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一個充滿風情的季節,斑斕絢麗,自然變幻賜予的美麗色彩,衝擊著人們的視覺,層林盡染,一葉知秋,飄落靜謐安詳,一切如同夢幻中的仙境,徒步古道,除了欣賞美景,還可感受歷史文化風韻。
在這個小長假,出門走走感受下初秋美景。
平江路位於蘇州老城區的東北角。
一條由石板鋪就的古道,約三裡餘長,古道傍著平江河,水陸並行,河街相鄰。
石欄逶迤,石桌石櫈點綴其間;鑲有木格花窗,白牆青瓦的古宅散落在河道的兩旁;
在斑駁的牆面上,虅蘿蔓草相互映襯,也算是蘇州現存的最有水城味道的一處古街區。
線路地點:平江路南起幹將東路,北越白塔東路和東北街相接
徒步距離:平江路是沿河的路,全長是1606米,也就是三裡路長
軍嶂古道位於梅梁湖東岸丘陵腹地,有數百年乃至上千年歷史,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公路出現之前山民出行的唯一通道。
主道鋪有塊石,寬三尺許;輔道稍窄,清晰可辨。
主峰軍嶂山,古代叫軍將山,相傳七百多年前蒙古大軍月黑風高之夜追殺南宋殘軍到此,驚聞山裡戰鼓震擂、大軍吶喊而不敢進山、慌忙後撤,部分殘軍倖免於難就地卸甲為民,為感謝上蒼救命之恩遂改名(山字旁)軍將山。
線路地點:起點寶界山林公園,終點在9路82路公交車終點站——軍嶂村
徒步距離:第一段約5公裡,第二段約2.8公裡,第三段約2.3公裡,第四段約3公裡,第五段約2.6公裡,第六段約4.5公裡,共20.2公裡。
徽杭古道是古時徽商和浙商互通貿易的重要通道,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績溪縣境內的一段盤山小道,長度大約16公裡,沿途可見峽谷山中的溪水、瀑布。
險峻的山體,柔軟的小草原,鯉魚跳龍門和擋風巖等古樸景觀,偶爾可見炊煙繚繞、男耕女織的山中人家。
其中,江南第一關,海拔424米,是徽杭古道重要關隘,是前往清涼峰的主要通道。
線路地點:西起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伏嶺鎮,東至浙江省臨安市馬嘯鄉
徒步距離:徒步全程路程約20公裡
全長約35公裡,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杭州臨安)與南唐(宣城寧國)的主要通道。
順吳越古道石板路臺階而上,一路溪流陪伴,瀑布奏鳴,曲徑通幽,跌宕起伏,天地人合一,似在畫中遊。
約2—3個小時到達千傾關,千頃關為兩塊巨大而光滑的花崗巖構成,像門一樣擋在眼前,這一處天然石門,高近4米,厚約3米,寬可兩人並行,其勢「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登上石門,拔開石牆上面的雜枝,曼延起伏的兩翼石牆,是古城牆防守工事。
線路地點:浙西天池—寧國萬家大塔村
徒步距離:徒步全程路程約35公裡
徐霞客古道,位於寧海岔路鎮、桑洲鎮、黃壇鎮、躍龍街道,現存古道。
為紀念徐霞客曾到寧海兩次,按《徐霞客遊記》中所述之行徑路線,故名徐霞客古道。
古道原為寧海至天台府的要道,約建於唐代,途徑出寧海西門至晴巖洛廊,經梘頭到黃壇白沙,嶼岫嶺,至梁皇,徑岔路口至松門嶺,再至大洛下至璦百觀山,上彌 庵至 冠峰,仰天湖。現存古道均為卵石鋪面,保持原貌的大約有數十公裡,兩側多名勝古蹟。
【線路描述】寧海西門城樓開始徒步——暗巖——梘頭村——岵由嶺——梁皇驛站——岔路鎮——兆巖村水母溪——松門嶺——外柴村。
【步行裡程】全程15公裡。
仙霞古道,古稱江浦驛道、浙閩官道,仙霞古道的歷史,大多認為可追溯到兩千年前的漢代。兩晉隋唐時,仙霞古道成了北上中原的交通要道。
唐、宋後,仙霞古道成為寬2米至3米的「七尺官道」,是跨越仙霞山脈而溝通錢塘江和閩江水系的陸路連接線。
據說這裡的居民會九種方言,有130多個姓氏,這對於中國這樣的社會來說是非常奇特的。
線路地點:起點江山縣城,終點福建浦城縣
徒步距離:120.5公裡
這是一條古驛道,早先為晉朝詩人謝靈運開拓,故又稱「謝公道」。
古驛道從會稽開始,直到天台縣界,全長90裡。
驛道上殘存的小石、佛鋪、關嶺鋪,還可看出不少驛道的舊貌。
驛道經桃源穿越天姥山,天達關嶺頭一段全長35公裡。一路上有不少流傳千古的遺蹟,如劉阮遇仙的桃源洞、司馬悔橋等。
路線主幹:桃源—天姥山—天達關嶺頭
全程長度:約35公裡
文成縣多山,舊時交通閉塞,境內有數十條紅楓古道,大會嶺是其中最著名的。
嶺上松樹和楓樹,大多有數百年樹齡,秋天到來之時滿目丹楓,紅楓與古道一同蜿蜒盤繞在群山之中,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景觀。
由西徑山麓西側入山至雙林寺的通道,便是聞名遠近的「西徑古道」,古拙蒼勁,大多是用塊石壘砌,雖有1000多年的歷史千百年,仍舊保持完好,古貌依舊。
古道兩旁是森森的古木和伴隨的潺潺流水,盡頭的雙林寺猶如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靜靜等待遊人的到來。
線路地點:杭州臨安市錦北街道集賢村
徒步距離:全程徒步約15公裡
古道修建於1000多年前,至今保存完好,相傳古時是天台通往臨海最近的一條商道。
沿途遍植楓樹,每到秋風起時,楓葉漸次變紅,成為難得一見的美景。
古道悠悠,陽光從楓葉中透射下來,別有一番滋味。
黃坦梯田約一個半小時就能到達山頂,山頂建有一座濟公廟。
遠眺黃坦嶺,整個山坡都是綿延而下的層層梯田,十分壯觀。
線路地點:起於天台南屏鄉前楊村,終於臨海黃坦嶺腳村
徒步距離:全程約15公裡
這條古道十分平緩,約3米寬,是舊時的「快速驛道」,路廊就像現在高速公路服務站。
千百年來,商賈墨客、軍隊官吏,都是走這條古道南來北往的。
盤山古道也和絲綢古道、茶馬古道一樣,既串起了眾多民族和文化的交融,也經歷了殘酷的戰爭和災難。路面雖已失去了往日光亮,但從古道的基架中,仍可想像當年的輝煌。
線路地點:樂清大荊鎮—黃巖
徒步距離:徒步全程路程約18公裡
仙縉古道,蜿蜒於縉雲與仙居交界的蒼嶺上,又稱蒼嶺古道,是古時連接台州與金華的臺婺官(鹽)道的一部分,也是至今路況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
它連接著縉雲壺鎮、仙居橫溪鎮兩大重鎮,全程近二十公裡。兩側大山夾峙,山嶺峻險,被譽為「浙西南第一嶺」。
線路地點:麗水縉雲壺鎮—台州仙居橫溪
徒步距離:全程約20公裡
梓馬古道主要以青石板鋪設而成,雖然因長年無人行走,許多已經淹沒在雜草之中,但大部分保存完好,是一條非常值得探尋其歷史的古道。
除了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在這條梓馬古道上,同樣有不少像璀璨珍珠般的歷史文化古蹟。沿古道而行,處處風光綺麗,一路白雪點點,美不勝收。
線路地點:杭州建德梓洲村—金華浦江馬嶺腳村
徒步距離:約7公裡
上青古道有一條有名的上下嶺,上下一千四百多級石階,蜿蜒兩米多寬的路很好走。
南朝齊梁年間道教思想家、醫學家陶弘景曾隱居於此。古道淹沒在兩旁的竹林中,偶爾要躲過路中間的亂枝。
山上有清澈的泉水汩汩流下,巖石被打得溼滑,周遭的景色很原生態。嶺頂有一處常年不幹的水源,此山嶺古道是古時紹興通往王壇、嵊縣的唯一通道。
龍泉大窯遺址,位於浙江省龍泉市小梅鎮大窯村,始創於北宋早期,南宋晚期極盛。大窯古道是舊時龍泉人挑青瓷的道路,從大窯坳底至烊坳頭。
古道由鵝卵石鋪成,其中一段用瓷鋪設,並一直延伸到古道上的一處涼亭。這段用瓷鋪成的路就是傳說中的娘娘路,雖然歷經千年歲月的磨損,釉面還清晰可見。
休龍古道,古道名。是古時候古徽州通往浙江眾多古道中的一條。
由休寧縣城至浙江遂安縣龍山街。登嘯天龍,北可望屯溪,東可觀新安江大壩。
北可望黃山市,東可觀千島湖。
相傳此道闢於元末明初,為朱元漳由浙入皖,經過此地,率軍民闢成。 稱嘯天龍古道,號稱六十裡石板路,上山二十裡,山上二十裡,下山二十裡。
線路地點:起點安徽休寧縣城,終點浙江遂安縣。
徒步距離:全程60公裡
仙居公盂以巋巍著稱,地型構造呈多級梯狀,海拔為1200米。
整個公盂巍峨鼎立,氣勢崢嶸,橫亙無際。公盂背下梯田層層疊疊,老村散落其中。目前還無商業開發,無普通遊客,但驢友甚愛,是近年浙江戶外熱點區域,值得推薦!
線路:台州仙居縣田市鎮公盂村—林坑村
徒步距離:18公裡
棲霞坑古道,位於奉化溪口境內,是新昌、餘姚通往奉化以及寧海的唐詩之路。
「唐詩古道」光聽名字就充滿著浪漫的詩意,而最詩意的秋季正是其最五彩繽紛的時節。
其名來源是因為這是一條唐代詩人往來比較頻繁,對唐詩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的古代風景旅遊線。踩著卵石,順著一條小溪向西邊的深山峽谷前行便到棲霞坑。進村口有一幢晚清風格的古建築——王氏祠堂。古道中的桃花坑是現在的王羲之後裔的聚居地。這裡處處遍布了這位東晉著名大書法家的蹤跡。
徒步線路:寧波奉化市溪口鎮棲霞坑村——寧波餘姚市四明山鎮唐田村
徒步距離:15公裡
天龍古道,這是一條古老而神秘的古道,龍王山、天目山兩座位於浙江與安徽交界的大山,曾經是多少徽州人步入天堂的捷徑,這個已經迷失了很久古徑,又曾有多少驢子想將它重新走穿。
它不光連通了天目山和安吉龍王山的,也串起了臨安和安吉,屬於浙江海拔較高的古道之一,平均海拔在1400米以上。
天台下街鎮寒巖景區邊上是綿亙十裡鐵甲龍,驢行道上遍布著大大小小的玄武巖洞穴三十餘個,風景特點與普通的驢行道炯異。
徒步線路:天台後岸——寒巖洞——渡仙橋——龍鬚洞——貓魚洞——騎象洞——金牛洞——十裡鐵甲龍——張家桐村——後岸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點擊屏幕右上角按鈕↗【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