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前去訪問道觀,卻不料道觀之中並沒有人在等候,於是自己就只能原路返回。在回去的路上,樹林深處看見了一隻鹿在覓食。看著遠處的道觀並沒有響起鐘聲,看來確實是沒有人啊。
求道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詩人李白本在戴天山讀書,一日書讀倦了,就想要跑到戴天山上的道觀裡去看看那群道士。彼時的李白還很年輕,所以筆下的詩詞依舊帶著些許自己的主觀看法。不過這首詩主要是寫的是自己上山時所見的景物,頗有「世間一場大夢」的韻味,而且通過鐘聲沒有響起來判斷出自己想要找的人並沒有在。
這首詩首先把山野的靜謐刻畫了出來,樹木茂密,所以時不時地可以看見有鹿出沒。自己在溪澗正午之時並沒有聽到鐘聲,起義以見鹿來側面烘託樹林的安靜,進而表現隱士們的生活環境,同時也可以看出隱士們在山野之間,靜謐之處過得也算悠然自得,而且自己也非常嚮往這樣的日子。
名句錯用
現在網上流傳的「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頗有矯揉造作之風,而且看起來原作者似乎對這句詩有什麼誤解,畢竟他連斷句都有點問題。林深時見鹿依據字面意思的話,是在林子深處時可以看見鹿,所以一次為依據才有了後面的兩句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
但是原詩是樹深時見鹿,斷句在樹深之後,這個時的意思也並不是在......的時候,應該理解為時不時的意思。其本來的意思是在樹林深處時不時地有鹿出沒而不是在樹林深處就可以看見鹿。而且把林換成樹總顯得過於直白,體現不出深林裡人跡罕至的意味,再接上後兩句後不免有狗尾續貂之嫌。
後邊兩句更像是拼湊上去的,若是依照此等句式的話像花香處見蝶,天藍處見雲。看似接的精妙,實際則是拙劣無比。而且發表這句話的人似乎也沒有把李白的原句給備註上,這樣的話總給別人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而且修改別人的詩句首先要先搞清楚詩人想要表達什麼,否則就容易鬧出來笑話。
正確化用
化用前人的詩句也未嘗不可,只不過化用的基礎在於理解。比如有句「兩三條電欲為雨,七八個星猶在天。」被辛棄疾化用為「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如此一來整個詩篇都得到了升華。所以並非不可以化用前人的詩句,只是在化用之前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總不能化用後還沒有化用之前好。
況且我們都沒有辛棄疾的功力,所以對待前人的詩句還是敬畏得好。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但凡能夠流傳下來的,那必然是精品中的精品。這些作品都值得我們反覆研讀,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現在越來越多精美的作品被人們發現,但還是不要讓這些傳統藝術蒙上了灰塵。
異曲同工
自從網際網路發展飛速之後,也湧現了許多被人修改的詩詞,不過其中多數還是比不上原篇,反而更加平添了一分世俗。以其中一句為例「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是你,冰河也是你。」說實話,這一句話仿佛是在嘲笑著陸遊。陸遊的這首詩本意是在夢中還看見自己在戰場上馳騁,被這樣一改反而不倫不類。
同時也可以想像一下,陸遊陸放翁當時已經年邁,卻還在想著如何報國,甚至在睡夢中還想著要為國建功立業。如果他知道在幾百年後的後世之人看到這樣的句子回事什麼樣的心情。本來是一心想要為國效力卻鬱郁不得志,現在卻變成了少時男女的相互追逐的詞句,豈不是在欺負已經故去的人不能說話嗎。
李白的這句詩也一樣,如果想要表達男女之間的愛意的話明明有很多,比如李白的「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或者詩經中的「既見君子,雲胡不喜。」明明只需要上網一查,就可以得到數不清的優美句子,它們有著更為幹練的賜予,有著更為強烈的情感,難道不比自己所寫的更為準確優雅嗎。
所以即使在信息化的今天也不要忘記讀書,並非讀書無趣,實在是書本是書,人若無趣,何必怨書。傳統文化的精華太多,就像胡適先生所說:「得一分便有了一分的欣喜」。
關於古詩詞的亂用,根本原因還是讀者無法感同身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沒有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也確實很難體驗。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慢慢戲讀,才可以品嘗出它的精美。對於古詩詞的亂用,不知道您有什麼見解,請在移步評論區讓我們看到您獨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