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由湖南省民族團結進步行動組委會主辦,省人大民僑外委、省發改委、省民宗委、省財政廳、省農委、省文化廳、省住建廳、省扶貧辦、省旅遊局、紅網承辦,各市州相關單位協辦的湖南省第三屆「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鎮」評選活動,經網絡推薦投票,組委會審查確定20個村鎮為下一階段候選村鎮。近日,紅網記者跟隨活動評選考察體驗組深入少數民族地區,用鏡頭記錄特色村鎮的田園風採和民俗魅力,紅網從1月3日起陸續推出《湖南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系列報導。
巖口山婦女拉上紅綢,備下攔門酒,採風團喝下方可進村。
當年紅軍路過時建造的房屋,雖已破敗,卻花草叢生。
始建於明朝天啟年間的「苗王寨」,歲月更迭,至今仍保存完好。
巖龍盤洞,進洞的入口處僅一座小門,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楊鴻古宅,石磚斑駁,門上布滿青苔。
每逢佳節,巖口山村民便會自發舉行苗族特色歌舞表演。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陳彥兵 懷化報導
從湖南麻陽向西,一路山巒起伏,霞光溢彩,朝陽下的田野、村落、溪流,在清新的空氣中格外明媚爽透。
晌午,車到錦和,幽深的峽谷逐漸開闊起來,溪流從阡陌交通的田疇間蜿蜒淌過,依山傍水的村落嫋娜著淡淡炊煙。轉過大山,採風團眼前出現了一座涼亭式的風雨長廊,長廊下的石碑上「中國傳統村落」六個大字,分外醒目。
石碑前方,早已聚集了許多穿著節日盛裝的侗家少女。她們吹著蘆笙,唱著侗歌,同所有熱情好客的少數民族一樣,拉起了紅綢,在寨門邊特地備下「攔門酒」,舉酒碗,唱侗歌,酒不飲,歌不斷。
走進巖口山村,路邊有許多灰褐色的高牆,圍住一座座乾淨的庭院,牆邊木門緊閉,好似千百年都不曾開過。
高牆沒有坍塌,卻已頹廢,剝落嚴重。磚石間虯出的枯藤,木門上貼滿乾苔,使整個村落看上去成了一個龐大的遠年文物。
「這裡面有人住嗎?」記者問道。
「當然,這個村形成於明朝時期,現在已有上千年歷史,留下了一大批人文景觀,長壽苗寨、小衝苗寨……明朝宰相楊鴻楊客老,曾在這裡屯兵住了三年,還遺留了許多老紅軍建造的舊庭院。」談及巖口山,村民們言語中無不透露著自豪。
山清水秀,空氣清新,除了偶爾能聽到幾聲雞鳴狗吠,整個村子格外安靜。走在青石板路上,記者不由得一路打量這座跨越千年的悠悠古寨,看到整齊一點的宅院,便會猜測,千百年前,是一位什麼樣的屋主住在裡邊。
石階深巷,小溪環繞,明代天啟年間遺留的苗王屋,老紅軍建造的石拱門……每一處遺留,都有意氣昂揚的姿態,每一種姿態,都緣自年代久遠的精心設計,每一個設計,都構成了前後左右的和諧,每一份和諧,都讓時間和空間的安詳對視,每一回對視,都講述著那些年代久遠的故事。
在巖口山,大部分古代遺留都不會做過多的外部修繕,而只是暗中加固。採訪團一路上走過許多扇緊閉的大門,倒是最頹廢的一張門開了。
記者趁機想要看看門內的廢苑景象,誰知一輛小型家庭轎車從裡面駛了出來,這樣的反差讓採風團目瞪口呆。
村民介紹:「近幾年,不少去鳳凰遊玩的旅客們常常慕名來到巖口山村,這讓村民們醒悟,只要守護好這個千年古村落,開發旅遊業,就不必再背井離鄉外出打工。」
小轎車一路輕輕地拐過我們前方悠然駛去,在燦爛的陽光下如同一把火炬,執意要點燃巖口山這片未曾開發的處女地。然而,一路盤路上去,青山漠然,巖石漠然,樹叢漠然。
「巖口山雖然清靜並不枯燥,村民們保留和傳承了苗族的龍燈、花燈、陽戲等民間傳統文化。」村民說。每逢佳節,這裡的村民們用歌舞展現千年古寨的獨特魅力。相比鳳凰,巖口山村目前沒有過多的刻意打造和專業包裝,一切都是順其自然。也正是這份原生態的古樸和未加雕飾的淡定,成就了這個千年苗寨的獨特氣質。
黃昏降臨,山邊白雲底出現了一溜金光,巖口山真的被點燃了,整個田野村莊一片燦爛。
霞光之間,早已分不清何是古代,何是現代,何是人間,何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