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上方綠標收聽朗讀者 陸思霖朗讀音頻
本音頻由「方志江蘇」與三江學院聯合推出,歡迎熱心的讀者轉發朋友圈和微信群。
如果說我把烏鎮遊船比作是坐在威尼斯小艇上,那麼同裡被譽為是「東方威尼斯」就一點也不為過。
其實熟知江南水鄉,都知道有水的地方自然就有橋。既然是稱之水鄉,那麼這橋也是較多的。同烏鎮,西塘一樣,同裡也是一座被河道劃分的古鎮,被五個湖泊環繞,縱橫交錯的河道自然也就將同裡斷分了七個島,可謂鎮外環水,鎮內連橋,一年四季景色優美,令人醉夢其中。鎮內家家臨水,戶戶通舟,凡是交易買賣也都大多在船上進行,置臨其間,彷如穿越在宋代與明清, 又彷如穿梭在威尼斯河道。
去過烏鎮,去過西塘,再來同裡,雖是似曾相似,但也「草木皆非」。「醇正水鄉,舊時江南」可謂是同裡的特色所在,因水成園,家家臨水,戶戶通船,勾勒出一幅層次錯落有致的水墨畫卷。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對此也是沒少誇讚與品賞。
第一次走進同裡的時候,就被她的清麗古樸所吸引,再是一番水田肥沃,物豐富庶,人傑地靈,更是讓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在同裡有「三多」,分別是明清建築多,小橋水鄉多,名人志士多。而正是因為這「三多」,使得同裡小鎮聞名於海內外。在同裡鎮,隨處可見古色建築,而明清兩代園宅就有38處, 寺觀祠宇47座,大大小小的士紳富豪住宅與名人故居也將百餘處。而古鎮景色也是如酒後陶醉於古卷中,原有「前八景」,「後八景」,「續四景」等二十多處自然觀,但遺憾的是這些都成了往昔,我們無法穿越,也無法複製。卻值得欣慰的是「東溪望月」「南市曉煙」「水村漁笛」等諸景均尚存。這算是對前人的一種回戀,對後人的一種朝暮吧。
▲全景資源
記得當初未見此景,便聞此名,心中不覺肆意的勾勒出一幅幅畫卷,如今想來,倒有些幾分輕狂。但心中依舊不忘初至同裡的那一瞬間:凡是水鄉古鎮,其文化韻味甚濃。而同裡一千年的文化背景,在時代的不斷變遷中,依舊保持原貌,也是需經歷一番風雨。脊角高翹的房屋,加上走馬樓,磚雕門樓,明瓦窗,過街樓等,遠遠望去,一組古老建築就好像是一件令人回味無窮且收藏的古老的藝術品,它就這樣的呈現在你的眼前,風雨滄桑,兀然獨立,是同裡精華所在,也是遊人最感興趣的地方。
乘坐在船頭,啃著小吃,在品味美食的同時,你的注意力會不知不覺被眼前的景觀所吸引。
同裡的建築大都貼水而築,臨水而建。由於五湖環繞於外,一鎮包涵於中, 就像是一個璀璨的明珠鑲嵌在裡。因此鎮上的老百姓都是澤水而居,家家戶戶均在臨水處的一面建成石階,作為水河橋,便於洗涮,簡單又實用。但也有人家搭建了伸向河面的小閣樓,並專門備好吊桶,可隨時取水。如此簡單小建,都不得不佩服同裡老百姓的淳樸智慧,當我看見三五個婦人臨水洗淘的時候,屋處有炊煙嫋嫋,頓時覺得安逸且無喧囂。再遙看此閣樓,若是在盛夏的時候,同友人一邊品茗小酌,一邊欣賞河上風光,實為其樂無窮;夜臨幕落,月色正濃,河岸漁火點點, 站在閣樓遙望同裡漸漸睡去,如詩如畫的一番景色, 不一番細賞,豈不是負了這月色同裡?
▲誰最中國 攝影
烏鎮是橋,西塘是廊,而同裡民居則是一道耐看十足的風景線,它散落於古鎮的大街小巷,散落於古鎮每一個有碧水流淌的地方。「小巷小橋多,人家盡枕河」,這是同裡給大家的印象,也是給我的印象。而「民居多古樸,住宅盡清幽」,這些別有風味的江南民宅更是留給了我深刻的印象。
遊走同裡萬千,也是不盡。視覺裡藏不下太多,腳下踏足的古橋,身在弄巷的穿越,味在食香的垂涎,無法一一道來,祈求下次能夠盡心盡力的解讀同裡,感受同裡。
▲應志剛 攝影
作者簡介:
蘇丹卿,旅遊博主,安徽蕪湖人,旅行作家,自由撰稿人,旅行攝影師。
朗讀者簡介:
陸思霖,三江學院教師,副研究館員,朗讀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