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市場方面,北美肉類協會會員肉類生產量佔美國總量的 35%。且食品安全在美國是重中之重存在嚴格監管。
針對非洲豬瘟,美國與俄羅斯情況類似,沒有對應的防治疫苗,在整個行業鏈過程中對非洲豬瘟病毒的防治非常關注。非洲豬瘟感染後致死率非常高,屬於高度感染性病毒,但其傳染性區別於經典豬瘟、口蹄疫,傳染性相對較低。
美國研究前沿,相關機構於去年底在飼料中檢測出非洲豬瘟疫病,其類似於偽狂、腹瀉、口蹄疫等病毒,都可以從飼料中檢測出來。同時機構進行了模擬試驗,模擬將飼料從海外海運至美國,在到港 48 天后仍可以檢測出非洲豬瘟病毒的存在。實驗結果表明飼料也是非洲豬瘟病毒傳播途徑之一,但仍需要根據兩點繼續研究分析①需要多少病毒量可以致使生豬感染;② 飼料中存在的病毒活力程度為多少才可以感染生豬。預計年底發布相關研究結果。
其他傳播途徑方面,美國目前沒有檢測出通過媒介傳播的非洲豬瘟。從美國生豬運輸方式來看,運輸路徑遍布美國各個聯邦,北美地區如果出現感染非洲豬瘟的病例,預計會較快通過運輸致使病毒感染到整個美國生豬養殖業,但目前沒有出現這種情況。
美國屬無疫區,沒有發現非洲豬瘟,對於病毒的監測已經連續實施 3 年。目前的防治措施以控制疫情為主,在感染之前斷絕可能性。相關 OIE 的規定提供了參照準則,保證未來國家沒有非洲豬瘟。但美國面對的潛在風險很高,因為美國運輸廣泛分布於全國範圍,若一個地區發生疫情,將會通過運輸很快傳播。
對此美國設立應對措施① 發生疫情後,美國國境線關閉致使美國成為一個封閉市場,以小時為計算單位停止運輸,隨之採取全面撲殺策略。對後續養殖提出要求,發病區不再繼續養殖非洲豬瘟陰性的豬,卡車及經過區域都進行消毒;② 進行持續通過血液、PCR 檢測,觀察口腔液體檢查病毒。保證當地繼續成為無疫區。每天檢查豬群,必須評估所有的死豬,發送診斷樣本;通過 PCR 進行診斷針對淋巴結、扁桃體等。
美國未來促進行業和政府合作,①.應報告所有病例,提升透明度。②.廠址和動物識別是追蹤動物運輸的必要條件。美國每頭母豬、每個養殖場都有追蹤號。③.制定行業標準:美國 PQA+,通過這一行業標準,解決動物健康、動物發力、抗生素使用、食品安全等問題。對應採取措施,使得行業標準運用於生產中,包裝場在包裝豬肉時,要求供貨商來符合這些標準。一旦有了標準,必須要不斷檢測。美國會盡所能讓豬只健康,每個人都以此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