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竹林不知道你會想到什麼,反正我的腦海裡會蹦出四個字:綠野仙蹤。作為中國竹子之鄉的羅鍋口村給了我對竹林劍客最豐滿的想像。
當我們開車自駕到達羅鍋口村的時候,腦子裡對「羅鍋口」和「竹林」之間的聯繫還不怎麼適應,畢竟,一個擁有如此環境優美和豐富想像的地方怎麼會有一個如此「接地氣」的名字呢?我也有找村民問過,年輕一些的人並不了解自己的村子為什麼叫「羅鍋口」,當然,村子裡的人也並不姓羅。
羅鍋口村是廣寧縣橫山鎮下的一個村子,是中國著名的武術和竹子之鄉,早在清代以前,廣寧的竹子便從村子的渡口源源不斷的運出去。綏江之水從村子面前流過,淌過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如今,竹林依舊,有了更方便的運輸工具之後,村子的渡口便落寞了起來。
節假日前,來村子旅遊的人並不多,大家都等著放假那幾天的狂歡,只有幾輛大巴車拉了幾車中老年人來享受這滿滿的綠意------廣東的中老年人不會錯過任何一個值得他們遊覽的景點,更何況,來這裡旅遊也並不需要門票。
村裡有座觀竹樓,有三層之高,站在樓頂能將竹林盡收眼底。遠處的山被雲霧繚繞,即使下著小雨,依然不減仙氣。腦子裡總覺得應該出現一位執劍的劍客,在竹林裡耍一回看不懂的劍,劍氣最好震得竹葉簌簌作響。不過,到底沒有劍客,卻有一條老街。
村民很好,很純樸。老街的商鋪有開有關,大概是天氣不好的緣故,大多數村民關了商鋪回家歇著了。清末民初的時候,老街著實繁華,各色商鋪應有盡有,當鋪、米鋪、酒鋪......大約有50多間。幾個村子的竹子都拉到渡口,運上船,然後賣個好價。人們在渡口總要吃用,人員熙攘,熱鬧,並不似現在這般清靜。
清同治年間,有一位叫李子祥的人在羅鍋口老街開了一間蘇杭布店,主要經營蘇杭絲綢和紡織品,款式和種類應有盡有,而且質量好,童叟無欺,成為當地著名的百年老店。清朝末期,老街的當鋪也很多,19世紀下半葉開始達到頂峰,可謂見證了老街的繁華。
有一間商鋪上寫著「憶羅鍋渡」,也是一家百年老店。店主是一位婦女,當時也沒有遊客進店,我們便聊了起來。商鋪是她家祖傳的,祖上曾賣一些特產,現在,她算是繼承了祖上的家業,賣一些自己用竹子編的筐籃,一些冬瓜、雞骨草、扇子之類。生意好不好都沒有關係,畢竟沒有租金的壓力,也不靠這個養家。
像這家店主一樣,羅鍋口村的人常常在自家門口擺上一些竹子編制的玩意,或者放一些自家種的冬瓜,遇到遊客能賣則賣,多少補貼一些家用。幾十歲的老奶奶也過著這樣的日子,遇到遊客便兜售一番。
看到一種細小的竹籠,似乎沒什麼用處,大約幾塊錢一個。我們猜測它的用途,總覺得猜得不對,細問之下才知道這種竹籠有「豬籠入水,財源廣進」的意思。
羅鍋口村有一種當地傳統美食:柴火雲吞,個頭飽滿味道好,我們吃的讚不絕口。這種柴火雲吞還真的是用柴火燒制而成,店老闆在自家屋子旁邊壘個灶臺,遊客來了便奉上自家磨的豆腐花、親手包的柴火雲吞,雖然檔鋪簡陋,但口碑不錯。
羅鍋口村給人的感覺就像人間的一方淨土,它寧靜、清秀,有優美的竹林,有純樸的村民,是一個來了便想停留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