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廈建成了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圖為塘廈演藝館。
中國千強鎮——塘廈努力實現工業產業與綠色生態建設比翼齊飛。
南中國海之濱,塘廈小鎮朝氣蓬勃。改革開放以來,這裡曾因地處前沿、富甲一方頗受關注。如今,這裡又緣於文化的繁盛而引人矚目。
進入新的世紀,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塘廈,一個只有128平方公裡的小鎮開啟了文化的徵程。於是,《愛上鄧麗君》、《王牌遊戲》……一部部音樂劇從這裡孵化成蝶,飛出國門;「國」字號的特色廣場文化活動——「越唱越紅」開賽300多場,持續6年之久,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數萬「草根」參賽參演;高爾夫用品、音樂創意、演出娛樂、印刷等,文化產業發展搶佔先機,年產值超過6億元;水龍油畫村,東莞的「大芬村」,數十位油畫家每年創作、繪製各類油畫上萬幅,作品遠銷海外;遍布全鎮、星羅棋布的公共文化設施更是為民所享,文化在這裡走進了社區,貼近了百姓,融入了生活。
今天,塘廈從文化新城起步,正舉全民之力、聚全民之智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一個社會主義文化強鎮的樣本也因此日漸彰顯。
文化新城拔地而起
進入新世紀以來,文化已成為一座城市競爭力的決定性力量。處於我國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東莞,開始謀劃另一場變革,提出了建設「文化新城」的發展戰略,全市上下興起了一股轟轟烈烈的文化建設大潮。在這裡,經濟重鎮塘廈,高度重視文化惠民發展,以圖書館之城建設、博物館之城建設、文化廣場之城建設和音樂劇之都為突破口,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座耀眼的「文化新城」拔地而起,成為東莞東南部文化中心。
大手筆,高起點,鎮、村、社區三級公共文化設施立體覆蓋
塘廈鎮委、鎮政府立足文化長遠發展高度,以超前的眼光謀劃文化,高度重視文化基礎設施的整體規劃和科學布局,高起點規劃50年不落後的文化基礎設施,夯實文化發展根基與後勁。
為構築完善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網絡,塘廈捨得花錢,也敢於花錢,大手筆在行政文化新區規劃建設文化設施。過去10年裡,鎮、村兩級文化建設總投入近7億元,其中文化基礎設施總投入5.7億元,文化活動總投入1.2億元。
長期以來,基層處於文化設施硬體薄弱、活動場地分散、組織困難的局面。從2001年開始,塘廈在鍾嶺山這片荒蕪地帶規劃建設行政文化新區,新建成的廣播電視大樓、演藝館、圖書館、體育館和城市展示館,與行政服務中心形成文化核心服務圈,成為「文化塘廈」的核心地帶。
這些文化設施均為參照省級、市級標準建造的精品工程,設備齊全、功能先進。其中,塘龍廣場總投資4085萬元,佔地面積3.3萬平方米;體育館總投資過億元,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塘廈演藝館總投資約7200萬元,佔地面積0.45萬平方米;塘廈圖書館總投資3800多萬元,佔地面積0.19萬平方米;城市展示館總投資達9000萬元,展覽面積合約1萬平方米。
自2009年2月正式落成啟用以來,塘廈鎮文廣中心不斷完善各大場館配套設施,策劃舉辦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搞活搞旺場館文化。2010年,塘廈演藝館被指定為第九屆中國藝術節分場館,廣播電視大樓是中國鎮級設施最為先進的新聞傳播中心之一,塘廈體育館曾承辦CBA、WCBA職業籃球聯賽等多項國家級體育競技活動。如今,圖書館書香氛圍濃厚,城市展示館人潮湧動,演藝館成高雅藝術陣地,一座文化新城在塘廈拔地而起。
塘廈還在行政文化新區周圍規劃建設了藝術浮雕牆、健身室、健身體育路徑、籃球場、遊泳池、青少年活動中心、老人活動中心、文化活動室以及遍布全鎮各社區的24個文化廣場、21個主題公園、21個村級圖書館、14個村級博物館,有效地形成了整體配套的立體的文化基礎設施網絡,構建了堅實的文化發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