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口
這是今年疫情防控常態化後,我第一次陪同老伴出門遠遊,而「三峽5日遊」行程的第一個景點,是離湖北宜昌很近的一個叫「三遊洞」的風景區。
宜昌古稱之為夷陵。對宜昌「三遊洞」我並不熟悉,也是第一次遊覽,是在前往遊覽「三遊洞」大巴車上,通過當地導遊的介紹,才得知「三遊洞」的地名來歷還有兩個典故:一個典故說的是相傳唐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白行簡、元稹三人,會於夷陵(今湖北宜昌)同遊洞中,各賦詩一首,並由白居易作《三遊洞序》寫在洞壁上,「三遊洞」由此而得名,人們稱之為「前三遊」;另一個典故說的是到了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東坡)、蘇轍父子三人,也一同前來夷陵遊過此洞,各題詩一首於洞壁之上,人們稱之為「後三遊」。
「三遊洞」位於湖北宜昌市西北7公裡,是長江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一座巨大山洞。不到半個小時,大巴車來到景區停車場,我們在當地導遊的引領下,走進了「三遊洞」。「三遊洞」背靠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口,面臨下牢溪,洞奇景異、山水秀麗,曾被古代文人喻為「幻境」,是湖北省著名的名勝古蹟,國家AAAA級風景區,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宜昌「三遊洞」風景區
「三遊洞」風景區內主要景點有三遊洞、至喜亭、楚塞樓、古軍壘遺址、張飛擂鼓臺、陸遊泉等。眺望「三遊洞」,好似鑲嵌在西陵峽口一條支流的絕壁之上,有一條長長棧道可通。我們是通過景區大門走進「三遊洞」,首先躍入我眼帘的「三遊洞」上方的石壁上,刻有清代陸維的隸書「鬲凡」二字,右邊崖壁上刻滿歷代文客的詩文。此洞寬約20米,高10餘米,深約30米,洞中橫排有3根鐘乳石柱,洞內陳列有歷代碑刻。
「三遊洞」的一條長長棧道通往西陵峽口
山壁之上刻有一偶聯,聯曰:「一洞凌虛佛自在,萬方多難我重來」。行至洞內,有三石像立於廳內,分別為白行簡,白居易,元稹。站立在洞前,導遊介紹說,洞頂之懸石,如擊之有聲,名為「天鍾」;而地面之凸石,如跺之有聲,稱為「地鼓」。我繞洞一圈看到,歷代途經夷陵(宜昌)的文人墨客,如白居易、元稹、白行簡、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黃庭堅、陸遊等大都到此一遊,並以楷、隸、行、草各種字體和詩歌、散文、壁畫、題記等形式寫景抒懷,鐫刻於石壁之上。至今洞內外尚存有宋代歐陽修題記、明代重刻之《三遊洞序》等各種壁刻和碑文40餘件,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史料。尤其是唐代文學家白居易所寫的《三遊洞序》,以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相結合的手法,將三人同遊西陵峽口北岸巖洞時的人、景、情,相互映襯、相互融合,渾然成篇。這篇序文的語言更是凝鍊精粹、晶瑩潤暢;且善用比喻,善於描摹,生動地寫出了人與景物的本質特徵。特別是在序文的第二段,三人進洞遊覽時,作者緊緊抓住此洞的「險」「驚」「幻」的景象,描繪得神奇與美妙,並以「驚動耳目」四字,抒寫出自己的獨特情感,讀後讓人感慨萬端。
遊客沿著古代名人的足跡走進「三遊洞」
我沿著古代名人的足跡,在「三遊洞」前,目睹清澈碧透的下牢溪,水石相擊,飛珠濺玉。又沿洞旁的小路登上山頂的至喜亭,西眺遠望,可見長江雄姿。站在此處,我好像看到,在那峰巒疊嶂之中,萬裡長江就像一把利斧,從長江上遊的瞿塘峽闢開一線通道,衝破巫峽群山,直瀉西陵峽口,激流咆哮著破門而出,流經「三遊洞」旁,則水勢轉平,江面豁然開闊,又呈現出險、夷交替之奇觀。這次初遊「三遊洞」,當我行至山腰間的懸崖下,見有一小潭,稱之陸遊泉。據宜昌地方志記載,宋代愛國詩人陸遊,路經夷陵遊覽「三遊洞」時,發現下牢溪上方有一潭清冽的泉水,並取水煎茶,品嘗後,頓感氣香味甘,讚賞之餘便留下「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的詩句來,這就是「陸遊泉」的來歷。
洞內三石像立於廳內,分別為白行簡,白居易,元稹
此行我還了解到「三遊洞」不僅是湖北宜昌著名的古蹟勝地,而且也是重要的革命遺址。據悉,在土地革命時期,「三遊洞」曾是中共鄂西特委和宜昌縣委的地下交通聯絡站,當時廟中「道士」有的是我黨地下交通員。解放後的1958年3月1日,周恩來總理為實現毛澤東主席「高峽出平湖,當驚世界殊」的宏偉藍圖,造福子孫後代,曾沿著陡滑的小道,親臨「三遊洞」察看巖石的層次時,作了極為重要的指示。而如今,偉人的預言「高峽出平湖」卻變成了現實。
遊玩是短暫的,回味是無窮的。坐在大巴車上,回首漸漸遠去的夷陵「三遊洞」,我思緒萬千:如此不起眼的小山洞,只是古代文化名人遊過此洞,並留下了一些詩文,便就成為名勝古蹟,成為歷史文化旅遊資源,為我們現代人創造豐厚的、取之不盡的財富。
這正是:善哉、壯哉、美哉!
「三遊洞」上方的石壁上,刻有清代陸維的隸書「鬲凡」二字
「三遊洞」古軍壘遺址上的張飛擂鼓臺雕像
作者:詹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