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文學 | 密雲水庫之戀

2020-09-04 前線雜誌

來自:前線客戶端

「北京城裡三杯水,一杯來自密雲水庫。」這杯水是兜底的,是生命之水。源於塞外的潮白二水,在燕山群峰中蜿蜒曲折,在密雲城南交匯成潮白河。61年前,因這東來的潮水、西繞的白水,人們築起了大壩,修成了密雲水庫。1985年,北京市將密雲水庫確定為首都飲用水源地。為了守護北京人的「大水缸」,密雲叫停水庫旅遊資源的開發,拆除水庫壩上的商業、餐飲、娛樂等設施,撤出網箱養魚,先後關閉鉻礦、小型鐵礦、水泥廠等200多個對水源有汙染的工業企業。如今,密雲人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指引下,以生態富民戰略,發展電商農業圈,探索田園綜合體的實踐,開創密雲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
鄉愁淹在水底下

一聲令下,5萬密雲父老鄉親揮淚離故土,24萬畝良田被淹沒。看得見的水庫,揮不去的鄉愁。

「趴在冰面上,就能瞅見老家了,清楚著呢!能看到石頭壘的房子,斷牆,還有井。」萬明芝說。

對於1968年出生的萬明芝來說,100多米水底下的老家是陌生的。在她出生的10年前,父輩從現在水庫主壩往東七八裡地的村中舉家搬遷。「先是在金叵羅村,後來在蕎麥峪住下來了。」萬明芝的二叔、80多歲的萬景林慢慢地說。他身體硬朗,說到搬家,手邊的煙半天沒有抽。「那時候的人都聽話,為了建水庫,說搬就搬了。」

修建密雲水庫是為了緩解京津地區用水緊張問題,更重要的是為了解決潮白河的水患問題。流經北京東部的潮白河,上遊是潮河和白河。據史書記載,潮河因其「水性猛,時作響如潮」而得名,白河則是因河岸沙白而名。潮、白兩河匯成潮白河後,河道平淺,又無堤防,常常泛濫成災。

萬明芝如今生活在白河主壩附近的蕎麥峪,行政區域屬於溪翁莊鎮,據說「溪翁莊」的名字就源於水患記憶。「我們是最後搬出來的,馬車拉著糧食、鋪蓋。」82歲的馮東賢老人鶴髮童顏,思路清晰,他比畫著說:「碾子搬不走,很多家具也都扔下了。剛搬到尖巖的時候,就住在北邊的街上,也是人家給咱騰的地方,大家都是擠著住。」回想起老家,比馮東賢小一歲的劉顯朋打開了話匣子。「我們村過去是四山三水三分田。那山,現在在庫裡還能看到一小部分。山上主要是慄子樹,長得密,上了山看不到太陽。三分水,能打魚;三分田,近500畝稻田。」劉顯朋記憶中的老家如詩如畫,有著魚米之鄉的富足和幸福。

據統計,1958年密雲水庫建庫之初,庫區淹沒耕地16.9萬畝,加上築路、修渠、移民建房和料場取土,共佔用耕地24萬畝,相當於全縣耕地的三分之一。為保證密雲水庫施工及攔洪,分兩批搬遷了庫區內65個村莊,進行清庫。不到9個月,5萬餘人搬遷至5個公社的84個村。

忽然之間,一家房兩家住,一村地兩村種,移民和安置地原有村民都有困難。「陌生的人住到一起,難免馬勺碰鍋沿,就有口角。」尖巖村的鄭懷江當時雖然是個孩子,卻也記得爭吵時,被人懟是外村來的,氣得沒話說,只好遙望老家的方向。

1963年底,第一批3.4萬間安置房建成,庫區移民有了新家。萬明芝的父親、叔叔在蕎麥峪紮下根來。聽著大人們的念叨長大,她終於透過冬日的冰面窺到老家的模樣,「現在水位高了,看不見了。」她的笑容中有了幾分惆悵。

1974年,密雲水庫蓄水水位達到153米,是水庫建成後水位最高的一年。庫邊一部分村莊房屋進水,密雲再次決定將部分村莊遷移到水庫南部。從1974年到1976年,共有13個村近4000人遷往水庫南部的十裡堡、西田各莊。經過幾次移民,密雲90%的村都有移民戶。20世紀90年代,水庫周邊地區的人口嚴重超載。國務院決定將居住在水位155米以下和生活條件比較差的15000人搬遷出庫區。三次大移民,密雲近7萬人搬離故土。

2018年初,穆家峪鎮新農村和劉林池村啟動「新劉棚改項目」。新農村是1958年的水庫移民村,當時只有712戶、2700人,居住在政府蓋的20間為一體的排子房裡。60年後發展成為3150戶、6450人,還有3000多外來人口的大村。98歲的張長珍面臨再次搬遷,淚如雨下。搬家那天,她讓兒子把系在窗欞上的風鈴解下來,捐贈給村裡籌建的鄉愁博物館,那是當年從水庫搬家時帶來的,她想讓子孫後代將來有機會認識它。

生計拴在水庫邊

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密雲的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與「保水」步伐同頻共振。「保水」如人們心底的一根弦,每次撥動就有一段難忘的插曲。

路循環往復,水四季變換,密雲水庫邊的美景讓人流連。然而,景因情而異。

劉顯朋回憶,1962年大家在尖巖安定下來,但人均只有兩分多地,且多為荒坡野地。村裡開始修建水渠、平整土地。水渠修在新村的北山上,綿延4公裡。鄭懷江驕傲地說,那是尖巖村人的「紅旗渠」。尖巖村民開闢出400畝地種麥子,還可以間種玉米,第二茬種大豆,一年一畝地收1500斤左右糧食。在春耕秋收中,他們養兒育女,日子如流水般過去。

20世紀80年代,密雲水庫逐漸停止農業灌溉。1985年,北京市將密雲水庫確立為首都飲用水源地,密雲的絕大部分區域劃入水源保護區。村民們鑿出來的引水渠徹底停用了,不能種地,只能謀其他生路。有人打魚,有人網箱養魚,還有人給搞旅遊的個體戶打工,大家本能地過著靠水吃水的日子。1992年,萬明芝和丈夫搖著三米的船,一天兩趟在水庫打魚。萬明芝回憶,下午三四點下網,晚上八九點起網,到家10點,摘魚。凌晨3點出門,下第二次網,亮天起網,摘魚到上午10點。「魚販就在家門口等著,一手交魚,一手交錢。」萬明芝得意地說,「有一回,兩條魚賣了800塊!」

1996年起,水庫每年有6個月的禁漁期,勤快的萬明芝開始在外打工。那時候,在水庫邊的山上開了不少個體飯店,人們既能看到水庫的美景,又能吃到水庫魚鮮,個體飯店生意火爆。萬明芝笑說自己膽小,不敢貸款,沒搞網箱養魚。二叔萬景林帶著兒子萬明泉忙乎網箱養魚。二十出頭的萬明泉,年收入兩三萬。與此同時,尖巖村的鄭懷江和村民們籌資,在水庫大壩出水口發展網箱養魚,村裡還因此辦起飼料廠等企業。

2002年,依照飲用水源基地不從事人工漁業生產的國際慣例,北京市決定限期取消密雲水庫內的網箱養魚,徹底解決飼料沉積物及魚糞對水質的汙染,淨化水庫地區環境。那時候,密雲水庫日供水量佔首都用水總量的三分之二。密雲人的生產和生活總是繞不開「保水」。「不讓網箱養魚,連帶著村裡的飼料廠等三家企業都倒閉了,集體的產業也垮了。」鄭懷江回憶說,「後來,大家聽從大隊幹部的號召,幹養殖業。最多的時候,村裡有四個豬場、三個牛場。」2003年4月,80戶網箱養殖戶全面退出,網箱和臨時房屋等水庫一級保護區內的所有餐館設施、禽畜養殖設施和超出規定面積建設的承包用房等全部拆除。餐館被引導開在橫跨口門子、蕎麥峪、白草窪三個村的公路邊,鎮政府對外招攬商戶在漁街投資特色飯店,形成美食一條街,萬明芝轉在漁街打工。

這一年,密雲水庫蓄水量不足10億立方米,庫區有不少土地裸露出來。萬明泉看到商機,買了30頭肉牛,養了兩年,平均每頭能賣1萬多元。到2013年,萬明泉有80多頭牛,一年能掙十來萬。萬明芝看上了庫區的土地,她是種地。村民們叫這是「押寶地」,因為水漲上來,作物就被淹了,完全聽天由命。邊打工邊種地,萬明芝種一茬玉米,一年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她很滿足。

2014年12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補充密雲水庫。密雲實行了更加嚴格的保水措施。2016年,密雲決定在一級保護區內清退全部中小規模養殖戶,包括尖巖村在內的密雲水庫周邊43個村全面禁養畜禽。萬明泉賣掉最後一批牛,離開了親手蓋起的牛棚。尖巖的村民們,在區裡政策資金的支持下,實現了全村300多座老房子的升級改造,幹部們鼓勵村民利用改造後的院子搞民俗旅遊。

在漁街打工多年,萬明芝琢磨著開個農家樂。「2013年下半年,鎮裡打造『一村一品』,大隊鼓勵我們辦民俗戶,讓做蕎麥宴。」萬明芝笑著說。鎮幹部說幫她們做宣傳,拉客源,原本就有些心思的萬明芝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自家小院,辦起了民俗戶。當時村裡就三家跟鎮裡籤約,開門迎客。沒過兩天,客人就上門了。萬明芝喜笑顏開,大家居然都想來嘗嘗這蕎麥宴。「你瞅我們這,到現在是48家,都火了。」5年間,她的小院改造擴建,可以同時招待10桌客人。到周末,萬明芝還得多僱兩個幫手才忙得過來。細想起來,萬明芝感謝鎮領導,不僅幫著做宣傳、找客源,合作社還統一指導定價,避免了哄抬價格。此外,補貼到戶,指導大家改造衛生間。她爽利地說:「現在,年收入六七十萬,更知足了,不用出門就把錢賺了。」

不遠處,尖巖村在書記王淑平的帶領下,利用村裡幾千棵百年慄樹,打造慄子宴,吸引到眾多遊客。為了鼓勵民俗戶提高接待質量,區裡還給市區旅遊部門驗收合格並「上星」的民俗戶發獎金,為他們送去實木桌椅。鄭懷江精心設計了自家小院,開門迎客以來,很受住客們歡迎。

「總書記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還得吃生態飯。」王淑平說。2017年,「田園綜合體」作為鄉村新型產業發展的亮點措施寫進了中央一號文件。她和村民們就琢磨著如何把青山、慄子樹、慄子宴、民宿打通,形成鏈條,實現休閒旅遊、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綜合發展。

未來長在燕山上

生態立區,綠色發展,精緻密雲。密雲走出了向著生態富裕創新和諧美麗新的目標,闊步前進的生態涵養區道路。

多年來,密雲堅持生態立區的同時鎖定綠色發展,積極打造電商農業圈,規劃田園綜合體,建設懷柔科學城東區(密雲地塊)。為實現都市型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密雲開展了「十百千萬」工程,即打造年銷售額千萬元以上的電商企業10家,年銷售額百萬元以上的銷售大戶100家,培養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職業農民1000人,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職業農民10000人。

工科男孔博,是「十百千萬」工程第一人。從北京理工大學畢業,孔博加入投資諮詢行業,在國貿上班。每天4小時的通勤讓孔博「整個人都不好了」。孔博注意到,城裡人對新鮮蔬果的要求越來越迫切,而親友家的蔬菜、瓜果、雞蛋等,既賣不出去,也賣不出價。幾番糾結,孔博頂住親友「不看好」的壓力,與妻子一起,辭職、回鄉、創業。2013年,孔博和妻子的主要業務是收購土雞和土雞蛋,在網上銷售。「年底一算,口袋裡有現金20餘萬元。」孔博賺錢了。

為了快速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密雲構建「親」「清」政商關係,打造「密雲服務」品牌。回鄉創業的孔博引起密雲農業服務中心的關注,副主任馮傑明登門拜訪。服務中心看好「密農人家」的潛力,幫扶力度之大,「嚇」到了孔博。2000平方米的現代化廠房,建保鮮庫,購置配送貨車、加工設備,建檢測站……「密農人家」的硬體快速升級改造。馮傑明說,「我們是『企業保姆』。」2015年,孔博的回鄉創業轉軌上了快車道,當年銷售額達到1080萬元。2018年,「密農人家」的銷售額突破3000萬元,成為密雲本地自主創業最大的農業電商企業。在區政府引導下,密雲電商農業圈如滾雪球般壯大。截至2018年年底,密雲農業「十百千萬」工程累計打造年銷售額千萬元以上的電商企業12家,年銷售額百萬元以上的銷售大戶56家,培養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職業農民660人,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職業農民5000人。

優良的生態環境促成「甜蜜」事業的發展。密雲北部山區的馮家峪鎮,西口外村的高山崖壁上,懸掛著數百個蜂箱。這裡是全國最大的中華蜜蜂崖壁蜂場。2018年5月20日,世界蜜蜂日,馮家峪鎮舉辦首屆割蜜節,收穫儲存醞釀一年的野生百花蜜。單蜂產業一項,該鎮就陸續精準幫扶82個低收入家庭。目前,密雲有蜂農2072戶,蜂群11.5萬群,蜂群總量佔全市的44%,被中國養蜂學會評為「中國蜜蜂之鄉」。通過產業政策扶持,採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密雲已初步建成了集蜜蜂種業、蜜蜂養殖、蜂產品深加工、蜜蜂文化和蜜蜂旅遊等為一體的產業鏈條,實現產業集群發展。密雲有了暱稱:蜜雲。

在密雲綠色發展的藍圖上,2035年的發展目標是科學城引領創新型產業。密雲科學城東區正有條不紊地推進中,緊密對接國家科學平臺,發展有特色的中關村高新技術密雲園,加快發展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做優節能環保產業,創新發展智能製造業,形成密雲核心產業發展區。

綠色發展如火如荼,精緻密雲緊鑼密鼓。密雲城東5公裡外的蔡家窪村,榮獲「北京最美鄉村」「中國最有魅力休閒鄉村」兩大美譽。2019年4月29日北京世園會開幕。這一天,蔡家窪村年近70歲的餘全忠照舊在花卉棚打理月季花。他培育的「甜蜜的夢」「火焰山」等月季新品種參展世園會。得知各國政要紛紛讚美「甜蜜的夢」「火焰山」的消息,他難掩興奮之情。

在蔡家窪村,餘全忠是花把式,這位土專家負責花卉、蔬菜、草莓等農產品的培育,月薪萬元。讓人意外的是,16年前,他是一位車把式,趕馬車,做買賣。改變起源於2003年8月22日。那天,36歲的能人王大林被選為村書記。如何帶領村民致富?王大林打出了產業發展「組合拳」,把蔡家窪村所有的土地、山場,統一流轉至村集體,統一規劃、經營,發展都市農業,村民獲得流轉費;實行產權制度改革,成立蔡家窪股份經濟合作社;因地制宜對接項目,種植500畝櫻桃園……

餘全忠被王大林任命為櫻桃園負責人。餘全忠不會種櫻桃,但他肯學、會琢磨,很快成了種植方面的土專家。從當村書記的第一天起,王大林就是先有規劃再有項目。十幾年來,蔡家窪村與第三方專業規劃院合作,先後實施了三版蔡家窪村發展藍圖建設。

蔡家窪村通過自己的「新農部落」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一直供不應求。目前,蔡家窪共有22家企業和合作社,形成了5000畝都市型現代農業園、400畝現代觀光工業園區和休閒旅遊商務區的三產聯動發展模式。2018年,蔡家窪農民人均年收入4.6萬元,不但解決了全村村民的就業問題,還吸引了不少外來務工人員。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過去「求生存」到現在「求生態」,如今的密雲人,住在生態區,吃上生態飯,奔跑在打造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典範之區的賽道上。
來源:《前線》2019年第8期

作者:張蕾磊 尹穎堯

編輯:高斌

相關焦點

  • 密雲水庫之戀
    「北京城裡三杯水,一杯來自密雲水庫。」這杯水是兜底的,是生命之水。源於塞外的潮白二水,在燕山群峰中蜿蜒曲折,在密雲城南交匯成潮白河。61年前,因這東來的潮水、西繞的白水,人們築起了大壩,修成了密雲水庫。1985年,北京市將密雲水庫確定為首都飲用水源地。
  • 在密雲水庫建成60周年之際,再次來到密雲水庫
    有著「燕山明珠」之稱的密雲水庫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湖,這座橫截潮、白兩河,坐落於燕嶺群峰之中的水庫從1958年決定開建歷時2年於1960年9月建成。水庫建成後即以大壩的巍峨,湖面的遼闊,周圍山靈水秀,景象萬千而吸引著遊人,成為京東最著名的旅遊風景區之一。
  • 白河堡開閘給密雲水庫「解渴」
    夏超攝  昨天上午10點整,延慶白河堡水庫的閘門緩緩打開,300米的涵洞裡發出轟隆隆的聲響,水頭奔湧而出,朝著124公裡外的密雲水庫進發。這已經是白河堡水庫第24次向密雲水庫輸水,計劃輸水量3500萬立方米。記者從市水務局了解到,今後,由於南水北調來水能夠回補密雲水庫,保障本市供水,白河堡延續了13年的輸水使命有可能告一段落。
  • 延慶白河堡水庫向密雲水庫「送水」
    北京青年報記者在白河堡水庫的閘口看到,相通的河道已經乾枯。而10時整,當放水信號發出後,閘口的300米涵洞內水聲漸起,水頭通過重力流在涵洞內前行,3分鐘後,第一股水流傾斜而下,順著河道澎湃前衝。據介紹,此次送水,將向密雲水庫輸水2000萬方。到今晚9時許,水頭經歷124公裡的路程,將正式到達密雲水庫。
  • 60年密雲水庫愈加迷人!看全景,吃鮮魚,宿湖畔,密雲水庫周邊遊玩...
    密雲水庫建成已經60年,山青水秀的水庫周邊自然風光也愈加迷人,景區環繞,如一顆顆珍珠鑲嵌在水庫周邊的山巒中。1. 雲峰山雲峰山在密雲水庫的北岸,在山上可看見煙波浩渺的密雲水庫,遠處黛色群山如一幅潑墨山水。
  • 延慶白河堡水庫再向密雲水庫補水
    昨天(8月31日)上午10時整,位於延慶區的白河堡水庫開啟閘門,開始向密雲水庫進行第33次集中輸水,計劃輸水量2500萬方。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合理調配水資源,進一步增加密雲水庫戰略儲備,按照本市水資源調度安排,從昨天上午10時起,實施白河堡水庫向密雲水庫集中輸水工作,計劃輸水量2500萬方,預計9月底前完成,年度輸水量將達到5000萬方。目前,白河堡水庫水位591.46米,蓄水量4041萬方。
  • 巾幗之力讓密雲水庫天更藍水更清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徐旭「希望你們再接再厲、善作善成,繼續守護好密雲水庫,為建設美麗北京作出新的貢獻。」在密雲水庫建成6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8月30日給建設和守護密雲水庫的鄉親們回信,向他們致以誠摯問候和勉勵,並提出殷切期望。
  • 密雲水庫的生日照
    巍巍燕山懷抱深處一座浩渺水庫猶如一顆深山明珠碧水如鏡,分外清涼這裡是華北地區最大水庫北京最大地表飲用水源地密雲水庫秋日的密雲水庫美不勝收宛如一幅流動著的山水畫倒映著藍天白雲的碧水微風吹過蕩起層層漣漪走嘍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水庫風光(建議橫屏觀看呦
  • 紀念密雲水庫建成60周年 密雲區青少年宮開展「水文化之旅」
    「密雲水庫」是首都北京重要的水源地。幾十年來,密雲人民一直承擔著「保護好首都一盆淨水」的責任。將這一使命在青少年中傳承,是密雲教育者肩負的責任。為充分挖掘「密雲水庫」這一獨特的地域資源,讓學生獲得水文化知識,關注家鄉水資源,傳承保水責任,密雲區青少年宮策劃開展了「水文化之旅」特色項目,引導學生在關注水生態資源的同時,提升保水意識,傳承保水責任。
  • 60年密雲水庫愈加迷人!看全景,吃鮮魚,宿湖畔,密雲水庫周邊遊玩指南來啦!
    密雲水庫建成已經60年,山青水秀的水庫周邊自然風光也愈加迷人,景區環繞,如一顆顆珍珠鑲嵌在水庫周邊的山巒中。1. 雲峰山雲峰山在密雲水庫的北岸,在山上可看見煙波浩渺的密雲水庫,遠處黛色群山如一幅潑墨山水。山谷裡、山坡上是大片大片的薰衣草,薰衣草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對著她許下一個美好的願望,有一天這個願望就會悄悄實現,薰衣草旁還有美麗的童話木屋。
  • 密雲水庫——清華大學水利系的集體畢業設計
    紀念密雲水庫建成60周年特別欄目《足跡》第十二期節目如約而至,今天邀請到楊詩秀、張超兩位水庫建設者,他們都是原清華大學水利系的學生,讓我們聽聽他們與密雲水庫的故事。楊詩秀:邊設計邊施工 全力以赴確保攔洪密雲水庫設計任務是清華大學水利系1958屆畢業生「真刀真槍畢業設計」之一。
  • 密雲水庫,開漁啦!看視頻
    今日凌晨,隨著第一條漁船靠岸,北京密雲水庫經過長達6個月的「休漁期」,終於迎來開漁時刻。 密雲水庫迎來開漁時刻。
  • 北京密雲水庫:亞洲最大的人工湖,中國水庫修建史上的「奇蹟」
    北京的密雲水庫,是首都北京最大的飲用水源供應地。密雲水庫位於北京密雲區燕山群山丘陵之中,面積最大時達188平方公裡,水庫水最深達63.5米。密雲水庫有「燕山明珠」的美譽,也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湖。藍天白雲下的密雲水庫,掩映在群山之中,看上去十分壯觀。密雲水庫於1960年建造完成,到如今已經滋潤著首都市民59年。在2017年11月,密雲水庫的蓄水量達到20億立方米,而水庫中的7個小島也是第一次被水完全淹沒。自1958年7月,來自北京河北的20多萬工人參與修建密雲水庫。耗時2年2個月,密雲水庫竣工。
  • 地道的密雲水庫魚來了
    9月25日凌晨,隨著第一條漁船靠岸,密雲水庫經過長達6個月的「休漁期」,迎來「開漁」時刻。為深化「漁業淨水,生物保水」理念,每年4月上旬,密雲向水庫投放大量淨水魚苗,進入9月開漁期,漁民們可以持證進行捕撈,肥美的水庫魚一直是北京市民的追捧對象。
  • 北京:密雲水庫湖光山色,生態秀美如畫
    2020年8月31日,北京市密雲水庫秋季景色。位於北京市密雲區北13公裡燕山群山丘陵之中的密雲水庫,是一座以防洪、供水為主,綜合利用、多年調節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俯瞰密雲水庫,青山環抱,碧波蕩漾,清澈的水面與岸邊蔥蘢的樹木、成群的水鳥相映成趣,生態秀美如畫。
  • 密雲水庫:大水盆一甲子,潤京城六十年
    這裡就是密雲水庫,華北地區最大的水庫,北京地區重要的地表飲用水源地、水資源戰略儲備基地。60年前的今天,密雲水庫正式竣工,截至目前,已累計為京津冀地區供水390多億立方米。60年來,密雲水庫在防洪、灌溉等方面發揮了巨大效益,肩負起「生命之水」的重要使命。
  • 密雲水庫內湖垃圾圍繞
    密雲水庫系北京唯一地表水水源地,負責自來水供應;相關法規規定旅遊者不可靠近內湖  10月21日下午,遊客燒烤用剩的木炭和調料袋被隨意地扔在密雲水庫內湖岸邊。 王貴彬 攝  密雲水庫是北京唯一地表水水源地,分為白河、潮河、內湖三個庫區,負責北京市的自來水供應。
  • 密雲水庫現巨型野生娃娃魚 漁民及時保護放歸水庫
    方軍攝   重9.3千克、身長103釐米的野生大鯢(俗稱娃娃魚)日前現身密雲水庫,這也是密雲水庫近十餘年來發現的最大娃娃魚。由於健康狀況良好,目前,它已被重新放歸水庫。  「19日夜裡,我們划船進入庫區起網,突然發現上來一個黑乎乎的『大塊頭』。一開始我還以為是條大鯰魚,但仔細一看,它沒有魚鰭還長著爪子!」
  • 密雲水庫主題展再現火熱建設景
    「紀念密雲水庫建成60周年」主題展覽於9月1日開幕 攝影/本報記者 劉暢2020年9月1日,密雲水庫迎來60歲生日。為向水庫建設者和守護者致敬,昨天上午,「牢記囑託、接續奮鬥——紀念密雲水庫建成60周年」主題展覽在北京市密雲區開幕。北京青年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展覽以密雲水庫歷史發展為主線,採用文字、圖片、實物、模型和多媒體等形式,講述了密雲水庫的歷史變遷。此次展覽所在地為密雲區白河城市森林公園遊客服務中心,可免費參觀。
  • 密雲水庫一甲子:從「大水缸」「後花園」邁向「聚寶盆」
    ▲2018年6月28日無人機拍攝的密雲水庫。新華社記者羅曉光攝▲8月20日拍攝的北京市密雲水庫副壩(無人機拍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夏子麟攝▲8月20日拍攝的北京市密雲水庫(無人機拍攝)。六十一甲子,當建設者的激情歲月成為永恆印記,50多萬密雲百姓和新一代水庫運行管理者仍在為守護首都「生命之水」不懈努力,為北京這座千年古都的蓬勃發展提供堅實的水安全保障,也在保水與富民間孜孜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