前人原句的基礎上,把其中需要使用的詩句適當增添一兩字詞,然後襲用,顯得更加生動具體。
4、改寫法:對前人的句子進行改造,有些句子將句型改變,有些改變詞序,有些改變其中一兩個字詞,最後用於自己作品中。5、冶煉法:首先選取前人相關詩句,熔於一爐,煉出新句子。
介紹完這5種方法,還是得從實踐中出真知,我們來學習學習古人出神入化的化用技巧。
一、一句詩的巧妙化用,成就三篇名作:
逝水韶華去莫留,漫傷林下失風流。
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
這首詩出自康熙六十年,作者是清代女詩人趙豔雪,她的同鄉詩人查為仁的妻子金夫人病逝,她作了《悼金夫人》這首詩。袁枚在《隨園詩話》中稱讚此詩甚佳。但喜歡辛棄疾的讀者們,會在辛棄疾大師的《鷓鴣天·晚日寒鴉一片愁》中也見過這句話: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由「不許」到「不信」,運用了改寫法,就完全換了一種語境,實在佩服古人用詞的高深境界!但小編偶然又讀到大唐詩人陸龜蒙的一篇詩作:
故國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奠溼中堂。
邇來父子爭天下,不信人間有讓王。
由「不信人間有讓王」改寫成「不許人間見白頭」,我們看看三者關係:詩變詞,詞再變詩,果然,一首詩中的好句,於抄創之間,成就了三首名詩,也升華了詩意。
二、一首千古名句,由多首詩詞冶煉而成:
南宋詩人葉紹翁有首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遊園不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一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得到了眾多名家的讚賞,兩句頃刻吐露出詩人胸中對春是多麼的渴望,描繪了絢麗奪目,生機盎然的春景。
而這首千古佳作來的並不簡單,早在葉紹翁之前,就有不少詩人寫出詠紅杏、春色的詩句,錢鍾書先生曾說過:這首古今傳誦的名篇,其實脫胎於各朝大家的詩作:
唐代詩人溫庭筠在《杏花》詩中有云:「杳杳豔歌春日午,出牆何處隔朱門」吳融《途中見杏花》詩中曰:「一枝紅杏出牆頭,牆外行人正獨愁」;南宋陸放翁《馬上作》詩中有云:「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詩人張良臣在《偶題》裡也寫了一首春天景色的好詩:「一段好春藏不住,粉牆斜露杏花梢」。
詩人葉紹翁根據這些良莠不齊的詩品,將它們熔於一爐,加上自己的獨到見解,細細揣摩,最終也練出了千古名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隻紅杏出牆來」。
其實不管是文章還是詩詞,只要是創造大於照搬,這就是文學發展的進步,即便是李杜,他們也是汲取魏晉南北朝的文學營養,加之自己的創作,最終成就封神之作。
古代詩詞的化用何其多,那麼讀者朋友們還知道哪些化用的好詞好句呢,不妨和小妮子一起探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