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覺得這個小姑娘趴在地上是在模仿這顆豆子...
千禧公園鳥瞰圖,借用下SOM周末講座的截圖哈:
Anish Kapoor算是一位享譽藝術界很多年的藝術家,一個短篇難以說明他的全部,本篇還是縮小視角,關注於他與建築及城市有關的幾個有意思的作品吧。
Anish Kapoor出生於孟買,母親是猶太人,父親是印度旁遮普教徒, 也是一位水道測量師和應用物理學家。1973年,他前往英國Hornsey College of Art和Chelsea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學習。1979年, Kapoor在伍爾弗漢普頓理工學院任教,1982年成為利物浦沃克美術館的常駐藝術家。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他一直在倫敦生活和工作。得過透納獎,也被授過勳。
早年在Lisson Gallery看到的他的作品是這樣的:鏡面+弧形,還沒有後期那麼誇張:
與各大建築師和結構師合作的作品,就更加放飛了:
Cloud Gate 雲門
這是個讓他從藝術界往外、開始讓大眾知曉的項目。這個22米長11米寬的不鏽鋼雕塑的表面,經過大量拋光處理,就算置身於其面前也很難看得出來有接縫,只能看到完美的鏡面表面,工藝實在出色得令人油然起敬。
與很多大型藝術裝置一樣, Cloud Gate也藉助了結構顧問的能力,芝加哥市政府聘請的是Atelier One,這家也是新加坡濱海灣花園Supertree和兩個穹頂溫室的顧問,和全世界的藝術家也有大量的合作。
(以下是一顆芝加哥豆子的生成史)
Anish kapoor的雲門跟Jeff koons的氣球狗以及Louis Bourgeois的大蜘蛛這三大金剛,曾經長期佔據各大公共廣場和大空間的效果圖之內,想要效仿者無數,但這件藝術作品的建成所花費的代價,確實很難被複製。
56 Leonard Street
當然,也還是有既有錢又有魄力的followers看中了這顆豆子的吸粉能力。Herzog & de Meuron在紐約設計的超高層住宅 56 Leonard Street的沿街空間,業主方就邀請Anish Kapoor來做了一顆紐約豆。建築本身有145套共管公寓condominium residences(有關紐約公寓的類型,建議去看《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價格在350萬至5,000萬美元之間。
這顆豆子呢,就位於公寓首層入口處,想被擠壓過一般:
必須要放一下構思模型...因為簡樸又形象得令人乍舌.
建築本身2017年就建成了,但這顆不鏽鋼豆子直到2019年底到2020年初之間才開始安裝,而且,不知道現在完全安好了沒,1月份的文章說,安裝了1個多月,只好了半顆豆子,然後,然後疫情就來了。
至於為何安裝如此複雜,負責安裝的公司是這麼解釋的:
Leonard Street的雕塑與雲門的顯著區別在於懸掛系統。在「雲門」中,雕塑是由一個連接到廣場的大型基礎框架支撐的,該框架也由兩個大型環形結構組成。雕塑的外殼通過一系列彈簧連接器連接外殼框架和支撐環來懸掛。Leonard Street的雕塑有不同的支撐機制。每個切片都有自己的支持框架,而不是單個的大型支持框架。每個底部切片的支撐框架都單獨固定在廣場上,切片本身通過纜繩懸掛。當完成時,整個雕塑將被懸掛在一個由纜繩和彈簧構件組成的系統中,這樣它就能夠隨著溫度和風、雪荷載的變化而輕微移動。
他們還指出,當時雲門的構造需要製造造型極度精確的分片不鏽鋼板,然後把它們安裝在極度精確的支架上,非常準確地組裝起來,然後拋光到無縫的鏡面程度。Leonard Street的這個雕塑,需要同樣需的準確度和精密度。
行吧~拭目以待咯~
Ark Nova 新方舟音樂廳
2011年地震和海嘯摧毀了宮城縣松島市,瑞士琉森音樂節的組織者決定委託進行臨時搭建的音樂廳,舉辦音樂節,為日本東日本地區的海嘯倖存者提供心靈上的鼓勵和支持。組織者將新方舟計劃視為「建築、設計、傳統歌舞伎劇場表演、古典音樂以及音樂教育的共生體」,同時, 它也是 「震後重建的象徵。」 當然,這個方舟不會像舊約中提到的那樣承載人類和動物逃離災難,但它可以承載音樂和各種藝術。
(我就是看到下面這張圖被驚豔到,才想著寫這篇的!)
磯崎新(Arata Isozaki)與阿尼什·卡普爾(Anish Kapoor)一起創造了這個令人驚嘆的空間。這個巨大的結構體積約為30x36x18米,由半透明的紫色膜製成,可以在兩個小時內完全膨脹,並容納500人。膜使用了高彈性塑料,因此是一種易於拆卸的充氣結構,整體結構、包含舞臺和音響設備、音樂廳內使用了海嘯中受損雪松的座椅,都可以通過卡車行駛,將音樂帶到每個目的地。
膜體的外面顯然不如裡面好看精緻...
抱歉,每次看到下圖都有種看到五臟六腑的感覺...
Orbit Tower/ Arcelor Mittal Orbit 軌道塔
Orbit是一個115米高的雕塑和瞭望塔,後期還配上了世界上最長的滑梯,它位於倫敦斯特拉特福的伊莉莎白女王奧林匹克公園,是英國最大的公共藝術作品,希望能成為倫敦舉辦2012年夏季奧運會和帕運會的永久遺產,幫助奧運會後斯特拉特福德地區的復興。它位於奧林匹克體育場和遊泳中心之間,允許遊客從兩個觀景臺觀看整個奧林匹克公園。
說實話,我個人感覺這個塔結構的成分更重,藝術感欠缺。而且,第一眼看上去感覺,沒有完工哈...
Anish Kapoor這次與Arup著名的結構設計師Cecil Balmond合作,他倆認為,Orbit代表了結合雕塑和結構工程的建築領域的一個巨大的進步,它結合了作品的穩定性和不穩定性,遊客可以通過一個合併的螺旋通道參與和體驗。
置於為何項目的名字Orbit之前加了Arcelor Mittal,當然是因為金主爸爸的冠名…這個項目總共耗資1910萬英鎊,其中1600萬英鎊來自英國當時最富有的人、鋼鐵大亨、ArcelorMittal steel 董事長拉克希米·米塔爾(Lakshmi Mittal)。
還看到有報導說,同樣作為英國知名的藝術家,Anish Kapoor和Cecil Balmond的Orbit在競賽裡打敗了Antony Gormley的設計:一座高390英尺(120米)的鋼鐵巨像,名為「奧林匹亞人」,同樣也是他本人的雕像(之前有帖子專門提到過Antonym Gormley和以他自己的身體翻模的雕塑系列,參見3.26推送的「抽象V.S.具象?身體即空間 空間即物體」)。而這個設計被拒絕,倒不是因為「個人雕像」,而是,那個方案預計造價4000萬英鎊……
Universitá Monte St Angelo Metro Station & Traiano Metro Station 那不勒斯地鐵站設計
看下來,Anish Kapoor參與的建築和城市類項目,一般而言實現難度都比較高,需要大量資金和技術的支持,以下這兩個位於那不勒斯的地鐵站,如果從他的個人官網看到的信息理解正確的話...前後設計就延續了15年(2002-2017),而且現在還處於under Construction狀態哈。當然,他自己做不了具體落地的建築項目,這兩個地鐵站都是和Future System合作的。
第一座:
第二座:
看來下次去Naples的話有望現場觀摩下?
Anish Kapoor『s Studio 藝術家個人工作室
對了,最後還找到了Anish Kapoor找建築師為他自己的工作室做的設計,很奇怪的是,對比起他的藝術類作品,他的Studio很—中規中矩。不過從功能上看,這座獨棟的Studio設施完善,甚至還有自己的Loading Dock:
然而在整個research的過程中,我必須嚴肅吐槽下Anish Kapoor的個人網站,進去是這樣的:
是不是感覺看到了亂碼?!
然後選擇不同的項目類型才會出現color code...不過光看這密密麻麻的文字,誰能找得到相應的項目啊大師...跟同事吐槽了下,他們說,大土即大洋...
行吧~您是大師,您喜歡就好...
參考資料
Anish Kapoor 網站
Dezeen
Gooood谷德設計網
本文圖片(除開頭部分的Cloud Gate以及在Lisson Gallery的展覽作品為個人拍攝外)均來自網絡圖。
本篇文字均為作者原創,如有轉載需求請聯繫微信(Mollyweiss),認識小姐姐本人的也可直接聯繫個人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