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旅遊縱覽》2014年5月第198期。除特別註明外,其他圖片攝影者為王文卿、劉毅
作為一家專注於紅樹林保育的環保組織,中國紅樹林保育聯盟(CMCN)開展了數不清的紅樹林宣傳活動,用展板、圖片、PPT、實地體驗等等方式向公眾講解紅樹林,解答公眾的疑惑。
而所有疑惑中被問最多的,大概要數「紅樹林怎麼是綠色的啊?」
臺南四草紅樹林
這真是問出了大家的心聲,紅樹林紅樹林,總要有點紅色,怎麼看起來都是綠的?實際上,紅樹林不僅僅綠,而且是綠油油的。比如紅樹林植物秋茄,當陽光照在光滑的革質葉片上,看起來簡直是碧綠的翡翠。那麼「紅」字從何而來?
原來紅樹林枝幹富含一種防衛用的化學物質單寧。單寧可以幫助紅樹林抵禦海水的侵蝕,也能一定程度抵抗蟲害。當馬來人砍斷紅樹林的枝條時,斷面的單寧遇空氣迅速氧化變成紅色,於是馬來人就叫它紅樹林了。
海蓮枝幹傷口處由於單寧氧化呈紅色
不過多數人不了解紅樹林這個「心紅表不紅」的特點,甚至有些網站在發布與紅樹林有關的文章時,配圖竟然是秋天的紅葉,這就太望文生義了。
另一大疑問是,「這個紅樹林,我們家也能種麼?」
紅樹林的科學定義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木本植物群落。可見紅樹林生長的環境並不廣泛。在我國,紅樹林自然分布在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和臺灣等省區,浙江的溫州有少量人工引種。鹹淡水交接的河口、淤泥質的灘涂和風浪較小的海灣都是紅樹林喜歡的生境。比如福建的漳江口、深圳的福田、廣西的北崙河口、海南的東寨港、香港的米埔等地,由於獨特的地形和氣候特點擁有大片紅樹林。
東寨港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航拍圖
中國海監南海航空支隊供圖
濱海溼地的環境是艱苦的,對抗潮水漲退、颱風侵襲、高鹽缺氧等等不利因素對於普通植物來說都是不可完成的任務,但就好像大俠從來都是迎風戰鬥一樣,紅樹林也為了適應濱海溼地的環境練就了一身本領。
絕招一,「胎生」。所謂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紅樹林的適應性從它的生命初始階段就可見一斑。有些紅樹植物的種子不是直接脫落,而是在母體上繼續萌發,待生長為一株成熟的幼苗(即胚軸)後才脫落,在這個過程中母樹會持續供給胚軸營養,就好像母親通過臍帶為胎兒提供營養一樣。紅樹植物這種特殊的「胎生」能力可以幫助它的幼苗更好的適應濱海溼地的環境,提高成活率。
紅樹植物秋茄的胚軸
絕招二,發達的根系。潮汐、颱風、巨浪,缺氧對於紅樹林來說不過是二流的對手,因為紅樹林有發達的根系可以對抗他們。強壯的支柱根可以幫助紅樹植物穩固枝幹,抵禦潮汐和颱風,而形態多樣的呼吸根則可以幫助紅樹林在嚴重缺氧的灘涂裡笑傲群雄。
白骨壤的指狀呼吸根
木欖的膝狀呼吸根
正紅樹的支柱根
絕招三,排鹽保水。行走江湖難免中毒,小說裡的大俠通常是用深厚的內功將毒物逼出體外,每天接觸鹹水的紅樹林也有這樣的絕招。紅樹植物的葉片有特殊構造,有的能將鹽分從葉片排出去,比如我們經常能在桐花樹的葉片上看到白色的鹽分。還有的能將鹽分聚集到老葉片上,這樣隨著老葉的脫落,鹽分自然就被排出體外了。而生長環境缺乏淡水的紅樹林也懂苦練內功,它們的通常都有肉質的葉片,或葉片表面有較厚的表皮,儲存水分同時亦可減少其散失。
桐花樹的泌鹽現象
CMCN組織過多次紅樹林生態複種活動,雖然苗木好買,人手好招,但宜林地不好找。潮間帶、高程、淤泥質灘涂、海水鹽度、季節、樹種等等條件都是尋找種植地點時要考慮的。儘管很多人喜歡紅樹林,希望把它種植在本地,但能不能種?怎麼種?還真不是好回答的。
CMCN組織志願者種植紅樹林
「紅樹林是做家具的紅木麼?」這也是我們聽到很多的疑問。
紅樹林並不是某個植物學上的分類,而是一些有共性的植物的統稱,全球約有83種紅樹林植物。在我國,共有36種紅樹植物,其中紅欖李、海南海桑等瀕危物種只在海南省有少量分布。不過紅樹林植物的木質並不適宜做家具、造紙或建築用料,可以說是「不成材」。
紅樹林不是紅木,不能拿來做家具,但它的生態價值卻是巨大的。紅樹林內複雜的潮溝,營養豐富的灘涂為魚類和底棲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和覓食的場所,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調查,全球80%的捕魚量直接或間接的依賴於紅樹林生態系統。每到遷徙季節,紅樹林又因其濃密的樹冠和豐富的食物成為候鳥重要的中轉站和「加油站」。在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等地區的紅樹林中,甚至還生活著長鼻猴、孟加拉虎、鱷魚等大型動物。而紅樹林中優美奇異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也成為當地居民開展生態旅遊不可多得的資源。
湛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的遊客步道
對沿海居民來說,紅樹林更重要的作用是保堤護岸、抵禦颱風暴潮的侵害。特別是2004年印度洋海嘯後,人們發現紅樹林有效地保護了沿海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多個國家已經採取措施加強紅樹林的可持續管理。而紅樹林促淤造陸的功能對於小島嶼國家來說也是對抗海平面上升的有利武器,2011年9月,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訪問南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時,就在該國的南塔拉瓦島親手種植紅樹林,以倡導關注全球氣候變化,重視對紅樹林等自然資源的保護。
雖然紅樹林如此寶貴,但同熱帶雨林、珊瑚礁等其他生態系統一樣,也面臨人為破壞的困境。砍伐、圍塘養殖、汙染、工程填埋等等因素導致全球紅樹林以每年1%的速度消退,我國近50年來紅樹林消失了73%。如何有效保護和可持續管理成為每個紅樹林國家面臨的難題。
房地產建設填埋大量紅樹林
而對於絕大多數不生活在沿海地區沒有見過紅樹林的人來說,保護紅樹林似乎是遙遠的,與我們無關的事情。但海洋連著海洋,風吹著風,當我們都生活在這個藍色的星球上時,任何一個角落的惡化,任何一個物種的消亡都會最終以生態災難的形式譴責我們當初的錯誤。選擇環境友好的商品、支持紅樹林保育工作、學習和向其他人傳播紅樹林生態系統知識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保護紅樹林。每一個普通人的支持就如同紅樹林植物的支柱根一樣,讓紅樹林保育工作站的更牢長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