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夜,坐在路邊擼串喝酒嗑蝦子」,現在終於「合規」了。
對於包括佔道經營、流動商販在內的地攤經濟而言,剛剛落下帷幕的兩會給予了一個驚喜——中央文明辦明確表態:不再將佔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
這意味著,擺地攤終於不再躲躲藏藏,可以在城管的監督下合法合規開展經營活動了。
政策解封,地攤經濟回歸
在過去,擺地攤是許多城市的一道獨特風景線。在上海長寧區CBD區域,下午6點後,許多商販便會自發地在路邊擺開攤子,賣著水果、小吃和日用雜貨。
這對於拉動低收入人群就業、便利居民生活、營造城市文化等有很強的積極作用。
但是,擺地攤也有難以忽略的安全隱患和風險——佔道經營、無證經營、市場混亂、環境汙染、食品安全等。
這些隱患一度讓擺地攤成為了各地政府爭相禁止的「城市病」。
出於疫情期間現實情況的考量,擺地攤在本屆兩會上被熱議: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東麗區華明街胡張莊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黨支部書記、理事長楊寶玲建議,在進一步加強規範城市管理的同時,應因地制宜,釋放出「地攤經濟」的活力。
「保留地攤經濟、對小攤小販多一些寬容」在5月26日初步被落實。
當日,央視新聞聯播發布消息,中央文明辦主動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已明確要求,不再將佔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推動文明城市創建,在恢復經濟社會秩序,滿足群眾生活需求過程中發揮更加積極作用。
消息一出,擺地攤被「扶正」,終於在合法合規方面上,不再是一些地方主政者的眼中釘、肉中刺。
憑什麼擺地攤被叫回?
為什麼地攤經濟被允許?原因在於地攤經濟的重要作用難以被忽視。
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地攤經濟可以解決下崗職工、失業人員、新增的勞動力、離開了土地的農民等人的就業問題,緩解就業壓力;另一方面,地攤能滿足城市中不同層次消費者的生活需要,活躍城鄉交流。
在香港和臺灣地區,就有以九龍旺角、佐敦等地為代表的廟街夜市,每天都是人流不斷。據介紹,僅臺灣地區就有攤販44萬餘人。
這次,對於「擺地攤」的放開,有過擺攤經驗的厚幾餐飲合伙人吳龍飛分析,將主要分為兩種形式:一是對於已有的街邊小店,不用受制於室內空間,可以將生意延伸到路邊,在不增加租金支出的情況下,能多做生意,這樣的「加法」對於小微店鋪而言,很可能是助力其活下去的營養劑;另外,對於想要做點小生意的人,由於「地攤經濟」門檻低,不用承擔店鋪租金壓力,即便沒有資本沒有學歷,也可以從支個小攤開始「從0到1」的創業嘗試。
在中央文明辦正式公布政策之前,成都政府在放開「擺地攤」上已初見成效。今年3月中旬,成都出臺《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許一堅持統籌疫情防控助力經濟發展措施》,允許在確保不影響居民、交通和不擾亂市容環境秩序的情況下,可以擺攤設點,助力商戶恢復經營和經濟復甦。
據成都市城管委官網消息,截至5月14日,成都市共設有臨時佔道攤點、攤區1636個,允許臨時越門經營點位18260個,允許流動商販經營點16975個,直接和間接增加就業崗位超10萬個,助攻中心城區餐飲店鋪復工率超98%。
與成都一起鼓勵擺地攤的,還有河南許昌、山東、甘肅蘭州。雖然後者們效果暫時不如成都明顯,但已有了好的苗頭。
地攤經濟或促進城市夜經濟發展
按經營時間來說,地攤有早市、夜市和季節性市場之分。在一二線城市裡,由於工作節奏快、早上上班匆忙等原因,早市往往很短暫,但夜市市場很長,可以從晚6點一直開到凌晨2點。
對於一二線城市而言,夜經濟對提升城市消費需求、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有重大作用。
以北京為例,北京市政府從2019年開始大力促進城市夜經濟發展——通過優化夜間公共運輸服務、開發夜間旅遊消費「打卡」地等十三條措施,計劃3年內在全市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管理規範、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夜京城」地標、商圈和生活圈。
億歐餐飲認為,此次「解禁擺地攤」或將進一步推動城市夜經濟的發展:一方面,擺地攤將會為夜市補充大量相對豐富平價且易得的商品,豐富消費者非正餐時段的就餐選擇;另一方面,地攤將會和7-11便利店一樣補充商場關門後的深夜消費市場(晚10點-凌晨2點)。
隨著疫情被穩步控制,天氣越來越熱,一二線城市消費者的聚餐需求將會大量在夜晚、周末釋放,擺地攤的商戶將會從中受益。
本文轉載來自:億歐 作者:石偉,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