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應反思「阿拉伯之春」如何變成「阿拉伯之冬」

2020-12-21 網易財經

核心提示:

誰也不曾想到,一部涉嫌詆毀伊斯蘭教的美國電影竟點燃了整個伊斯蘭世界的反美怒火.近日,從利比亞、埃及到印尼、馬來西亞,30多個國家的伊斯蘭教徒遊行示威,抗議美國對伊斯蘭教的褻瀆,美駐利比亞大使上周在抗議的暴力中命喪班加西。

面對如此的猛烈反美浪潮,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發問:「許多美國人都在問,事實上我也自問,怎麼能發生這種事?在一個我們幫助實現解放的國家,在一個我們幫助避免被摧毀的城市,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按照希拉蕊的邏輯,美國既然有恩於中東國家,中東人民應該對美國投桃報李才對。可為什麼中東國家人民對美國有如此大的火氣呢?

現在是美國好好想想的時候了。到底是什麼導致了中東反美浪潮?又該如何避免呢?

都是「美國大片」惹的禍

美國駐利比亞大使9月11日在利比亞班加西遇襲身亡,釀成美國外交史上的重大悲劇。美國國務卿希拉蕊稱,「聽到這個可怕的消息,我們的心都碎了。」同日遭到衝擊的還有美國駐埃及使館,而抗議者高喊的「我們全是本·拉丹」的口號更衝擊著全世界的媒體。在美國紀念「9·11事件」11周年時,班加西和開羅的反美民眾則用一個血腥的「暴力之夜」宣洩他們的情緒。激起中東穆斯林怒火的是一部被認為「褻瀆了伊斯蘭先知」的美國電影,該電影據稱是紀念「9·11」的專題片。近些年,美國使領館在世界各地遭到的抗議不少,但直接針對美國使領館的恐怖襲擊即使在反美勢力囂張的國家都比較罕見,更何況這次流血事件發生在曾被稱為利比亞革命堡壘的班加西。《紐約時報》稱,中東革命給該地區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並沒有打消人們對美國的仇恨。一些西方媒體還擔心地預測,穆斯林的反美浪潮可能「剛剛開始」。 >>>點擊詳細

在巴基斯坦喀拉蚩,示威者們焚燒美國國旗。

一部電影惹的禍

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史蒂文斯11日在美駐班加西領事館遇襲身亡,令全世界為之震驚。美國總統歐巴馬12日先後發表聲明和講話,對11日武裝分子襲擊美駐利比亞班加西領事館事件予以強烈譴責,並誓言將把兇手繩之以法。在譴責武裝分子衝擊外交設施暴力行徑,或反思利比亞等中東轉型國家社會動蕩根源的同時,不應忽視直接觸發襲館事件的一部叫做《穆斯林的無知》的電影。

在利比亞和埃及引起廣大穆斯林憤怒的正是這部電影長約13分鐘的「片花」。這一掛在YOUTUBE網站上的所謂電影片花充斥褻瀆伊斯蘭教先知的內容,將穆罕默德描繪成有戀童癖的私生子。按照美國媒體人士的評價,從剪輯混亂、演技拙劣的這段片花來看,它根本不像一部預算500萬美元電影的製作水平。美國許多製作精良的獨立電影,開銷都不到500萬美元。

儘管受到美國媒體的瘋狂「追殺」,這部醜陋「電影」及其「導演」身上的謎團仍未完全解開。一些媒體猜測,這部電影也許根本就不存在。《穆斯林的無知》預告片雖然已經上傳到網上,但人們找遍整個好萊塢也沒有發現這部製作與演出隊伍超過100人、長達兩小時的電影。

可以確定的是,巴奇萊極端仇恨伊斯蘭教。在「失蹤」前,他通過美聯社對美國駐利比亞使館人員遇害表示了歉意,但仍然宣稱「伊斯蘭是一種癌症」,希望這部影片能將伊斯蘭教的缺點暴露給世界。

與這部影片扯上關係的還有另外一個伊斯蘭教仇恨者——佛羅裡達州的基督教牧師特裡·瓊斯。這位因試圖焚燒古蘭經而「聞名」的牧師,是該影片的「推廣人」之一。

巴奇萊策劃這部煽動宗教仇恨的影片(或只是片花),可謂「用心良苦」。一位參與該片的女「演員」對媒體說,她當時根本不知道是在拍攝有關穆罕默德的電影。細心的媒體人還發現,片花中「穆罕默德」等關鍵字眼都是後期錄音,與前期採集的聲音很不一致。此外,巴奇萊可能早就考慮到了事後脫身的需要,連他的影片顧問直到現在都不知道他的真名。

這樣一個蓄意煽動宗教仇恨的無良「導演」,也許沒有踩踏到任何美國法律的紅線,卻應該受到媒體與社會最嚴厲的譴責。在「9·11」恐怖襲擊11周年紀念日發生的外交官遇襲慘劇再次提醒人們,不同宗教之間的和睦來之不易,需要更加細心的維護。>>>點擊詳細

抗議席捲伊斯蘭世界

9月14日下午,超過300名印尼穆斯林民眾在雅加達美國駐印尼大使館前舉行示威活動,抗議一部美國電影涉嫌詆毀伊斯蘭教先知默罕默德。中新社發 顧時宏 攝

中東領袖紛紛批美國

埃及和利比亞首先爆發衝擊美國使領館事件一周後,伊斯蘭世界的反美浪潮仍沒有平息跡象。「影片事件」繼續產生新的受害者,阿富汗18日發生汽車炸彈襲擊事件,襲擊組織者聲稱是對美國電影侮辱伊斯蘭教先知的報復。美國「福克斯新聞」認為,這部粗製濫造的影片讓美國在伊斯蘭世界陷入外交被動,不得不勞民傷財,加大在這些國家的使領館保護力度。

從18日開始,一直遭到襲擊的美國駐埃及使館開始限時辦公,停滯多日的籤證業務局部恢復,回國休假的美國駐埃及大使也取道德國返回開羅主持館務。埃及《消息報》評論稱,埃及國內的反美浪潮表面上看出現了一些緩和跡象,但孕育著極大的危險和隱患,「仿佛火山第一輪噴發之後到第二輪爆發前可怕的間歇,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就再一次以排山倒海之勢開始噴湧」。

埃及的消息稱,本周五,埃及人還要在開羅解放廣場組織「百萬人大遊行」。眼下,遊行宣傳和籌備工作已經展開,甚至連記者的手機也兩次收到要求參加周五大遊行的簡訊。18日,埃及薩拉菲派領導人還呼籲信徒追殺製作電影《穆斯林的無知》的全體人員,包括導演、演員等,強調這些人「統統是追殺的對象」。

「阿拉伯新聞網」18日稱,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17日發表電視講話稱,侮辱先知的電影出現,再次說明美國和以色列是穆斯林的最大敵人,「在美國和歐洲等盲目自大的國家,領導人的行為已招致指責,他們應當有所行動,洗刷自己。」黎巴嫩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拉17日罕見公開露面,要求阿拉伯國家聯合施壓,促使美國政府對事件負責。他說,全世界需要清楚,穆斯林「在遭受侮辱的時候是不會沉默的」,應當受到懲罰和審判的除了影片的直接責任者外,還有他們背後的支持者和保護人———美國政府。 >>>點擊詳細

【美國之音電臺網站9月17日電】一部穆斯林認為侮辱了先知穆罕默德的低成本電影在不同國家引起一波抗議潮。

印度尼西亞的抗議者在美國駐雅加達使館外投擲自製燃燒彈並和警察衝突。印尼城鎮棉蘭也發生了反對這部影片的示威。

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將近1000名示威者在美國軍事基地附近呼喊「美國去死」的口號並焚燒車輛和輪胎。

星期日,數以百計抗議這部影片的巴基斯坦人試圖遊行至美國駐南部城市喀拉蚩的領事館,途中與警察發生衝突。在拉合爾,大約5000人舉行了示威。

活動人士星期日在美國駐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的大使館外焚燒了美國國旗。

【法新社曼谷9月17日電】美國今天表示將關閉駐曼谷大使館,以應對「數百人」就反伊斯蘭影片計劃舉行的抗議活動。

美國駐泰國大使館在網站上刊登的一份聲明說,大使館將於明天中午關閉。聲明說:「預計會有大量示威者擾亂該地區的交通。」

【法新社蒙特婁9月16日電】加拿大今天關閉駐開羅、的黎波裡和喀土穆使館一天,作為對工作人員和建築的安全預防措施。此前,發生了針對幾個外交館舍的襲擊事件。

在加拿大決定關閉使館前一天,美國為應對席捲中東大部分地區的憤怒抗議浪潮,從蘇丹和突尼西亞撤出了所有非必要人員。這股抗議浪潮是一部諷刺先知穆罕默德的美國影片引起的。 >>>點擊詳細

9月16日,在英國首都倫敦的美國駐英使館附近,穆斯林民眾手舉標語牌參加示威活動,抗議詆毀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和誹謗伊斯蘭教的美國影片《穆斯林的無知》。  高塔姆攝(新華社發)

美國無法阻止反美浪潮蔓延

美國有辦法制止穆斯林世界本周掀起的針對美國及其盟友使館的往往帶有暴力的遊行示威嗎?答案是沒有。它必須經受穆斯林國家首都的機會主義者煽動的怒波狂潮,而且希望不要再有外交官或抗議者被殺害,從而導致衝突進一步升級。

星期五,抗議活動蔓延到遠如斯裡蘭卡、奈及利亞和馬爾地夫等國,而且造成了致命性對抗。在突尼西亞,美國使館受到侵犯,有三人喪生,而在蘇丹首都喀土穆,也發生了類似事件,一人喪命。

星期五一向容易變成一個不好的日子;作為穆斯林祈禱日,這一天通常是泛伊斯蘭抗議活動周期的頂點。星期五穆斯林的禱告儀式強調這一宗教社會的存在,提醒他們不要忘記,任何地方的穆斯林或信仰的符號受到攻擊,都應該感覺是對所有地方穆斯林的攻擊。

近年來,星期五標誌著抗議活動達到高潮,不管是針對美國入侵伊拉克、阿布格裡卜監獄虐囚、以色列轟炸加沙、美國士兵在阿富汗褻瀆古蘭經,還是佛羅裡達州不知名的牧師的抗議活動,無不發生在這一天。 >>>點擊詳細

希拉蕊的疑問

希拉蕊稱美國政府與爭議電影無關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昨天在會見摩洛哥高官時表示,美國政府與侮辱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的電影毫無關係,美國政府堅決反對其中的內容和信息。

而就在這番表態出現之時,抗議者仍在開羅的美國使館附近同埃及軍警對峙;在孟加拉首都達卡,百餘名伊斯蘭教神學院的學生焚毀了美國國旗;在德黑蘭,500多名伊朗示威者聚集在作為美國在伊朗利益代表處的瑞士駐伊朗大使館前抗議。

巴基斯坦外交部長、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等也都對這部電影進行了譴責。而北京時間昨天午夜的最新消息稱,美國執法官員表示,一個名叫納科拉·巴思雷·納科拉的55歲詐騙犯是這部電影的製作人。調查顯示,納科拉就是前面說到的薩姆·巴奇萊,不過納科拉拒絕承認。 >>>點擊詳細

美大把撒錢也未能阻止中東反美浪潮

白宮如今已經進入「緊急狀態模式」,總統國家安全副顧問麥克唐納每天主持兩次政府相關各部門的聯席會議,歐巴馬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班子幾乎每天都舉行會議,應對兩起重大突發性事件: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史蒂文森及其他3名美國工作人員遇襲身亡事件;伊斯蘭世界反美抗議浪潮。

兩大事件都有著同樣的重要性:一國駐其他國家的使領館被視同該國領土,使領館受到武裝攻擊,相當於該國領土受到侵略,更何況是美國這一世界超級大國,而且是大使遇襲身亡;而伊斯蘭世界的反美浪潮也同樣嚴重,這意味著歐巴馬政府3年多來的「中東新政」面臨最嚴峻的挑戰,可能更意味著美國、以色列在中東的長遠安全面臨巨大威脅。

為應對大使遇襲身亡事件,歐巴馬及其白宮國家安全團隊採取緊急措施。美國海軍12日向利比亞海域派出兩艘驅逐艦,增加美軍在該國周邊的軍力部署。這兩艘軍艦都裝備「戰斧」式巡航飛彈,可以對利比亞境內武裝人員進行打擊。另外,美國國防部將向利比亞部署一支50人的海軍陸戰隊快反部隊。如果局勢惡化,美國軍方還可能派遣更多的部隊。

除此之外,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已經盡最大努力向利比亞派出情報人員,以調查究竟是哪個組織策劃了對美國領館的攻擊行動。不過,據美國不具名官員透露,目前CIA大量的人力已經被派到敘利亞邊境,負責培訓、組織、整合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已不太可能再抽調大量人力前往利比亞。 >>>點擊詳細

希拉蕊的悲哀

希拉蕊發出的疑問顯然是裝模作樣的作秀,希拉蕊表現出的驚愕顯然是對世人的欺騙。包括希拉蕊·柯林頓在內的美國政府高官應當十分明白,美國外交官在利比亞的「革命搖籃」班加西遇襲身亡以及隨後在整個中東地區掀起的反美浪潮,是伊斯蘭世界對外來幹預勢力的反擊,是阿拉伯民眾對「革命」和「解放」的反思,是美式民主輸出體系的破產。

作為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當然十分明白,正在席捲中東地區的反美運動充分說明,美國政府近年來推行的中東政策正在急速走向失敗。在華盛頓為利比亞的「解放」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之後,利比亞人民為何會對美國的「幫助」做出如此決絕的表態?他們為何會把美國官員視為仇敵?為什麼會這樣?美國的《今日美國報》不明白,美國的老百姓不明白,而為了推脫責任,希拉蕊也只好說她也不明白。她可以指責美國大使遇襲身亡是恐怖分子針對美國的「精心策劃」,但她恐怕無法解釋,成千上萬的阿拉伯民眾何以走上街頭,情緒激昂地表達他們對美國幹預的不滿。

希拉蕊·柯林頓當然知道阿拉伯的怒火不可能僅僅由一部侮辱伊斯蘭教先知的美國電影所點燃,她肯定也像那些精明睿智的美國分析家們那樣清楚地知道,發生在「革命搖籃」班加西的襲擊事件是「阿拉伯之春結出的苦果」。換句話說,就是「阿拉伯之春」成就了中東地區呈現的「美國冬天」。希拉蕊·柯林頓肯定也會贊同英國《獨立報》的觀點——中東眼下的反美浪潮可以把「革命是對西方思想投下信任票的幻想」驅散。 >>>點擊詳細

美式價值觀的尷尬

9月14日,印度,示威者踢向牆上的美國國旗。

對史蒂文斯在利比亞遇害,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感到十分驚訝和困惑。因為史蒂文斯很早就被派到班加西,與當時的反對派進行接觸並支持他們推翻卡扎菲的行動。

這不僅是柯林頓的困惑,更是美式價值觀的尷尬。恰恰是利比亞和埃及這些在美國的幫助下,剛剛邁上「民主軌道」的國家,爆發了最為嚴重的衝擊美國使館的抗議活動。

而形成這種尷尬的,是美國對自身價值觀的偏執。儘管柯林頓表示她反對影片中的內容,甚至感到令人厭惡,但這只是個人言論的表達。

依據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公民的言論自由受到嚴格保護,並不得受到侵犯。因此,製作《穆斯林的無知》並引發今天這樣的後果,不會受到法律的追究。

部分美國人已經看出美式價值觀的危害。《趨勢》雜誌的創辦者保羅·羅伯茨博士撰文指出,人們在過去11年領略到的「新聞自由」背後,是美國對7個伊斯蘭國家派兵,其中伊拉克和利比亞的政府被推翻,而且陷入了混亂。

羅伯茨稱:「華盛頓的狂妄與傲慢,正使得世界起來反對美國。」針對中東掀起的反美風暴,《趨勢》的另一名創辦者傑拉爾德·塞倫特更發出預言性警告:21世紀的第一場大戰,已經由此拉開帷幕。

不過,美國很難改變對自身價值觀的堅持。>>>點擊詳細

美國遭遇「阿拉伯之冬」

美國的迷惘源於對伊斯蘭文明的無知,其背後則是根深蒂固的傲慢與偏見。當《穆斯林的無知》已經點燃反美怒潮,柯林頓國務卿仍然以美國的「言論自由」為由為影片的繼續傳播辯護,便是最新一例。

自歐巴馬政府執政以來,其中東政策一直具有相互掣肘的兩面性。美國在中東苦心經營多年,但收效甚微,甚至事與願違。在一定程度上反省其前任政府單邊主義政策惡果後,歐巴馬政府改變策略,頻頻向大中東地區國家示好。在利比亞等西亞北非國家動蕩期間,美國對赤祼祼動用武力也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克制。然而,在這些姿態的背後,美國中東政策的主導因素仍是居高臨下的價值判斷以及由此派生出來的所謂美式「民主」改造計劃。這一實質註定了美國難以克制「救世主」般的衝動和頤指氣使的霸權心態。從伊朗大選期間全力運用社交媒體策動變天,到所謂「阿拉伯之春」期間明裡暗裡的推波助瀾,再到在敘利亞問題上步步進逼,美國一直將「改造」作為其中東政策的主題詞,同時也在積聚著「種蒺藜者得刺」的惡果。

目前全球範圍的反美浪潮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宗教和政治根源,作為導火索的電影不過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歐巴馬政府雖努力結束伊拉克、阿富汗兩場戰爭,但戰爭所帶來的創傷之巨至今難以彌合。經歷了「阿拉伯之春」的西亞北非國家內部出現錯綜複雜的政治、經濟、部族等矛盾,「美式民主」不僅遭遇水土不服,而且凸顯許多無奈。美國表面上克制使用武力,卻在暗中加大特種部隊、無人機的投入力度,屢屢傷及無辜。美軍及美國國內某些牧師褻瀆伊斯蘭教的醜行更在伊斯蘭國家中形成積怨,美國仍深陷「文明衝突」的怪圈而難以自拔。

歐巴馬政府正面臨大選年中最為嚴重的外交危機,其內外兩個牽制因素格外引人注目。在國內,歐巴馬的中東政策已成為共和黨競選對手強力抨擊的把柄;在國外,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近來一再要求美國就伊朗問題「劃紅線」,如果歐巴馬政府在此問題上迎合以色列,勢必在整個中東地區引起反彈,反美浪潮將進一步高漲。

美國的中東政策已結出苦果。面對洶湧的反美浪潮,美國的中東政策正站在十字路口,在驚愕與困惑中面臨極為艱難的抉擇。 >>>點擊詳細

美國吞咽中東政策苦果

埃及示威者翻越美國駐開羅大使館圍牆,撕毀美國國旗。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不改「民主化」國策,美國必自食其果

最近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爆發大規模反美示威,更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駐利比亞大使被害地班加西,恰是西方一手扶植起的推翻卡扎菲反對派的大本營。美國暗喜的所謂「阿拉伯之春」竟這麼快變為「美國之冬」。雖然事件起因是好萊塢一個詆毀伊斯蘭教先知的電影,但是這麼大規模的反美示威反映出穆斯林對美國的仇恨以及美國國策的失敗。美國應儘早反思其基本國策,否則全世界的反美浪潮還將此起彼伏。

美國的一個基本國策是用美國的民主價值觀為藉口來幹涉他國內政,以達到美國國家的利益。事實證明這一國策是失敗的。讓我們回顧一下這十幾年來美國的一系列重大失誤。>>>點擊詳細

反美浪潮衝擊美國中東政策 或影響其重返亞洲

這輪反美浪潮也影響了歐巴馬的中東戰略設計。為了表明自己與前任之間的差異,歐巴馬減少了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存在,試圖以「巧實力」來實現和增進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利益。具體來說,美國認為自己可以通過「民主」進程、扶持反對派、施加外交壓力等軟實力手段,與小規模軍事介入這一硬實力手段相結合,來迫使或誘使中東格局朝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在此戰略設計下,當埃及、利比亞、葉門和敘利亞等國發生政局動蕩時,美國經過短暫觀望後,迅速採取支持反對派的政策。這次在利比亞被打死的美國大使史蒂文斯,就曾擔任過美國與利比亞反對派之間的聯絡員。美國讓他來當大使,本來是想借其與反對派結下的「情誼」,來促進美國與利比亞新政權之間的關係。但事與願違,政權更迭後的中東國家更加反美,美國將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中東戰略。

其次,反美浪潮將影響美國對所謂中東「民主化進程」的判斷。美國本來認為,一個「民主」的國家將是一個更加愛好和平、更加親美的國家。然而,當史蒂文斯被極端分子殺害以後,美國各界不僅大吃一驚,更多是迷惑不解:為什麼一個美國幫助「解放」的國家,如此仇恨美國?事實上,引發中東政局動蕩的各國反對派成分複雜,既有一直對現政權不滿的反對者,還有各種伊斯蘭極端組織。這些人在推翻前政權時是一致的,但對於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則各有見解。>>>點擊詳細

美國應深刻反思其中東外交政策

為什麼反美的卡扎菲死了,在去年把美國人奉為座上賓的利比亞反對派大本營班加西,反而出現殺害美國大使這般暴戾的反美行徑?為什麼在美國默許甚至幫助民眾推翻親美當權者的埃及,美國大使館仍連日遭受示威和騷亂的衝擊?為什麼中東民眾的反美情緒始終猶如乾柴,一遇烈火就熊熊燃燒?

令人格外關注的是,就在「9·11」事件11周年紀念日這一夜,美國在利比亞和埃及經歷了一場噩夢:在班加西,美國領事館被攻佔5小時,33年來首位在任大使因火箭彈襲擊死亡。在開羅,美國大使館遭數千人衝擊,一些示威者翻牆而入,從旗杆頂扯下星條旗,撕毀和焚燒。

這是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大選關鍵時刻遭遇的一場嚴重的外交危機。一夜之間,美國似乎無遠弗屆的「威力」被撕開面紗。美國對其駐外使領館的安保一向不敢掉以輕心,不料竟在「9·11」這個特殊的日子,顯現出如此狼狽脆弱的一面。連日來,在美國政府的要求下,突尼西亞、葉門和埃及等國加派了政府軍來保護美國外交官的安全。在利比亞,美國緊急派出海軍陸戰隊、軍艦和無人機保護外交設施。在西亞北非發生動蕩前,這一切是難以想像的。 >>>點擊詳細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這就是中國》第三十期:為什麼「阿拉伯之春」變成「阿拉伯之冬」
    8月12日,在東方衛視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第30期節目中,節目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講解了什麼叫「阿拉伯之春」?為什麼美國支持「阿拉伯之春」?以及為什麼「阿拉伯之春」必然會變成「阿拉伯之冬」? 觀察者網整理演講部分,以饗讀者。
  • 「阿拉伯之春」十年,當事國反思
    【環球時報記者 黃培昭 景玥 李瀟】2010年的12月17日,突尼西亞小販布瓦齊齊的自焚引發了一場「茉莉花革命」,隨即又點燃埃及、利比亞、敘利亞、葉門等阿拉伯國家持續動蕩的導火索。「阿拉伯之春」十年後,相關國家有的政權頻頻更替,有的陷入常年內戰,還有的經濟發展緩慢、安全形勢難以恢復正常。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三十期:為什麼「阿拉伯之春」變成「阿拉伯...
    8月12日,在東方衛視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第30期節目中,節目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講解了什麼叫「阿拉伯之春」?為什麼美國支持「阿拉伯之春」?以及為什麼「阿拉伯之春」必然會變成「阿拉伯之冬」? 觀察者網整理演講部分,以饗讀者。
  • 「阿拉伯之春」變「冬」 中國學者最早預測成真
    張教授首先談到了2011年前後爆發的「阿拉伯之春」,它迅速從突尼西亞蔓延到埃及、敘利亞、葉門等許多阿拉伯國家。當時,西方國家和西方媒體一片歡呼,宣布偉大的西方民主模式降臨到了阿拉伯世界,他們認為阿拉伯世界的春天來臨了。與此相反,張教授的判斷是截然不同的,他認為「阿拉伯之春」不久要變成「阿拉伯之冬」。現在考證下來,張教授是全世界最早做出這個預測的學者。
  • 「阿拉伯之冬」折射美國中東困局
    原標題:「阿拉伯之冬」折射美國中東困局  丁建庭   過去兩周,伊拉克安全局勢急轉直下,反政府恐怖組織「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L)先後攻陷伊拉克北部和西部多座城市,並控制了伊拉克進入敘利亞的多座邊境城市。筆者上周曾撰文分析「美國須為伊拉克局勢惡化負責」,而歐巴馬政府至今仍拿不出有效辦法幫助伊拉克政府應對危局。
  • 「阿拉伯之春」為何變「冬」?可用這個成語解釋
    在8月12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就為什麼「阿拉伯之春」變成「阿拉伯之冬」展開了主題演講。對於「阿拉伯之春」變成「阿拉伯之冬」,張教授用了「水土不服」這樣一個成語。「水土不服」最早出自於《三國志》中的《周瑜傳》的「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水土兩個字的用法非常精當,可以成為中國本土政治話語的一部分。
  • 印媒:阿拉伯之春曇花一現 伊斯蘭之冬卻有望持續蔓延
    雖然情況比其他發生「阿拉伯之春」的國家好不少,但突尼西亞也不太安定。《紐約時報》25日稱,自從2011年「阿拉伯之春」導致本·阿里政權倒臺後,突尼西亞政治過渡進程一再受到政治暴力的威脅,著名人物遭到暗殺,武裝分子發動襲擊。成千上萬的突尼西亞人奔赴伊拉克和敘利亞參加IS,決策者對此困惑不已,突尼西亞也因此被視為「地區極端主義之源」。
  • 「環球深度」「阿拉伯之春」十年,當事國反思
    【環球時報記者 黃培昭 景玥 李瀟】2010年的12月17日,突尼西亞小販布瓦齊齊的自焚引發了一場「茉莉花革命」,隨即又點燃埃及、利比亞、敘利亞、葉門等阿拉伯國家持續動蕩的導火索。「阿拉伯之春」十年後,相關國家有的政權頻頻更替,有的陷入常年內戰,還有的經濟發展緩慢、安全形勢難以恢復正常。回首十年,不少中東媒體在感嘆「從阿拉伯之春到阿拉伯之冬」「從希望到痛苦」。
  • 美媒為何質疑「阿拉伯之春」?
    近日美國公共廣播電臺雲,「阿拉伯之春」給埃及觸及的任何國家都帶來可怕的大屠殺。它帶來的政治變化是否利大於弊令人質疑,生活水平下降、犯罪增加、死亡數字上升、不確定性和不滿加劇。如果過去對「阿拉伯之春」成功與否尚有疑問,現在疑問蕩然無存(見環球時報2013-08-19)。這是埃及出現新一輪動蕩摩擦和有近900人死亡之後,美國媒體用如此尖銳的語言評判「阿拉伯之春」。
  • 「阿拉伯之春」後的十年寒冬
    十年後,阿拉伯世界並沒有迎來期盼中的民主、繁榮與和平,美國作為「阿拉伯之春」的始作俑者也難逃其害。十分諷刺的是,隨著這個「春天」而來的不是萬物復甦,而是凜冽的「寒冬」。大部分經歷「阿拉伯之春」的國家政府被推翻後,政權真空並沒有被民主改革派填補。
  • 「阿拉伯之春」事件十年之殤 丨國破山河敗 城春血淚深
    圖:2016年8月,一名五歲敘利亞男孩經歷空襲後在救護車上滿臉灰土血跡,成為敘利亞內戰經典照片\美聯社 2010年12月17日,突尼西亞一名年輕大學生小販因為不滿執法人員不法對待而自焚,在西方國家推波助瀾之下,西亞北非國家的政權相繼出現了「多米諾骨牌」效應,這場運動被媒體捧為「阿拉伯之春
  • 從阿拉伯之春到伊斯蘭之冬?
    但是,他們要處理好阿拉伯之春遺留下的問題。他們還要面對新的政治文化:現在的人們若是不認同政府,便會走上街頭;他們不會畏懼當權勢力和軍隊,警察也不再是恐怖的代名詞。  由於對軍隊和宗教領域缺乏控制力,伊斯蘭勢力必須尋找盟友。即便他們能在宗教保守勢力沙拉菲教派(Salafists)以及軍隊中找到盟友,這兩股勢力也不情願他們做大做強。伊斯蘭勢力需要與各方談判。
  • 張維為:美國「阿拉伯之春」裡用過的手段,在今天的香港比比皆是
    8月12日,在東方衛視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第30期節目中,節目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講解了什麼叫「阿拉伯之春」?為什麼美國支持「阿拉伯之春」?以及為什麼「阿拉伯之春」必然會變成「阿拉伯之冬」? 觀察者網整理演講部分,以饗讀者。
  • 「阿拉伯之春」:淪為「美式民主」試驗品的悲劇十年
    這場由國家發展不平衡和執法人員粗暴執法所引發的騷亂,立即被美西方國家冠以「阿拉伯之春」的「美稱」,並迅速席捲了整個阿拉伯世界。  如今十年過去了,阿拉伯民眾對於美西方當時所描繪的美好圖景徹底失望。經過十年動蕩,只有突尼西亞建立了所謂的「民主國家」;埃及爆發了兩次革命,人民生活水平直線下滑,恐怖襲擊事件層出不窮;敘利亞、利比亞和葉門陷入長期內戰。
  • 「阿拉伯之春」最失敗的是歐洲!賠了夫人又折兵
    作者:葉倍茜「阿拉伯之春」起始於2010年底在突尼西亞舉行的反政府抗議活動,隨後蔓延到其他中東和北非國家。包括利比亞,埃及,葉門,敘利亞和巴林,這些國家都發生了政權更迭或社會動蕩。想當初,在幾十年的時間裡,卡扎菲讓利比亞變成了非洲及中東地區並不那麼貧窮的國家。但是,「阿拉伯之春」似乎並未讓西方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在這一地區擴張自己的政治影響力。反倒是讓俄羅斯和伊朗等國建立了自己的勢力覆蓋。
  • 美刊:歐洲版「阿拉伯之春」即將到來?
    資料圖片 美國《時代》周刊網站6月17日文章 題:為何希臘的騷亂預示著歐洲自己的「阿拉伯之春」的到來震撼希臘和其他歐洲國家的、以年輕人為首的抗議活動是表明「阿拉伯之春」起義已經蔓延至地中海北邊的一個跡象嗎?密切關注事態變化的一些專家說,有點相似。
  • 西報:「阿拉伯之春」在歐洲結出惡果
    西班牙《起義報》網站3月17日發表評論文章,題為:阿拉伯之春的一些果實。作者是阿根廷的非洲、中東和中亞問題分析家、作家記者瓜迪·卡爾沃。 這是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三月份,也是它的「行進」(march 在英語中有三月、行進之意)(原載美國政治漫畫網) 文章如下: 也許我們永遠都弄不清楚華盛頓、倫敦和巴黎煽動2010年底開始的「阿拉伯之春」到底有什麼目的。在最初統計中人們關注的是上百萬的死亡數字,但「阿拉伯之春」造成的社會、文化和經濟損失已經顯現出來。
  • 德媒:中東進「阿拉伯之冬」 民主覺醒未見成果
    德媒:中東進「阿拉伯之冬」 民主覺醒未見成果 原標題 [德媒:中東進入「阿拉伯之冬」]
  • 「阿拉伯之春」偶然中的必然
    總有人問我「阿拉伯之春」來得是否突然?筆者認為,雖然變革恐怕連美國智庫都沒料到,但卻早就現出蛛絲馬跡。「阿拉伯之春」從突尼西亞開始,偶然中似乎又有必然。2004年,筆者在突尼西亞第二大城市斯法克斯出差時,剛拍攝了幾張類似政府建築的照片,就有數名便衣上前查扣,這讓人隱約感覺到這個旅遊國家背後的高壓管制。筆者一直懷疑,穆巴拉克長期執政,連個副總統都不「任命」是極不正常的。
  • 阿拉伯之春在歐洲
    加拿大則是史上最大規模的學潮「魁北克之春」。法國更像一個火藥桶,一場慶祝巴黎聖日爾曼隊獲得法甲冠軍的慶祝活動就演變成激烈的暴力騷亂,治安則更是混亂到令人驚心的程度,甚至法國75個奢侈品牌不得不聯合向政府呼籲,要求改善治安,保護遊客特別是中國遊客的安全。至於西班牙、希臘、葡萄牙和義大利等所謂的笨豬國家,抗議和示威幾乎天天不消停。真可謂阿拉伯之春席捲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