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沒有勇氣寫關於《太空堡壘》的文章,主要是因為這部作品臺前幕後有太多「故事」。然而《太空堡壘》是大部分70、80年代生人童年時期的一段重要回憶。很多知情的人(《超時空要塞》的粉絲)都認為是《超時空要塞》成就了《太空堡壘》,但是大部分人都是和我一樣是通過《太空堡壘》才知道《超時空要塞》的,並且最終喜歡和愛上這個系列作品。 對於《太空堡壘》,網上的這段介紹再貼切不過: 「上譯的經典配音,美國的經典配樂,日本的經典設定。它是70、80年代生人的第一部『成人像童話』動畫作品。帥氣瀟灑的福克,英姿颯爽的麗莎,歌聲動人的明梅,任性頑皮的戴納,正直忠誠的愛默森,剛愎自用的倫納德,優柔寡斷的瑞克卡特,潑辣俊俏的羅克,鮮活的角色個個令人刻骨銘心
1985年,龍之子公司因143萬日元的金額放棄了《超時空要塞MACROSS》、《超時空騎團》《機甲創世紀》三作日本以外的海外著作權,這三部作品被接手的金和聲重新改編,製作為一部叫做《太空堡壘》的系列動畫。之所以要如此合併,是因為當時美國政策規定電視上播放的動畫片,必須在65集以上(每周播5集,連續播13周,正好一個季度)。
劇情簡介
很久以前在遙遠的銀河深處,有一位來自泰洛行星的科學家兼探險家——佐爾。他在一個名叫奧普特拉的行星上發現了一個類似蜜蜂的群居性的種族——因維(Invid)。他們靠吞食一種名叫生命之花的植物來生存。因維人有一個雄性的首領瑞金特和一個雌性的首領瑞吉斯。 從瑞吉斯那裡,佐爾了解到生命之花可以用來製造一種非常強大的能源,這種能源的名字就是—史前文化。通過對史前文化的研究,佐爾發明了一種全新的技術——機器人技術。佐爾把史前文化和機器人技術報告給了他所居住的泰洛星的首領——機器人統治者。 為了獨霸史前文明,機器人統治者們製造出了一種巨人勇士——天頂星人,並命令他們去消滅因維人。為了生存,因維人不得不奮起反抗。經過了長年血戰,因維人逐漸變成了一個非常善戰的種族。 隨著時間的推移,佐爾開始不滿於他的首領們使用史前文化和機器人技術的方式,並發誓要毀掉它們。他建造了一艘強大的飛船,將巨大的史前文化資源和史前文化母體藏匿船中,用超太空跳躍裝置把這艘飛船發射到宇宙空間中。在跳躍的過程中,飛船遭到聞訊趕來的因維人的攔截。戰鬥中,飛船嚴重受損,佐爾則不幸身亡。天頂星人的艦隊指揮官——布裡泰為掩護佐爾右半邊臉部受重傷,從此戴上了半邊鐵面及綠色假眼。佐爾的遺體則被送回天頂星人本部。機器人統治者急需這筆史前文化資源來維持他們的帝國以及與因維人經年累月的戰爭,因此,他們派天頂星人去尋找這艘飛船的下落。
這艘飛船就是——太空堡壘I號。
第1至36集--麥克羅斯傳奇
基本改編自《超時空要塞》。主要劇情為「第一次宇宙大戰」(The First Robotech War,劇中時間公元1999—2011年)的故事。
第37至60集--機器人統治者
基本改編自《超時空騎團》。主要劇情為「第二次宇宙大戰」(The Second Robotech War,劇中時間公元2029—2030年)的故事。
第61至85集--新生一代
改編自《機甲創世記》。主要劇情為「第三次宇宙大戰」(The Third Robotech War,劇中時間公元2031—2044年)的故事。
人物介紹
第一部 麥克羅斯傳奇
地 球
瑞克·卡特、麗莎·海斯(女)、林明美(女)、麥克斯·斯特林、羅伊·福克、克勞迪亞·格蘭特(女)、亨利·J·格羅佛、本·迪克森、林凱、金·揚(女)、薩米·波特(女)、範妮莎·利茲(女)
天頂星
布裡泰、愛克西多、凱龍、米莉亞·帕麗諾(女)、多扎、阿佐妮亞(女)、布朗、利可、康達
第二部 機器人統治者
地 球
戴納·斯特林(女)、鮑威爾·格蘭特、諾娃·薩託裡(女)、瑪麗·克裡斯託(女)、安吉洛·丹特、肖恩·菲利普、路易·尼可斯、羅爾夫·愛默森、安納託爾·埃利·倫納德、喬治·沙利文
泰 洛
佐爾·普萊姆、機器人統治者、繆西卡(女)、奧塔維婭(女)、阿麗格拉(女)、卡諾
第三部 新生一代
地 球
斯科特·博納德、倫德、蘿克·巴特裡(女)、蘭瑟、安妮·拉貝爾(Mint,女)、倫克、蘇·格雷姆(女)
因 維
瑪琳(愛麗爾,女)、茜拉(女)、瑞吉斯(女)、考克
相關軼事(部分)
1 「美方的專業」——《太空堡壘》並不是隨便合併起來的所謂並湊作品,美國方的劇組不但沒有偷懶,而且還重新配樂和編寫臺詞,並原創一個新的世界觀將各部作品的風格統一起來,並在之後被一步步地完善、系統化。到了後來,《太空堡壘》的世界觀、故事結構、人物塑造、配樂都與三作的原版有很大區別了,而且還有屬於自己的獨立續作、小說、漫畫、遊戲。
2 「經典的配音」——《太空堡壘》在中國的流傳,上譯功不可沒。 其實上譯的國語配音是有一些缺點的,在某些臺詞方面翻譯得不是太準確,比方那個在幻覺中跑向戴納的女孩應該是戴納的妹妹,但上譯誤譯成「姐姐」(「sister」在英語裡有「姐姐」和「妹妹」兩層含義。戴納是麥克斯和米莉亞的長女,她不可能有姐姐)。還有部分國語臺詞念起來很生澀,不夠口語化。瑞克的姓氏前期譯成「卡特」,後期卻譯成「亨特」(後者的發音更接近原音)。而《機器人統治者》裡敵方的種族譯成「機器人」明顯有誤,那些人是生物而非機器,應譯成「人造人」或「再生人」更為確切。另外把「傑特拉帝人」譯成「天頂星人」還可以被理解,但把第二部《機器人統治者》裡的「泰洛星人」也譯成「天頂星人」,這就純屬在混淆了。還有《新生一代》裡的「因維德人」也經常被上譯版以「太空人」含糊交待過去,這不利於了解《堡壘》的世界觀。 當年的很多譯製動畫都有翻譯一般配音一流的特點,《太空堡壘》和《魔神英雄傳》都是這樣,但譯文上的缺陷無損它們的地位,依然不失為一代人的童年記憶。
3 「多災多難的後續」—— 《太空堡壘》作為80年代機戰片巨頭動畫,然而後續發展卻不盡如人意,在其他同時代的機戰片(《變形金剛》的後續《金剛》)的日漸昌盛面前,《堡壘》之後的遭遇只能用「多災多難」來形容。1986年《太空堡壘2:哨兵》:原計劃65集,因合作商撤資導致作品半途而廢。 1986年《太空堡壘3:奧德賽》:原計劃110集,改編自《超時空世紀》;未投拍(掀桌!)。1999年《太空堡壘3000》:因設定引起眾多粉絲的強烈不滿,僅公開片花3分鐘,項目取消。
4 聲優故事—— 阿佐妮亞和凱龍的配音員,是一對母子;瑞克的聲優Tony Oliver此前並沒有給青少年角色配音的經驗,他向劇組說了謊,經過幾次測試後,他順利地獲得了瑞克這個角色。有一次,Tony Oliver在加州接待一班客人,當他說到自己的是瑞克·亨特的配音員時,當場有人迅速離開現場,不久後又跑回來,拿了一堆《太空堡壘》的紀念品請求Tony籤名。聽說此類事件在Tony身上發生過無數次……
5 「美國第一」—— 在動畫界,《太空堡壘》是大多美國人接觸的第一部「成人童話」,打破了「動畫片只能給小孩子看」的傳統(也許對大多中國的70後、80後也是這樣),而故事的主人公瑞克·亨特等人的性格之複雜,讓習慣了臉譜化英雄的美國觀眾感到驚異。
豆瓣評分:9.1
推薦指數:4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