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314國道一直向南,便來到了邊陲小城塔什庫爾幹
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
位於帕米爾高原東北部,喀喇崑崙山北部,塔裡木盆地西部,新疆南部。
塔什庫爾幹,在維吾爾語意為"石頭城堡"。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原名蒲犁,又名羯盤陀,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兩千多年。
縣城海拔高度3700m,周邊與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三個國家接壤,邊境線正好是888.8公裡,塔什庫爾幹在塔吉克語中,意為"皇冠"或"戴皇冠者",這裡自然景觀獨特,氣候生態多樣。
縣城在塔什庫爾幹鎮有人口2.66萬,主要以塔吉克族為主。這是一座帕米爾高原邊境小城。
走進塔什庫爾幹,會讓人知途忘返。境內海拔7509米的慕士塔格峰雄偉壯觀,終年積雪覆蓋,被稱為"冰山之父"。山腳下奇山怪石、湖泊、牧場點綴在雪嶺山谷間。石頭城、公主堡等距今數千年的古文化遺址散布於巍峨冰峰之間。
在這裡,可以欣賞到日出、日落美景,了解獨特的塔吉克民族民情。
阿富汗與我國接壤的狹長地帶即為著名的瓦罕走廊
瓦罕走廊
在中國和阿富汗邊境處,有一條名為瓦罕的河流向西流去,瓦罕走廊指的就是這條河流所在的河谷。它在古代實際上是連通中國和中亞各國的絲綢之路的一部分。許多著名的旅行家都曾穿越過它,比如中國的佛教僧人玄奘在公元7世紀,馬可波羅在13世紀都曾經過瓦罕走廊。
瓦罕走廊其實天然的避開了雪山和冰川,如果建設一條類似中巴公路那樣的公路進入阿富汗,那麼這條公路南有巴基斯坦、北有塔吉克斯坦,可以說是一路通三國。穿過阿富汗,就是伊朗,通過伊朗,可以向西到達波斯灣,向西北進入土耳其、伊拉克。顯然,這是一條中國實現「一帶一路」設想的最理想的通道之一。但是中國與阿富汗還沒有開放邊境,兩國之間還沒有建立口岸,一切還屬於構想階段。
塔什庫爾幹石頭城,位於塔什庫爾幹縣城以北數十米處,據考證,為唐代遺存。該城曾出土過唐代錢幣、和田文書等。石頭城所在地地理環境優越:城下即一片草原,周圍還有數片草原,古代,自喀什、英吉沙、葉城、莎車至帕米爾高原的幾條山路均匯集於此,西去中亞的幾座主要大山:紅其拉甫達扳、明鐵蓋達坂、瓦赫基裡達板等,自此也都有天然谷道可通達。該城為古代"絲綢之路」上一個極有戰略地位的城堡,已定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頭城雖只剩下殘垣斷壁,但周圍有雪峰,下有草灘、河流,又有濃鬱的塔吉克民族風情,頗具粗獷豪放之美。
據考證,塔什庫爾幹石頭城建於至今2200年前的唐代。唐玄奘也曾經在此講過經。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鬥轉星移,日月變換,物是人非。2200多年前的石頭城,經歷歲月的變遷,成為了今天這模樣。我們透過歷史,在這歷史遺蹟中,一窺當年的風貌。
塔什庫爾幹石頭城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石頭城之一。一千年前,色勒庫爾國全國人民用一百二十天造就了它……這裡,有過繁華、有過戰爭……它立身在一個大巖石上,腳下是阿拉爾草灘,塔什庫爾幹河在這裡蜿蜒而過……在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塔吉克族的先民沒有先進的工具,但卻完成了石頭城這項浩大而宏偉的工程。
遠眺「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
傳說古時色勒庫爾國有位出色的國王,他想修建一座宮室,供南來北往的商隊歇腳。只是苦於沒有辦法,一天,一個神秘過路的老者想了一個好辦法。
於是,國王立即下令,讓全國的百姓排成行,從塔什庫爾幹河一直排到阿甫拉西雅布山上採挖和傳送石塊,經過40個晝夜的苦戰運來了足夠的石頭;接著他們又在山下挖土和泥,一桶一桶地傳遞到高地上,經過40天的努力,運來了足夠的泥土;又經過40個晝夜的奮戰,座寬敞宏大的宮室建成了,這座宮室就是今天的石頭城。
為各地來旅遊客人講解
文化牆描繪的是塔吉克族的歷史
拜火教,是依其主要宗教儀禮特徵而名。這是拜火教古墓葬群的考古隊在現場
一組展示景區講解員、管理員的風採圖片
遠處甚至可以清晰眺望到慕士塔格峰
可以清晰眺望到慕士塔格峰
周邊環繞的雪山就在眼前
溼地的牛、羊、馬成群
溼地放牛女
漂亮的塔吉克族姑娘,都是石頭城的優秀講解和管理人員
她們表示歡迎各界朋友能去石頭城遺址遊覽,漂亮的塔吉克族姑娘們一定熱情接待大家,為大家講解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