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不列顛(一)——「絕境長城」之外只有野人和異鬼嗎?》
——《權遊》、凱爾特人、蓋爾人、阿爾巴王國
提到「絕境長城」,看過美劇《權力的遊戲》的話應該知道這是南方王國抵禦北方野人和異鬼侵襲的防禦工事。而在英國歷史上,「絕境長城」的原型就是英格蘭北方的「哈德良長城」,它所在的區域也長期是英格蘭和蘇格蘭這南北兩大區域之間的爭奪焦點。
與英格蘭相比,蘇格蘭顯然名氣更小、知名度更低。但是其實蘇格蘭的古代歷史不僅悠久而且獨特,近代的蘇格蘭更是以思想啟蒙閃耀了整個歐洲,蘇格蘭人對歐洲乃至整個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就開啟這個新的系列文章,一起了解蘇格蘭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本文包括三部分:
一、「永冬之地」
二、凱爾特人與羅馬人
三、南北各自統一
一、「永冬之地」
著名奇幻小說《冰與火之歌》和其衍生美劇《權力的遊戲》都是以英格蘭中世紀歷史為基礎構思而來的,他們講述了「維斯特洛」大陸上各個國家爭權奪勢和抵禦永冬之地「異鬼」的故事。其實「維斯特洛」就是英格蘭所在的大不列顛島,而「永冬之地」則是指大不列顛島最北部的蘇格蘭地區。
不列顛群島和「維斯特洛大陸」對比示意圖
蘇格蘭就是永冬之地
▼
現實中,大不列顛島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北部的蘇格蘭、南部的英格蘭和西部的威爾斯,加上處在愛爾蘭島北部的北愛爾蘭,這四個區域就是今天大不列顛島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也就是英國)的地域範圍。而我們常常聽到的「英倫三島」,其實是比英國更大的區域,除了包含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之外,還包括位於他們之間的曼島,只不過曼島實在是太小了,所以「英倫三島」現在一般指的就是英國了。
英倫三島示意圖
▼
蘇格蘭處在英格蘭的北部,在歐洲也就只有冰島、挪威、瑞典和芬蘭這些北歐國家的維度比蘇格蘭要更高了。緯度雖高,但其實蘇格蘭南部低地地區的冬季並不會特別嚴寒,因為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加上地勢比較低平,所以氣溫相對均衡,蘇格蘭幾個大城市(格拉斯哥、愛丁堡、鄧迪)都分布在蘇格蘭低地地區。
蘇格蘭地區地形示意圖
▼
真正殘酷的環境其實是蘇格蘭北部的西北高地和格蘭扁山脈,也可以統稱為蘇格蘭高地,這裡可能才是《權遊》中的「永冬之地」所在。西北高地與格蘭扁山脈被莫爾峽谷分割,這是一條筆直的地質斷層,切割出蘇格蘭北部眾多的懸崖山地和海岸。而格蘭扁山脈則是這個大不列顛島的海拔最高的地區,在大不列顛島最高峰本尼維斯上幾乎全年都覆蓋著積雪,整個蘇格蘭高地地區也就只有在一些沿海地區比較適合人類居住。
《權力的遊戲》劇中的塞外野人
▼
(圖片來自網絡)
在古代英格蘭人眼裡,寒冷的北方地區幾乎無法住人,只有一些無法歸化的族群會居住在那裡,《權遊》裡的「異鬼」可能指的就是自北向南侵襲南方的極寒天氣,在攜帶著暴風雪的同時也迫使著北方「野人」、「食人族」等蠻族南下劫掠,這也就給南方的英格蘭人帶去了「異鬼」般的恐懼。
二、凱爾特人與羅馬人
現實中,在大不列顛島北部的「永冬之地」確實是有族群生活的,他們就是蘇格蘭古老的族群——皮克特人(Picts)。「皮克特」這個名字在羅馬語中是「彩繪」的意思,這反應的是皮克特人喜歡彩繪的習慣,這似乎也符合我們對於「野人」的想像,他們是目前蘇格蘭地區發現的最早的人類族群了。
皮克特人想像圖
▼
(圖片來自網絡)
皮克特人可能是古代凱爾特人的一支,他們原本都生活在歐洲中部的萊茵河和多瑙河上遊地區,後來他們跨過英吉利海峽抵達大不列顛島,再向北定居到了現在的蘇格蘭地區。大不列顛島的凱爾特人族群也都是沿著這條遷徙之路抵達的,當時凱爾特人已經遍布了大不列顛島的各個角落,甚至與海峽對岸的高盧凱爾特人都有所聯繫。
凱爾特人擴張示意圖
▼
(圖片來自網絡)
羅馬的崛起讓不列顛的凱爾特人第一次接觸到了其他的族群。公元前55年,為了解決大不列顛島上的凱爾特人部落對於高盧地區的威脅,正在擴張中的羅馬由高盧總督凱撒下令渡海軍隊登陸大不列顛島。凱撒雖然沒有完全控制大不列顛島,但是間接傳播了羅馬文明,將不列顛首次帶入到了歐洲的歷史洪流之中。之後甚至還有凱爾特部落將子孫送到羅馬接受教育,羅馬統治者心中也一直惦記著這個大陸以外的巨大島嶼。
公元一世紀羅馬徵服不列顛示意圖
(黑色線條為兩道長城)
▼
(圖片來自網絡)
羅馬人的第二波入侵發生在公元一世紀,這一次羅馬軍隊北上一度完全佔領了整個大不列顛島,但是羅馬人在不列顛島北部地區遭到了皮克特人的頑強抵抗。羅馬人先後在索爾威灣到泰恩河以及克萊德灣到福斯灣這兩處大不列顛島的最狹窄處修建了兩道邊牆,當皮克特人勢力較強的時候退守南邊的「哈德良長城」,當皮克特人勢力較弱的時候前進到北邊的「安東尼邊牆」。
哈德良長城和安東尼長城示意圖
▼
(圖片來自網絡)
這兩道邊牆是羅馬人和北方皮克特人之間的邊界,表明雙方不斷變化的勢力範圍。不過到二世紀末期,羅馬人還是徹底放棄了哈德良長城以北地區,專心的經營中南部地區。哈德良長城逐漸演變為一道隔絕南方與塞外、文明與野蠻的分界線,《權遊》裡的「絕境長城」也正是以哈德良長城為原型而構想出來的。
《權力的遊戲》劇中的「絕境長城」
▼
(圖片來自網絡)
現存的哈德良長城遺址
▼
(圖片來自網絡)
蘇格蘭地區嚴寒的氣候和複雜的地形可能是羅馬人放棄那裡的原因,來自溫暖地區的羅馬人根本無法和躲進山地中的皮克特人長久作戰,治理成本極高,蘇格蘭因此在羅馬統治不列顛時期一直保持著獨立的狀態。相反,羅馬人在不列顛中南部的統治就非常順利了,他們憑藉著發達的文明將大批凱爾特部落給羅馬化了,這些被羅馬人稱作「布立吞人(Britons)」的本地凱爾特人也開始信仰起基督教,從過去的部落生活向城鎮生活轉變,建立起延續至今的英格蘭城市格局。
三、南北各自統一
羅馬時期的皮克特人和布立吞人雖然都是不列顛本地的凱爾特人,但其實都不是現在蘇格蘭人和英格蘭人的直接血緣祖先。從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5世紀東羅馬帝國滅亡之間的這一千年裡,也就是歐洲中世紀時期,大不列顛島南北兩地才真正迎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族群融合時代,也開啟了南北地區各自的王國時代。相應的,在《權遊》裡就是安達爾人徵服維斯特洛之後在南方建立多個國家的時期。
從公元五世紀西羅馬滅亡起,大批的「蠻族」日耳曼人從今天的丹麥、德國北部遷移到大不列顛島中南部地區,包括盎格魯人(Angles)、撒克遜人(Saxons)以及朱特人(Jutes)。聽這些名字就知道到這些族群才是現在英格蘭主體民族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直系血親,而且現在英格蘭「England」的名稱也源自盎格魯人,表示的就是盎格魯人土地的意思。
日耳曼人和蓋爾人入侵不列顛示意圖
▼
其實這些日耳曼人最初是接受邀請來到大不列顛島的,因為羅馬人想通過「以夷制夷」的方式,企圖藉助日耳曼人的力量來抵抗北方的皮克特人。不過在羅馬「後院著火」撤離不列顛之後,日耳曼人就開始「反客為主」了。這些日耳曼人將本地的布立吞人排擠到了北部和西部山區,在不列顛南部建立了許多日耳曼小國家。英國後來各族群的格局就是在這一時期奠定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佔據了位置最佳的英格蘭,大不列顛島上地形複雜而且處在邊緣的威爾斯、康沃爾、蘇格蘭等地則成為了凱爾特人的最後生存之地。
幾乎與此同時,在不列顛北部的蘇格蘭地區,來自愛爾蘭地區的蓋爾人(Gaels,羅馬人稱「斯科特人Scoti」)也向東越過北海峽進入大不列顛島,他們逐漸佔領了不列顛西北部沿海地區,與皮克特人發生碰撞與融合。同樣從「斯科特scoti」的名字裡就可以知道日後蘇格蘭「Scotland」的名稱也正是來源於這些蓋爾人,這些蓋爾人就是日後蘇格蘭人的祖先。
蓋爾人其實也是古代凱爾特人的後裔,所以雖然經歷了外族入侵,但蘇格蘭其實仍然還是處在凱爾特人的區域。現在看來,南方的英格蘭先後被羅馬和日耳曼人徵服,而蘇格蘭則一直保持著凱爾特人的獨特屬性,這可能就是蘇格蘭為什麼夠避免被英格蘭同化並依然保持一定獨特性和優越感的歷史原因。
蘇格蘭國家肖像畫廊中的蘇格蘭君主們
(左八為肯尼斯一世)
▼
(圖片來自網絡)
蓋爾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可以說是後來者居上,幾乎在同一時期組建起了統一的王朝國家。北部的蓋爾人利用皮克特人被維京人擊敗的時機,成功的由肯尼斯一世在843年建立起阿爾巴王國(Kingdom of Alba),統一了整個蘇格蘭高地和低地地區,締造了最早的蘇格蘭王國;而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則由來自威塞克斯的阿爾弗雷德大帝統一了英格蘭南部地區,之後他的兒子和孫子在十世紀上半葉成功的統一了整個英格蘭地區。10世紀的大不列顛島已經初步形成了英格蘭和蘇格蘭南北對峙的格局。
十世紀中葉大不列顛島格局示意圖
(藍色為蘇格蘭阿爾巴王國,紅色為英格蘭威塞克斯王國)
▼
(圖片來自網絡)
僅以英格蘭為視角的《權遊》顯然無法代表整個大不列顛島的歷史,「永冬之地」所在的蘇格蘭其實並不是完全野蠻與冰荒的世界,這裡的歷史幾乎與南方的英格蘭同步的推進,也同樣的精彩。從共同的凱爾特人祖先,到共同經歷族群重塑,再到幾乎同時建立起統一的王國,可以說蘇格蘭的過去一點都不遜色於南方的英格蘭,甚至還要比英格蘭更加的悠久而且獨特。
下一篇我們將聚焦英格蘭和蘇格蘭各自統一之後數百年的爭鋒時代,看看這對冤家之間有哪些恩恩怨怨。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