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裡雅斯特:烏有之鄉與夢幻之地

2021-01-12 中國新聞網

  的裡雅斯特:烏有之鄉與夢幻之地

  文/菲戈

  作為簡·莫裡斯計劃中的「封筆之作」,《的裡雅斯特》寫出了她一輩子的流亡感,流亡於正統之外,流亡於國家之間,流亡於男女之別,甚至流亡於時間之上。她先後作為男人、女人、青年、老人、士兵、作家來到的裡雅斯特,她的身份就像她所面對的這座城市一樣邊緣和混雜,最終她終於明白,她和她的的裡雅斯特互為鏡像。

  1

  的裡雅斯特這個名字不常聽到,但很早就記住了,因為聽上去很特別。它如今屬於義大利,但卻怎麼都不像,沒有義大利地名那種乾脆利落,如威尼斯、羅馬、佛羅倫斯、熱那亞,倒有著中東歐地名的綿長和拗口,像盧布爾雅那、斯雷布雷尼察、門的內哥羅……實際上,的裡雅斯特算不算個義大利城市,確實大可考究。「在世界範圍內,沒有多少人認為的裡雅斯特是義大利城市。」

  「的裡雅斯特的地理位置極偏僻,從地圖上看仿佛從西歐大陸伸向巴爾幹海域的一座半島,和義大利僅有一條不到1英裡寬的狹長土地相連,其他部分則全被斯拉夫國家包圍著:市中心距斯洛維尼亞僅5英裡,向北距克羅埃西亞10英裡,距塞爾維亞、波赫和匈牙利也都只有不超過一天的車程。1806年,夏多布裡昂來到這裡,他說:『最後再呼吸一口文明的氣息,就此踏上荒蠻之地。』」這是《的裡雅斯特》一書開頭,簡·莫裡斯(Jan Morris)對這座城市的「地理定位」。而正如我從前在評論庫切時曾寫到的,一種特點鮮明的地理定位總是伴隨著一種自我加強的心理定位,而這種心理一旦形成,又能夠超越地理的限制,成為某種「隨身攜帶的外省/異域情結」。作為歐洲的「外省」,的裡雅斯特以及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再好不過地詮釋了這一點。

  連接地理和心理的,通常是歷史——地理定位通過漫長歷史變遷,積澱為心理構造;反過來,心理狀態又對歷史事件施加巨大影響,從而造成地理劃分的保持或變動。鑑於大多數讀者對的裡雅斯特這個邊緣小城的歷史不甚了了,我想還是再引用一段簡·莫裡斯的文字:「最初的裡雅斯特只是伊利裡亞地區的一個小漁村,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著凱爾特漁民……後來,這裡淪為神聖羅馬帝國的殖民地,改稱Tergeste,神聖羅馬帝國的殖民行為引起了威尼斯共和國的不滿,威尼斯人時常發動突襲,並數度成為這片土地的新主人。公元14世紀末,的裡雅斯特當局不得不請求維也納哈布斯堡皇室的庇護。4個世紀後……的裡雅斯特成為哈布斯堡王朝通向世界的入海口,並在哈布斯堡王朝的帶領下躋身於國際化港口之列……隨著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哈布斯堡王朝宣布解體,他們在亞得裡亞海域的絕大部分疆土劃歸新興的南斯拉夫王國,的裡雅斯特港被併入新組建的義大利王國版圖……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義大利戰敗,的裡雅斯特再度為列強所覬覦。蘇聯暗中支持南斯拉夫獲得的裡雅斯特的統治權,這引起了西方列強的不安……隨後的一段時期內的裡雅斯特成為各國敵對勢力爭奪的焦點,一部分被英美佔領,另一部分被南斯拉夫佔領,其間還曾一度成為聯合國蔭庇下的中立的「自由區」……1954年,的裡雅斯特港口僅中心地帶劃歸義大利,其他絕大部分周邊領土仍歸屬南斯拉夫……的裡雅斯特從此成了義大利領土之外的一塊飛地,直至半個多世紀後南聯盟解體。」

  2

  簡·莫裡斯筆下的裡雅斯特,主要特性有三個,即邊緣性、混雜性和商業性,而三者又是相輔相成的。

  的裡雅斯特的地理位置,常常讓我聯想到康德的哥尼斯堡——那個地方從前屬於普魯士,後來效忠沙皇俄國,接著又回到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再後來被割讓給蘇聯,現在則成了波蘭和立陶宛包圍下的一塊俄羅斯「飛地」。它們都處於歐洲地緣的邊角,哥尼斯堡在東端,的裡雅斯特在南端;都為周圍幾大勢力所包圍和爭奪,哥尼斯堡處於德國、俄國、波蘭和波羅的海諸國的環伺下,的裡雅斯特則處於義大利、奧地利、前南斯拉夫以及其他東歐國家的夾縫中。正是這種邊緣化,反而給予它們以特殊的空間,發展出繁榮的、獨具特色的、以「混血」為特徵的文化。康德自然是哥尼斯堡的「代表作」,的裡雅斯特雖然沒有如此光彩奪目的「本土」大師級人物,卻是吸引全歐洲的天才來此生活、歷險和創作的磁石,簡·莫裡斯不厭其煩地講述了他們的故事:卡薩諾瓦、溫克爾曼、夏多布裡昂、司湯達、康拉德、喬伊斯、伊塔洛·斯韋沃、蒲寧、薩巴、威爾第、託斯卡尼尼、馬勒、弗洛伊德、理查·伯頓、埃貢·席勒、託馬斯·曼。

  正是因為地處各大「板塊」的邊緣,的裡雅斯特在擠壓和滲透下變得異常混雜,在歐洲這個現代多民族國家概念的創生地,它顯得很另類。「它是各民族聚居的天堂,拉丁人、斯拉夫人、條頓人在這裡融合聚居;它更是三教九流的樂園,藝術家、離經叛道之士,甚至叛徒、流亡者都在這裡睦鄰而居。」喬伊斯曾抱怨奧匈帝國境內有100個民族、1000多種語言,而作為帝國的出海口,「混血」更是「的裡雅斯特的傳統」。這裡的人們民族屬性混亂不堪,國籍更是一筆糊塗帳。「對於大多數的裡雅斯特人而言,祖父母輩可能還是奧匈帝國子民,到父母出生時卻變成了義大利人,等到自己這一代則成了自由領土的市民,而孩子輩則又重新做回義大利人;就在幾公裡外的邊界附近,還有老人曾在有生之年經歷過奧匈帝國、義大利、德國、英國、南斯拉夫、斯洛維尼亞等多國輪番統治。」

  在一個強調定居、民族、純正等「固有」價值的世界上,自稱「流亡者」的簡·莫裡斯對的裡雅斯特情有獨鍾,很大程度正是因為這邊緣之地,讓無數「流亡者」如同來到夢寐以求的「天堂」,從而迸發出雜亂而巨大的創造力——東南歐之於歐洲,很像西部之於美國、高加索之於俄國,都是「一方神秘而獨特的領地」。

  但這裡自有另一股力量,與邊緣和混雜相抗衡,防止了的裡雅斯特變成墨西哥城或裡約熱內盧那樣近乎徹底混亂的大都市。作為奧匈帝國海岸線上難得的天然良港,的裡雅斯特不僅吸引來眾多「藝術家、離經叛道之士、叛徒、流亡者」,更多的還是貴族和資產階級,前者帶來了風度,後者帶來了秩序。「華麗的建築,優雅的華爾茲舞曲,整齊劃一的制服,雷沃爾泰拉男爵家族的傳奇,以及頻繁來訪的皇族,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有教養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我看來,正是資產階級這一社會階層的出現,促進了社會文明的平衡,削弱了貴族階級的妄自尊大,遏制了普羅大眾的愚昧粗俗。資產階級成就了的裡雅斯特的內在氣質。商賈與知識階層結成了聯盟,共同提升了城市的氣度和視野,使它不再是一座只追逐利潤的城市。」(說實話,讀這段話的時候,我不止一次想到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可以說,這是一種更大尺度上的混雜:有序與無序的混雜,優雅與粗俗的混雜,商業與文化的混雜,保守與衝動的混雜,而創造力便在這混雜與平衡之間蓬勃生長。

  3

  簡·莫裡斯今年84歲,是著名的英國詩人、小說家和遊記作家,不僅小說曾入圍布克獎,遊記更被認為是英國散文的「極品」。談及莫裡斯,她(他)的八卦無論如何是繞不過去的。這位原名James Morris的老兄,1972年,在結婚23年、生了5個孩子後,做變性手術,成了Jan Morris大姐。由於當年英國還不允許同性婚姻,她和髮妻伊莉莎白不得不離婚。又過了36年,82歲高齡的簡·莫裡斯如願以償地和伊莉莎白「復婚」——其實,變性後她們始終住在一起,只不過對外稱伊莉莎白為「弟媳」。……

  變性經歷在簡·莫裡斯的寫作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事實上,變性後,她的書越寫越好,融男人的視野與女人的感性於一爐,既有對歷史、人生的追問與哲思,又飽含難捨的情懷、細膩的詠嘆。雖然稱其為「二戰後最偉大英國作家之一」略嫌誇張,但僅就《的裡雅斯特》一書而言,確非凡品。在這部計劃中的封筆之作裡,簡·莫裡斯寫出了自己一輩子的流亡感,流亡於正統之外,流亡於國家之間,流亡於男女之別,甚至流亡於時間之上。

  她先後作為男人、女人、青年、老人、士兵、作家來到的裡雅斯特,她的身份就像她所面對的這座城市一樣邊緣和混雜,最終她終於明白,她和她的的裡雅斯特互為鏡像。「正如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所說的那樣,『作家本意在刻畫世界,最後卻發現自己筆下的世界,宛如一面鏡子,映照出的無外乎我們自己。』我也深有同感,畢生行走世界,熱衷於旅行寫作,最後發現自己筆下的的裡雅斯特,卻如鏡中的自己。」

  她對的裡雅斯特魂牽夢縈,一次次去而復來,卻又從來不屬於它,因為「生長於英格蘭的我,一直視威爾斯為靈魂的家園,威尼斯的景致也比的裡雅斯特更勝一籌,曼哈頓和雪梨都更令我心潮澎湃……」但的裡雅斯特終究對這位「內心流亡者」有著特殊的Meaning,「踏入這方土地,就意味著你已告別熟悉的故土,進入了未知的領地。這個世界你似乎從未來過……不過,流亡也意味著你獲得了全新的自由……」這,不正符合的裡雅斯特那永遠沉靜而又永遠漂移的內在特性嗎?「在這裡,幻想的力量總是大於現實……」

  4

  雖然整本書的譯筆,除了一些難以避免的知識性瑕疵,總體還比較流暢甚至典雅,但我對譯者把書的副題「The Meaning of Nowhere」譯成「無名之地的意義」卻很不滿意。Nowhere與「無名之地」區別還是蠻大的,我倒寧可借用另一個更有名的莫裡斯——威廉·莫裡斯那部名著的中文名字,把它譯為「烏有之鄉」。

  某種意義上,也可以把《的裡雅斯特》一書看成是此莫裡斯向彼莫裡斯致敬之作——威廉·莫裡斯那些豪邁剛健的「烏有鄉消息」,經過簡·莫裡斯富有女性氣質的中和,變成了漂浮在某個現實之地上空的夢幻氣息。

  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既是純粹的想像又似乎伸手可觸,因此一方面始終自稱是虛幻之地,一方面又被實實在在地加以描繪,讓讀者如同身臨其境。然而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又歷經冷戰、蘇東解體和東南歐的重新巴爾幹化,簡早已不可能去相信威廉心目中的人間天國,她所能做的,無非是賦予現實中魂牽夢縈的地方以一種永久而濃烈的夢幻氣質,從而將其轉換成為一個可供想像的「別處」,以替代那種徹底建設一個新世界的雄心壯志。

  因此,將Meaning譯成「意義」雖不能算錯,卻無法體現貫穿全書的那種百轉柔腸、千種況味、萬般無奈;更何況「意義」接近於「定義」,過於偏重固定涵義的一面,與簡·莫裡斯在本書中強調的邊緣、混雜、移動、非主流等題旨不太協調。我覺得譯成主觀色彩更濃、更強調感受而非客觀意義的「意味」,要更貼切一些。由此,從某個終將成為現實的地方提前透露出來的「消息」(News from Nowhere)才被轉化為Meaning of Nowhere,即從某個現實中的地方發現、顯明、鋪展出來的別樣「意味」。後者的目標遠不如前者那麼遠大,僅僅提供了對庸常現實生活的有限超越,然而卻更感性,也更安全。

  是的,如果你有種種厭倦、迷茫、失落的情緒,不妨試著捧起這本書,從亦真亦幻的的裡雅斯特開始,體會那「直達內心、超越現實、孤獨憂鬱、一往而情深」的「烏有之鄉」;你不妨把這看作是學習如何過一種「內心流亡」生活的預備課程—起碼對我來說,那是更有「意味」的生活。

相關焦點

  • 大都,烏有之鄉的世界
    大都,烏有之鄉的世界大都,是由大塊的石頭砌成,每一個石塊裡,都棲居著一個幽深的王國,螞蟻或者甲蟲的……在遙遠的羅斯草原,空無一人,漠風吹打著荒草。柴炭市過去是鐵器市,過去是綢布莊…...有一個無名的湖泊,只在月圓之時出現。月圓之時,空中會浮現一隻金色的獨木舟,只有手掌大,若有若無,所以沒有人留意到它。千百年來,它一直懸在那裡,成為一種幻影。黃昏降臨,飛禽走獸們聚於大都城郊的高坡,眺望斜陽,分享一天裡最後的光輝。之後,黑夜緩緩垂落。這是大都,地球上最大的城。遠道而來的馬可-波羅,在敲叩城門。
  • 邊境之城——的裡雅斯特,一座城的往昔與今日
    的裡雅斯特坐落在義大利東北部的亞得裡亞海濱,所處的海灣的裡雅斯特灣也正是義大利與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兩國交界之地。依據傳說,的裡雅斯特是由《聖經》中諾亞的兒子雅菲所創立的。我從多溶米蒂地區乘坐列車抵達的裡雅斯特火車站時已近晚上6點。打車經過宏大的義大利統一廣場Piazza Unita d Talia很快就抵達了Savoia Excelsior Palace Trieste酒店,建築物外牆的白色立面有著先聲奪人之感。乘坐電梯,來到我的套房,首先是衣帽間,對面是一間廚房。往裡走是一間起居室兼書房,擺放著餐桌與書桌;然後往右拐,進入了臥房,十分寬敞。
  • 的裡雅斯特的逝水流年
    在裡面工作的芭芭拉輕甩著金色捲髮,告訴我,每天下午,這個城市裡的中產階級太太們會打扮講究地出來喝下午茶,吃蛋糕,這可是維也納式的習慣,義大利人不這樣。  14世紀,為抵禦威尼斯共和國的威脅,應貴族們的請求,的裡雅斯特被哈布斯堡王朝納入保護傘,後成為奧匈帝國第四大城市(僅次於維也納、布達佩斯和布拉格)。奧匈帝國終結之後,被義大利吞併。至今,奧地利仍然將的裡雅斯特視為「被割掉的一塊肉」。
  • 的裡雅斯特,最不像義大利的義大利城市
    奧匈帝國崩潰後,的裡雅斯特被義大利吞併,城市逐漸義大利化,許多斯洛維尼亞族群被迫遷移。它甚至引出了一個專有的歷史名詞——的裡雅斯特問題,也就是二戰後的裡雅斯特地區主權歸屬的問題。1943年,德軍佔領該地區,1945年南斯拉夫遊擊隊解放該地,建立斯洛維尼亞政府。1947年後建立的裡雅斯特自由區,分為南北兩區。
  • 《夢幻土樓》助力「土樓之鄉」福建永定旅遊業
    《夢幻土樓》助力「土樓之鄉」福建永定旅遊業   中新網永定3月26日電 (劉永良 陳丹妮) 一臺緊扣客家人遷徙、紮根、發展的歷史主線,藉助高科技表現手段展現客家文化主題的文化旅遊大戲——《夢幻土樓》即將在「土樓之鄉」福建永定登場,在劇場常態化、商業化演出,促進土樓旅遊從「過境遊」向「過夜遊」轉變。
  • 的裡雅斯特——義大利最具有中歐特色的城市
    的裡雅斯特是義大利東北部靠近斯洛維尼亞邊境的一個港口城市,是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亞大區和的裡雅斯特省的首府。   的裡雅斯特位於義大利東北的亞得裡亞海高地的最北端,在義大利與斯洛維尼亞的邊境附近,城市位於的裡雅斯特灣上,絕大多數建築都建在山坡聚集所形成的山上。
  • 的裡雅斯特期盼對華合作:一灣港 一座城 一個夢
    一灣港 一座城 一個夢——的裡雅斯特各界期盼對華全方位合作光明日報駐羅馬記者 陳曉晨  在的裡雅斯特之行中,記者與當地不少知名人士深入交流。迪比亞扎先是在辦公室為記者詳細介紹了該市的基本情況和未來發展藍圖,隨後驅車帶記者前往的裡雅斯特老港區實地介紹了老港區目前的發展計劃。迪比亞扎稱,「一帶一路」倡議拉近了的裡雅斯特同中國的距離,陸續有許多中國投資者來到的裡雅斯特老港區進行實地考察。的裡雅斯特老港區現劃歸市政府所有,政府擬將老港區轉變職能,在保留原有歷史風貌的基礎上加以改造,使其發揮會議和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功能。
  • 的裡雅斯特和輕鬆一日遊12個頂級景點
    通過我們的裡雅斯特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列表,計劃您在城市內外的觀光之旅1.義大利廣場的裡雅斯特舊區最大的廣場是面向義大利港口的義大利廣場。Castello di Miramare這座白色的童話般的宮殿是在1855-60年為奧地利的馬克西米利安大公和他的妻子比利時的夏洛特建造的,後來他們短暫地成為墨西哥的皇帝和皇后。它聳立在海面之上,豪華客房中幾乎每扇窗戶都巧妙地捕捉了美景。除了室內裝飾,還可以遊覽公園的露臺花園,欣賞亞得裡亞海的壯麗景色。
  • 烏有*邂逅時光 | 尋找故事裡的你
    我們,是烏有同金寨。 時光如白駒過隙,不知不覺,烏有同金寨已走過了4載春秋。時間的輪軸不曾被歲月所停留,有多少故事曾深深地被你安放在記憶的那座山丘。 樹影搖晃,思緒迴蕩。時間稀釋的節點終將遺忘,細數兒時撒過的謊,漸漸白化直到變成一道光斑。 落日夕陽,浩瀚星光。時間透過的縫隙在流動中綿長,看似日子反覆無常,多少個失眠的夜晚,終將等到光亮。
  • 中國母愛之鄉,中國長壽之鄉,中國水產之鄉,有天下第一灘的城市
    位於半島南部有一座號稱「長壽之鄉」的城市,有的朋友已經知道是哪裡了,就是乳山市。乳山的重工業汙染較少,氣候適宜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加上森林覆蓋率很高,大家都知道海產品中含有益於身體健康的微量元素,由於以上幾種因素使這裡的人們長壽,所以乳山被評為「中國長壽之鄉」。
  • 這裡是凱蒂貓與夢幻世界的完美結合,像是一個「世外」之地
    浙江省安吉縣被稱為杭州的都市後花園,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竹鄉和白茶之鄉,也是全國首個"國家生態縣"。風景秀美,自然景觀豐富的安吉,曾經是多部著名影視作品的拍攝取景地,無論是《臥虎藏龍》中的竹林比劍,還是《像霧像雨又像風》中的竹海搖曳,都展現了這座宜居城市清新靚麗的自然風光。
  • 空速動漫《雲中居三子:溺女婆》入圍第19屆義大利的裡雅斯特科幻節
    日前,義大利的裡雅斯特科幻節(Trieste Science+Fiction Festival)發來郵件,空速動漫原創作品《雲中居三子:溺女婆》入圍電影節奇幻短片單元(Fantastic Short Section)。今年第19屆的裡雅斯特科幻節,將於10月29日至11月3日舉行。
  • 暢遊日本,漫步熊本,熊本熊的夢幻之鄉(一)
    然而,水前寺畔,能本城前,熊本熊卻用漫天的秋黃、肅穆的細川、阿蘇的火光、雲仙的天草塑造了另一份繁華,一個花開花落應如是,明月清風送伊歸的夢幻之鄉。 位於九州中部的熊本縣,是日本首屈一指的農業大縣,西臨有明海,東濱東海,三面環山,風光旖旎。 起伏的九州山地用鬱鬱蔥蔥的森林為熊本織就了一條綠色的圍巾,圍巾之上,那爛漫的紅色碎花則迤邐著春光。
  • 大埔:富硒之地 長壽之鄉
    「天教把定春風笑,來作人間長壽仙」,長壽一直是人們孜孜不倦的追求,像秦始皇、漢武帝等強大的帝王,也不能免俗地求仙、服用靈丹妙藥,以求長生不老。自古以來,中國誕生了不少「長壽之鄉」。在廣東,就有這麼一塊世界知名的長壽之地——梅州。梅州是「世界客都」,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據統計,梅州有430萬常住人口,其中百歲老人達到473人,98歲以上的老人達到1145人,目前健在的最長壽老人115歲。其中,大埔縣更是著名的「世界長壽鄉」,每1萬人就有2位百歲老人,名副其實的「人瑞聖地」。
  • 沙巴:"風下之鄉"時髦地
    颱風,都在上方的菲律賓和中國臺灣;而地震,都在下方的蘇門答臘和爪哇,所以,沙巴被叫做「風之下鄉」。  最新傳真  說起去馬來西亞旅遊,人們很容易想起吉隆坡、馬六甲、蘭卡威等地,實際上,具有「風下之鄉」美稱的沙巴,擁有美不勝收的景致。從2005起,這個地方就開始漸漸被北京人知曉,到了2005年下半年,新銳的旅遊者們已經開始作為自己的出行和會獎旅遊的目的地了。
  • 《無何有之鄉》:—現代意義逍遙遊的夢幻與寫真
    而淡若春風剛出版的小說《無何有之鄉》正是一部這樣的小說,也可以說是現代意義上的逍遙遊。正如作品封面所標註的字一樣:「從紅塵深處來,向山水勝處去」。作者淡若春風,江蘇淮安人,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這部《無何有之鄉》是他第一次嘗試寫作長篇小說。寫作這部小說,用他的話是「寫著寫著寫成了無何有」。
  • 夢幻之鄉那拉提,三面青山列翠屏,腰圍玉帶河縱橫
    讓我們一同走進夢幻之鄉一那拉提。
  • 來自亞得裡亞海的絲路願景 的裡雅斯特希望加入「一帶一路」朋友圈
    的裡雅斯特新港  國際在線報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宋承傑):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得到了國際社會積極響應和廣泛參與。現階段,在我看來,的裡雅斯特和熱那亞這兩個義大利港口相較其他地方更具優勢,我認為應該在這兩個港口中做出選擇。義大利被排除在『一帶一路』之外對於我們而言是難以想像的。」  的裡雅斯特是義大利東北邊境港口和北亞得裡亞海的門戶,與斯洛維尼亞接壤,歷史上曾是奧匈帝國最重要的出海口。最近以來,這座低調的城市由於「一帶一路」開始越發受到關注。
  • 從西班牙到巴塔哥尼亞,前往「烏有之鄉」的旅行筆記
    冬季迫近讓人必須離開的時候,潘奇託的父母和其他人驚訝地發現,那孩子沒有表現出一絲一毫的遺憾之情。五歲的他空前嚴肅地宣布他的海豚朋友必須離開了,否則它就會被冰困住,但是來年它會回來的。然後海豚回來了。潘奇託變了,成了個多話的快樂男孩,他甚至開起了自己身體殘疾的玩笑。他徹底變了,他和海豚的嬉戲重複了六年。潘奇託學會了書寫,以及畫下他的海豚朋友。
  • 神奇夢幻之地 淳樸善良之人(第九期)
    白色的沙灘,挺拔秀美的椰樹,蔚藍天空下碧綠的玻璃海,五彩斑斕的珊瑚和絢麗多彩的海洋生物,清澈透明的淺海礁石上獨特的高腳木屋,小木舟上撒網捕魚的巴夭漁民,海水中玩耍戲水的兒童,這一幅幅美麗的畫面,使仙本那就像是一個現實世界的夢幻之島。仙本那過去只是一座小漁村,隨著時代變遷,現在已逐漸發展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