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愛「搬運」前人詩裡的好句子?看完這兩首千古名詩給跪了!

2020-12-14 河東獅子

有一句俗語叫: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也就是說從古到今,天下不管多少文章都或多或少從前人、古人、名人那裡騰挪過來。

但是:抄,也得講究水平和技巧,用如今的話說,如果直接是複製粘貼,生搬硬套過來,那就是沒有絲毫底線,竊取別人的勞動成果,無異於偷盜,自該受到懲戒;但如果是借鑑或模仿,只能算是無功無過,沒有創新,也沒有亮點;而「抄」裡更高一層的境界,那就是抄創了,在古人詩詞中,叫做「化用」。

黃庭堅畫像

詩中名家黃庭堅曾說:「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這句話,也是肯定了如果能將前人的作品「化用」的好,揉到自己的詩作中,與自己詩中所描繪的境界結成一體,那麼必定渾然天成。

化用的方法形式多樣,大致分為5種,我們簡單介紹下。

1、照搬法:就是直接搬用前人原句,這是在詩詞中比較多見的一種。2、減字法:將原作者的原句哪來,刪減其中個別字眼,然後襲用。3、增字法:在前人原句的基礎上,把其中需要使用的詩句適當增添一兩字詞,然後襲用,顯得更加生動具體。

4、改寫法:對前人的句子進行改造,有些句子將句型改變,有些改變詞序,有些改變其中一兩個字詞,最後用於自己作品中。5、冶煉法:首先選取前人相關詩句,熔於一爐,煉出新句子。

《隨園詩話》裡的場景

介紹完這5種方法,還是得從實踐中出真知,我們來學習學習古人出神入化的化用技巧。

一、一句詩的巧妙化用,成就三篇名作:

逝水韶華去莫留,漫傷林下失風流。

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

這首詩出自康熙六十年,作者是清代女詩人趙豔雪,她的同鄉詩人查為仁的妻子金夫人病逝,她作了《悼金夫人》這首詩。袁枚在《隨園詩話》中稱讚此詩甚佳。但喜歡辛棄疾的讀者們,會在辛棄疾大師的《鷓鴣天·晚日寒鴉一片愁》中也見過這句話: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由「不許」到「不信」,運用了改寫法,就完全換了一種語境,實在佩服古人用詞的高深境界!但小編偶然又讀到大唐詩人陸龜蒙的一篇詩作:

故國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奠溼中堂。

邇來父子爭天下,不信人間有讓王。

《鷓鴣天》柳塘新綠卻溫柔

由「不信人間有讓王」改寫成「不許人間見白頭」,我們看看三者關係:詩變詞,詞再變詩,果然,一首詩中的好句,於抄創之間,成就了三首名詩,也升華了詩意。

二、一首千古名句,由多首詩詞冶煉而成:

南宋詩人葉紹翁有首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遊園不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一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得到了眾多名家的讚賞,兩句頃刻吐露出詩人胸中對春是多麼的渴望,描繪了絢麗奪目,生機盎然的春景。

滿園春色關不住

而這首千古佳作來的並不簡單,早在葉紹翁之前,就有不少詩人寫出詠紅杏、春色的詩句,錢鍾書先生曾說過:這首古今傳誦的名篇,其實脫胎於各朝大家的詩作:

唐代詩人溫庭筠在《杏花》詩中有云:「杳杳豔歌春日午,出牆何處隔朱門」吳融《途中見杏花》詩中曰:「一枝紅杏出牆頭,牆外行人正獨愁」;南宋陸放翁《馬上作》詩中有云:「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詩人張良臣在《偶題》裡也寫了一首春天景色的好詩:「一段好春藏不住,粉牆斜露杏花梢」。

詩人葉紹翁根據這些良莠不齊的詩品,將它們熔於一爐,加上自己的獨到見解,細細揣摩,最終也練出了千古名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隻紅杏出牆來」。

紅杏

其實不管是文章還是詩詞,只要是創造大於照搬,這就是文學發展的進步,即便是李杜,他們也是汲取魏晉南北朝的文學營養,加之自己的創作,最終成就封神之作。

古代詩詞的化用何其多,那麼讀者朋友們還知道哪些化用的好詞好句呢,不妨和小妮子一起探討下!

相關焦點

  • 端午節來了,古人是怎樣過端午的?這兩首詩詞可寫的太好了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我們現在的過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蒿等等,再加上網絡活動更是豐富了端午節的內容。那麼古人是如何過端午節的,讓我們通過兩首詩詞來看看。
  • 一個字用得好,整首詩就立馬高端大氣上檔次,這兩句詩,哪首好?
    當王安石在寫《泊船瓜洲》時,曾為詩中一句苦惱不已,這一句就是「春風又綠江南岸」。其中的「綠」字,他一開始寫的時候是「到」,後來覺得不好,又換成「過、入、滿」等字,但還是覺得不夠貼切。最後苦思冥想之下,靈感來了,最終換成了「綠」字。這就是詩歌中常常見的一個字點活一首詩。
  • 霹靂布袋戲搬運古詩的6首詩號,雖然是搬運的,卻讓道友印象深刻
    而在眾多詩號中,有大量詩號是搬運自古人的詩詞。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有時候自創一個詩號還是直接搬運古人名句來得更舒服,用得也更貼切。我是真遊泳的貓,關注我,一起來欣賞霹靂布袋戲搬運古詩的6首詩號,雖然是搬運的詩號,卻讓道友印象深刻。第1首: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 從晉朝第一才女對《詩經》最美句子的選擇,看詩在古代的作用
    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是不是有點看不懂,這麼一個大才女難道喜歡的不應該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兮雨雪霏霏」這樣的句子嗎,怎麼會說出來這麼一句呢。這句詩出自《詩經大雅烝民》,作者是周代元老重臣尹吉甫。當時周宣王派仲山甫去齊地築成,尹吉甫做這首詩來送別仲山甫,連帶著讚美周宣王能夠任賢使能,中興周室。
  • 讀十首中秋節詩詞 古人筆下描寫月亮的句子好美啊
    讀十首中秋節詩詞 古人筆下描寫月亮的句子好美啊時間:2020-10-01 10:48   來源:讀書工 企鵝號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讀十首中秋節詩詞 古人筆下描寫月亮的句子好美啊 中秋節秋高氣爽,又有皎潔的圓月和馥鬱的桂花相伴,因此在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裡,它就像春節一樣格外地受到人們的喜愛
  • 古人十首詠梅的小詩,為你踏雪尋梅助興
    剩下的時間,他們還要寫那永遠也寫不完的詩。我們今天讀的詩,都是他們搖頭晃腦寫出來的。考慮到有很多朋友也要踏雪尋梅,這裡挑選了十首短小精悍的絕句,給大家助興。雪梅(盧梅坡)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 才子考場上寫了首絕句,氣得考官讓他重寫,一字不改卻成千古名詩
    唐玄宗時期,就有一位名叫「祖詠」的考生,他在考場上不遵循規定,寫了一首五言絕句,結果氣得考官讓他重寫,沒想到的是,祖詠自信滿滿,一字不改卻成了千古名詩。這首詩就是《終南望餘雪》。,很容易就能判斷出來,這是一首描述終南山雪景的詩。
  • 這首描寫春天的千古名詩,到底好在哪兒?
    四季還是四季,風景還是風景,只是看風景的人不同,看風景的心境不同,風景也就變了樣子。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是韓愈的一首寄贈詩。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 這首詩中的千古名句人盡皆知,整首詩卻無人問津
    很多我們熟知的句子,實際上都是來自唐詩,比如「年年歲歲花相似」,「今朝有酒今朝醉」,「山雨欲來風滿樓」。這些句子,哪怕不會背誦全詩,也不影響這些句子的傳播,這就是文化的力量。今天說的這首詩中的名句也是人盡皆知,甚至不少人把它當作座右銘,全詩如下: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這首詩的名字叫終南別業,作者就是大家熟知的王維。
  • 古人的歲月靜好是什麼樣的,看看這首詩就知道了
    南梁時的皇宮常能見到兩對父子高調出入,他們都是最得寵信的文學巨匠,庾氏父子(子庾信)以及徐氏父子(子徐陵),四個人還都是宮體詩高手。南北朝時期的齊梁時期,出現了宮體詩。以前沒有的,詩歌這東西自先秦始,一路奔漢,流魏,至南齊南梁,突然出了個宮體詩,本來是大江大海般的浩蕩奔湧蒼淼,現在,縮變成了小河涓涓。詩在不久前,還是慷慨多氣的魏晉風骨,現在,成了豔綺的宮體詩。按理說,南齊南梁不該出現宮體詩的,那可是亂世,你看南北朝詩選,多少那時的詩人英年死於非命啊,但那偏偏流行宮體詩。原因眾說紛雲,在此不細表。徐陵這首《春日》,就是其中之一。
  • 從詩經到宋詞 簡析10首送別詩 看看古人怎樣寫好送別詩詞
    前言送別本是敘述一件事情,但是寫好送別也要用好情、景二字。處理好情和景的融合以符合整首詩的立意,是詩詞創作的章法安排。 同時在具體每一句或每一聯的情景描寫中,句法、字法的應用也能顯示作者的功力。「敘述送別這件事的過程中,如果能做好情景交融以抒發作者感受並引起讀者的共鳴,就是好作品。老街列舉幾首古人優秀的送別詩,看看古人是怎麼做到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順便練習幾首交流。
  • 《紅樓夢》裡提到的古人詩詞,你都讀過嗎?
    黛玉道:「斷不可學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 【古人原詩】 書室明暖,終日婆娑其間,倦則扶杖至小園,戲作長句 宋·陸遊 美睡宜人勝按摩,江南十月氣猶和。
  • 看古人這六首詩歌,是怎樣詠桃花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你看有多少人喜歡它,不但是喜歡它的花,還喜歡它的果實。不只是我們喜歡桃花,古人對桃花也是情有獨鐘的。你看早在詩經裡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說法。還有「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一顆桃子可以換來一塊美玉。唐詩是我國古代文學的巔峰,那裡面有大量的詩歌是吟詠桃花的。
  • 3首端午節的詩,一首紀念屈原,一首介紹習俗,第三首感觸最深
    那麼,古人是怎樣去過端午節的呢?這篇文章,詩美就帶大家一起從幾首端午節的時詩句中,去感受古人心中的端午。這首詩的意思是說:端午節這個節日,是自古以來傳承許久的,聽前人說是為了楚國大夫紀念屈原上而產生的。
  • 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看他們的詩作,感悟古人避暑的方法
    當然可行了,這可是絕佳的避暑方法,天然的「空調」。那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其實古人也有很多的方法,有很多描寫夏天的詩,這也能看出來古人面對夏天的酷熱時在做什麼?今天就介紹三首古詩吧。第一首詩是《夏日》:長夏江村風日清,簷牙燕雀已生成。
  • 《慶餘年》詩會貽笑大方 其實古人鬥詩是這樣的
    今天就簡單說說鬥詩會上的三首詩。先要說明的是,小說我沒有看過,電視劇也沒有通篇看下來,以管窺豹可能會有誤解。這篇短文僅就這一段鬥詩會說說舊體詩的特點。這是七言近體絕句必須遵守的規則。而郭保坤的「七絕」第一句結尾字沉chen,明顯和風feng、燈deng不押韻。2)古韻中風、燈也不押韻我們古人的七絕中,是絕對看不到風、燈作為同一首詩的韻腳出現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兩個字不是用一個韻部的字。
  • 《詩經》中一首千古流傳的詩,乃千古第一首把女人比作花的詩!
    《詩經》是我國偉大的一部先秦時代的詩集,它的內容歌頌著當時的風土人情,歌詠著當時人們辛勤的勞作,歌頌當時民風的和諧,淳樸,其中一首詩《桃夭》,千百年來已經成為了千古名詩,它優美的內涵,辭藻,以及描繪的情景,給了人們美的享受。
  • 格律詩的失黏與背律 從古人詩話裡看看唐朝詩人怎麼說?
    我們現在的人學習格律,基本是以王力教授的理論為基礎, 關於孤平與拗體等問題,多少存在一些疑點和爭議,例如孤平有王力說、啟功說、王士禎說,各有異同,關于格律方面的知識多是後人總結前人作品而得,中國歷代兵連禍結,古籍損失十之八九,甚至很多前人的理論要從日本人的記錄裡查找,例如空海和尚的《文鏡秘府論》收錄了很多中土失傳的唐人詩論。
  • 古人用詩詞優雅罵人,看看這3首詩,第三首罵得也夠狠的!
    許多人覺得古人看上去都更君子禮儀,應該不會不開心就罵人吧,其實並不是,古人也是會罵人的,只是他們罵人也許比較優雅一些,下面我們看下這三首詩詞,看看古人是怎麼用詩詞罵人的。第一首是詩經裡面的小雅巧言,這首詩主要是揭露讒言禍國讓人悲憤的行徑。
  • 向古人學習如何誇美女,這首詩對美女的描寫被稱為千古絕唱
    年輕小夥看到美女,感覺非常好,想誇誇她的外貌,搜腸刮肚半天,始終找不到合適的表達,最終只能說,美女,一起去喝個咖啡聊聊天吧,把美女所期待的美好戀愛情境破壞殆盡。好在中國優美的古文和古詩詞浩如煙海,始終在那裡等著你去學習和發掘,今天就跟我一起來學習幾首古詩詞吧,看看古人是如何有技巧地誇美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