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進來坐,我們店有新鮮的酸筍魚!」自從轉產上岸後,原是漁民的王利海一家在岸上開起了一家客棧,現在小店每年有3、4萬收入,還比原來網箱養魚多賺了一倍。 前些年,王利海和大部分南盤江鎮田寨村村民一樣,在萬峰湖面上利用網箱養魚。一時間,群峰環翠、煙波浩渺的萬峰湖上遍布網箱。昔日的好風景被網箱侵佔,養魚投進的大量飼料,導致湖水水質富營養化,萬峰湖水質惡化,從湖面泛起的魚腥味能飄至幾公裡外,人居環境也遭到破壞。
王利海轉產上岸後經營的客棧。
貴州河(湖)長制工作啟動後,萬峰湖上相繼展開了根治「病灶」的「清岸、清源、清違、清網」專項行動。特別是歷時10個月的「清網行動」,對網箱養魚等汙染萬峰湖水質的汙染源進行了綜合整治,拆除湖內養殖網箱430.15萬平方米,拆解管理棚2612個、釣魚棚1227個,水上餐廳(超市)13個,造船廠3個,影響萬峰湖水體水質的最關鍵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
如今拆除網箱後的萬峰湖。
此後,興義市結合萬峰湖區的氣候等條件,因地制宜,制定了萬峰湖周邊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相關規劃,提出重點打造精品水果種植、旅遊業、生態養殖、早熟蔬菜種植等五大產業,眾多像王利海一樣的百姓走上了綠色發展致富路。 其中,為進一步淨化水體,修復萬峰湖水生態環境,興義市於2018年組建了貴州萬峰湖潤豐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以水養魚、以魚淨水」發展目標,利用湖上攔庫灣進行漁業生態養殖。
萬峰湖歪染庫灣。
據了解,庫灣養殖主要採用攔河網固定水域、人放天養的養殖方式,投放鰱魚、鱅魚、草魚等魚種,實現「以水養魚、以魚淨水」的目標,促進湖泊的生態系統恢復。同時,公司運用生態學原理,通過生態保護措施人工種植草恢復等方法,在消落帶種植狗牙根等原生水草,達到「枯水看環境、豐水魚有食」的效果,促進漁業產業發展和庫區水域資源、沿岸生態保護協調發展。家住南盤江鎮梅家灣村的王懷書原是萬峰湖上的漁業養殖大戶,但自負盈虧的養殖生涯卻也風險重重,2008年凝凍天氣就讓王懷書的20多口網箱中的魚損失殆盡,損失金額達20多萬元。 「自己養魚還是風險高啊!現在好了,自從萬峰湖上的網箱全部拆除後,我加入了漁業公司當養殖技術員,現在生活穩定了。」轉產上岸後的王懷書現在每月有3700元的工資,日子是越過越好。
萬峰湖庫灣位置分布圖。
據貴州萬峰湖潤豐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遠貴介紹,像王懷書這樣的後靠移民,公司共吸納了120餘名,漁民轉產上崗後,公司還將養殖戶未解決的成魚、半成品魚約500萬斤收購至公司庫灣,幫助後靠移民養殖戶「清網轉產」約2000萬元,最大程度減少了群眾損失。此外,公司還以不定期方式聘請後靠移民臨時工10餘名,開展萬峰湖湖面垃圾打撈及維護工作,形成常態化機制。帶動後靠移民每年增收8000元,實現萬峰湖水環境治理全面改善。 如今的萬峰湖不僅水清魚躍景美,沿岸的百姓也能共享生態紅利,共建綠色家園。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管雲
編輯 馮倩編審 王淑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