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12月24日電 題:聖誕彩燈點亮維港兩岸——訪香港「燈飾大王」黃劍山
中新社記者 李焯龍
「我會盡力做好本分,將今年的聖誕燈飾做到最靚(美),為大家送上一份精彩的聖誕禮物。希望自己的燈飾作品能吸引多些旅客來香港,幫助振興旅遊業。」被譽為香港「燈飾大王」的黃劍山分享了自己今年的聖誕願望。
聖誕節前夕,香港維多利亞港(維港)兩岸大廈的聖誕燈飾夜夜璀璨,喜氣洋洋的聖誕老人、笑容滿臉的小天使、可愛活潑的卡通馴鹿……為維港的絢麗夜色增添活力和節日氣氛。今年聖誕,維港兩岸近60%燈飾都是黃劍山的作品。
「以前每逢聖誕節,很多人會專程來香港看燈飾,尖沙咀一帶的酒店一房難求。」當下,香港正面對旅遊業轉淡、零售市道不景的態勢,黃劍山期望以閃閃亮亮的聖誕燈飾吸引遊客,幫助業界驅走眼前的「黑暗」,度過「寒冬」。
談到以燈飾吸客,上世紀80年代初,黃劍山曾試過用燈飾幫助尖沙咀東(尖東)脫離「黑暗」。舊尖沙咀火車站1975年搬遷後,尖東便開始發展,新寫字樓陸續落成。為了帶旺該區,有地產發展商便找來從事舞檯燈光的黃劍山設計燈飾。
「(當時)尖東的新樓建成後,還是一片黃泥地,水靜鵝飛。」黃劍山憶述,最初怕風吹燈泡會擊穿大廈的玻璃幕牆,所以遠離幕牆製作聖誕燈飾,只是簡單地將燈泡串起來,然後將串燈從一座大廈拉到另一大廈。
數年後,黃劍山發現燈泡難以擊穿厚厚的玻璃幕牆,便將舞檯燈光技術應用到燈飾,以鋼索將燈飾吊起掛到外牆上,同時開始設計雪花、小鹿、聖誕老人等燈飾圖案。之後,燈飾逐漸轉為電腦操控使圖案會閃會動,還於5年前開始應用節能的LED燈泡。
時至今天,尖東已不再水靜鵝飛,成為集觀光、購物及商業於一身的旅遊區,而聖誕節到尖東欣賞燈飾,也成為許多港人和遊客指定活動之一。然而,繽紛耀眼的聖誕燈飾背後,製作人的心血和辛酸往往鮮為人知。
黃劍山介紹,每年3月起就要為年底的聖誕燈飾做準備,首先是設計燈飾,「一處地方最少要預備3份計劃書,每份內容不能重覆。每年大約要做數百份計劃書。」客戶一般到9月做決定,工人10月開始安裝以趕及11月燈飾亮燈。
他解釋,一座大廈由5至6人負責安裝,安裝難度視乎設計的複雜性,但事前的準備工夫不可缺少。其中,內地廠房6月開始預製燈具支架、LED燈泡、燈飾框架等材料,然後陸續運到香港。
除了跟時間競賽,安裝聖誕燈飾還要接受天氣的考驗。黃劍山說,以前香港冬天很冷,曾在大廈天台做到十指麻痺、鼻水長流,有幾次甚至感到虛脫。此外,由於長時間在吊船高空工作,回家睡覺時仍會感到搖搖晃晃。
對普羅大眾來說,聖誕節是一個與朋友、家人團聚的好日子,但對黃劍山來說,聖誕節卻沒有什麼假期可言,從來只有工作,「聖誕要留在尖東隨時候命。人群正在欣賞自己的作品,要確保安全、運作正常,這是工作的責任。」
入行耕耘30多個年頭,最令黃劍山印象難忘的是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為了在惡劣天氣下趕製慶祝燈飾,他留在大廈天台紮營住了20多天,更在灣仔其中一幅燈飾用上8萬個燈泡,成為其代表作。
「憑著8萬個燈泡,我做出了從水中躍起的海豚、閃光的煙花。看起來像幅畫,非常壯觀。」事隔十八載,黃劍山仍娓娓道來此經典之作,還抬手示範燈飾中海豚的躍起。
「鬥麗爭妍,五光十色,變化多。」黃劍山分享了燈飾設計的要訣。他提到,今年最欣賞中環和記大廈30層高的聖誕燈飾,「這是個簡單的大型雪花圖案,看起來整齊、精緻、對稱,線條清晰完美,再配合LED燈轉色系統,簡單來說三個字:簡而清。」
從簡單的串燈到閃動的燈飾,從鎢絲燈泡到LED燈泡,今年57歲的黃劍山積極發展香港燈飾業,其公司也由一家電器小店,發展成今天在內地和香港分設工作團隊的燈飾商。
這位香江燈飾業界老行尊坦言,對燈飾製作依舊熱情不減,享受為社會帶來歡樂和發放正能量;不斷求進的積極態度,也鼓勵他不輕言退,「說不定未來走到水底做聖誕燈飾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