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深刻影響我們生活的十大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

2021-01-20 環球網

本文轉自【北京青年報】;

春節防疫、誤食毒蘑菇、米酵菌酸、免疫力、直播帶貨、進口冷鏈食品、諾如病毒、食物過敏……2020年,這些關鍵詞在去年食品安全相關的新聞中,成為了公眾所關心的食品安全與健康輿論熱點。

1月8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多家媒體支持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召開,並發布了這十大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

今年大會推出的這十大熱點,是從60多個熱點中篩選而出的,來自於十餘家主流媒體和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專家的提名、篩選及複議,基本上反映了2020年輿情的主要關注點。

陳君石、孫寶國、吳清平三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多位權威專家分別對2020年度食品行業的這十大熱點問題進行了科學解讀,表達了他們各自的學術界觀點。這些熱點關鍵詞的背後意味著什麼?它們在去年如何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對未來食品安全領域的發展又意味著什麼呢?

熱點一:春節防疫——

嚴防反彈、控制食品汙染

解讀專家:陳君石,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

新冠肺炎是呼吸道傳染病,不是食源性疾病。儘管中國有證據表明,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除了人傳人以外,還可能物傳人,對於消費者來講,這種感染的機會非常小;目前為止,還沒有消費者由於購買、製備被汙染的食品而發生感染的報導。搬運進口貨物的工人,如果預防措施不到位,通過物傳人而被感染的機會較大。

熱點二:誤食毒蘑菇——

我國食品安全頭號致死因素

解讀專家:吳清平,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

我國野生蘑菇分布廣泛、種類繁多,其中摻雜著數量龐大的有毒蘑菇。民間流傳的所謂鑑別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的經驗並不可靠,目前,還沒有簡易辨別的科學方法,並且誤食中毒後尚沒有特效治療藥物,因此,消費者預防野生蘑菇中毒的最根本方法是「不採、不買、不吃」不認識的野生蘑菇。

熱點三:米酵菌酸——

「酸湯子」中毒的罪魁禍首

解讀專家:劉秀梅,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

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麵亞種產生的米酵菌酸,是引起「酸湯子」食物中毒的罪魁禍首。椰毒假單胞菌食物中毒的高危食品包括三大類:穀類自製發酵製品、變質銀耳或木耳、發酵薯類製品。為避免該類食物中毒的發生,家庭或小作坊要慎重製作或儘量不製作、不出售酵米麵類食品。消費者正確購買和科學食用銀耳、木耳等相關食品,禁止出售鮮銀耳。

熱點四:免疫力——

後疫情時代消費者的首要健康需求

解讀專家:丁鋼強,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

免疫力是指機體對外防禦和對內環境維持穩定的反應能力,合理膳食是增強機體免疫力的基礎和保障,此外保證充足睡眠,進行適量運動並保持放鬆的心理狀態也是影響免疫力的重要因素。在後疫情時代,食品工業正以國家政策和消費者健康需求為導向,通過不斷地提升食品營養高質量供給能力,將在滿足消費者免疫力提升的健康需求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熱點五:植物基食品——

健康飲食的新潮流

解讀專家:郭順堂,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江連洲,東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

隨著人類追求健康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興起,植物基食品受到消費者廣泛的青睞,成為了食品行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為大力促進植物基食品的快速發展,滿足消費者的健康新選擇,科技界和產業界應注重夯實植物基食品的科學理論基礎,開展技術創新研究,以科技進一步提升植物基食品的營養水平,滿足健康、美味的新需求。

熱點六:糧食安全——

喚醒危機意識,杜絕食物浪費

解讀專家:孫寶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校長

疫情影響,引發了對全球糧食安全的重新審視。目前,我國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安全穩定,但面對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和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我國糧食安全也將面臨深刻挑戰。

要強化以食品科技為依託的糧食安全保障,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研究實施「藏糧於食品」工程。

熱點七:直播帶貨——

堵住火熱營銷下的安全漏洞

解讀專家:馬冠生,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主任

網絡直播帶貨作為一種新興的流量經濟,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滿足消費者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食品作為直播帶貨中重要的商品品類,更要明確相關產業鏈上下遊企業、政府監管部門、電商平臺等環節的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消費者應秉持理性消費觀念,從規範和信譽度好的網購平臺選購產品。

熱點八:進口冷鏈食品——

疫情防控下的難點與重點

解讀專家:李寧,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

新冠病毒可能對食品及其包裝造成汙染,因此對食品全產業鏈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衛生要求。進口冷鏈食品及其包裝可能成為遠距離跨境運輸攜帶並傳播新冠病毒的載體,因此疫情防控要著重加強關口前移,在強化源頭控制的同時,相關食品生產經營者應嚴格落實疫情防控主體責任,做好「人」「物」同防。

熱點九:諾如病毒——

導致食源性疾病的「慣犯」

解讀專家:陳穎,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李鳳琴,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微生物實驗室主任

諾如病毒是引發人類感染性腹瀉的主要病源之一,流行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諾如病毒雖然有很強的感染性且傳播途徑廣泛,但引發的感染屬於一種自限性疾病。建議:保持良好的衛生和飲食習慣是預防和控制諾如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措施;發現疑似病例要及時上報,加強感染者的治療和管理;加強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從業人員的監督管理。

熱點十:食物過敏——

被忽視的食品安全「隱形殺手」

解讀專家:吳永寧,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真實性與溯源分會理事長、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總師;陳紅兵,南昌大學中德聯合研究院院長、南昌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食物過敏是一個全球性的食品安全、公共衛生問題,目前避免攝入致敏物質是防治食物過敏的唯一有效途徑,實施食品致敏物質標籤制度是避免食物過敏的有效措施。當前,我國迫切需要基於中國人群流行病學調查確定過敏食物清單,通過多學科協同創新以應對我國人群食物過敏問題。消費者應增強對食品包裝上致敏物質標示的認識,避開食用會導致自己過敏的相關食品。 文/魏世平 本報記者 雷若彤

相關焦點

  • 解讀2017十大食品安全熱點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解讀2017年十大食品安全熱點  「普洱茶致癌」、「喝白酒能抗癌」、「喝王老吉『可延長壽命10%』」……這些都是真的嗎?昨天,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組織食品科技界的院士、專家、學者對「2017年十大食品安全熱點」進行了科學解讀。
  • 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會,你關注的食品安全熱點事件
    1月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成功舉辦。本次,食品安全熱點會上最大的熱點竟是缺少「食品安全」熱點事件。01「食品問題」魔高一尺一直為食品安全出謀劃策的「食品安全熱點會」,今年卻少了料,叫人遺憾之外又滿是欣喜,這是中國食品安全水平提高的一個側面顯示,亦是中國食品安全治理成效的顯著體現。
  • 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在京舉辦
    摘要:近日,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在京召開。會議圍繞國內外食品領域面臨的新問題,探討交流解決問題的科學途徑。   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2020年我國食品行業恰逢工業化、現代化歷史機遇。站在新的歷史方位,迎來以「大規模、大業態、大市場、大安全、大品牌、大科技」為特徵的「大食品」時代。
  • 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在京舉辦-國家衛健委-中國食品安全...
    摘要:近日,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在京召開。會議圍繞國內外食品領域面臨的新問題,探討交流解決問題的科學途徑。
  • 迎難而上 擁抱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與健康的新未來——2020年國際...
    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2020年我國食品行業恰逢工業化、現代化歷史機遇。站在新的歷史方位,迎來以「大規模、大業態、大市場、大安全、大品牌、大科技」為特徵的「大食品」時代。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態化及其對經濟社會的深刻影響,全球食品科技界與產業界對後疫情時代可能面臨的需求與挑戰高度關注。
  • 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在京成功召開_中國國情_中國網
    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在京成功召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迎難而上擁抱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與健康的新未來——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在京成功召開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
  • 關注食品安全與健康從未停歇—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即將...
    從年初到歲末,關注食品安全與健康從未停歇——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即將召開。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每年4月的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也不得不延期舉行。聚焦熱點,創新形式,十一年如一日,本次大會諸多內容值得期待。
  • 2017年十大食品安全熱點 普洱茶致癌並不可信
    食品安全一直是人們討論的熱門話題,因為人們都知道食品對於一個人健康的重要性,所謂是病從口入,只有嚴把食品安全關,才能給健康多一份保障,因此,網絡上關於食品安全的很多說法,一時間讓人們也是難辨真假,比如普洱茶可以致癌,白酒可以抗癌、喝王老吉能夠延長壽命等,這些說法真的有科學依據嗎?可信嗎?
  • 解讀2017十大食品安全熱點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解讀2017年十大食品安全熱點  「普洱茶致癌」、「喝白酒能抗癌」、「喝王老吉『可延長壽命10%』」……這些都是真的嗎?昨天,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組織食品科技界的院士、專家、學者對「2017年十大食品安全熱點」進行了科學解讀。
  • ...擁抱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與健康的新未來——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
    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態化及其對經濟社會的深刻影響,全球食品科技與產業界對後疫情時代可能面臨的需求與挑戰高度關注。12月3日,在全球食品界的共同期待中,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繼續攜手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在北京舉辦「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主會場活動。  儘管受疫情影響大會延期近8個月召開,但與此前自11月下旬開始的各分會場以「線上+線下」方式陸續開展的本次大會依然精彩、互動熱烈。
  • 2020年通過的這幾部法律法規,將深刻的影響我們的生活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儘管各行各業受到疫情的衝擊,但我國的法治步伐絲毫沒有停歇,尤其是《民法典》的頒布,成為了具有劃時代的立法事件,深刻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我認為2020年這幾部法律將深刻影響我們2021年的社會生產與生活。
  • 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系列專題會議、培訓班成果豐碩
    在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開幕前,各專題會議與培訓班率先以線上形式舉辦,基於專題對檢測方法、微生物風險防控、過敏原、棕櫚油可持續發展以及特殊食品、植物基食品等行業難點、熱點的精準設置和與產業的跨界對接,得到了科技界與產業界的廣泛關注。截至12月2日,系列專題會議在雲現場累計點擊量68.1萬人次,微博一直播點擊量142.5萬人次,總計210.6萬人次。
  • 盤點2016年中國食品安全十大新聞事件
    (原標題:盤點2016年中國食品安全十大新聞事件) 2016年,對中國食品安全來說
  • 寧德市舉辦2020年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
    摘要:10月19日下午,寧德市市食安辦會同市教育局、公安局、市場監管局等部門開展了2020年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為推進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增強人民群眾食品安全獲得感,營造食品安全良好氛圍具有積極意義。
  • 2018年十大食品安全爭議權威解讀
    2018年十大食品安全爭議權威解讀「非洲豬瘟蔓延,豬肉還能吃嗎?」「益生菌成了『無益菌』?」 「咖啡是否致癌」「三文魚標準之爭」……2019年1月3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舉行。在解讀會上,來自食品科技領域專家對2018年的食品安全熱點進行再解讀。熱點一:咖啡真的「致癌」嗎?
  • 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在京召開
    圖集 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2020年我國食品行業恰逢工業化、現代化歷史機遇。站在新的歷史方位,迎來以「大規模、大業態、大市場、大安全、大品牌、大科技」為特徵的「大食品」時代。
  • 廣西崇左市開展2020年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為進一步普及公眾食品安全知識,增強百姓食品安全意識,努力營造人人關注食品安全、人人參與食品監管的良好氛圍,推動崇左市創建廣西食品安全示範城市工作有序開展。近日,崇左市食品安全辦組織開展了以「共建食品安全城市,共享平安幸福崇左」為主題的2020年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
  • 2015食品安全熱點12:"轉基因三文魚"是生物技術成果
    1月12日,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技學會主辦 ,中國經濟網、騰訊網協辦的「2015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京舉行。圖為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羅雲波。
  • 權威專家科學解讀食品安全熱點
    2017年,你是否對這些食品安全熱點產生疑問?1月12日,在「2017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來自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中國烹飪協會、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大連工業大學、北京大學等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多學科領域專家,對「保健食品的問題與治理」、「普洱茶『致癌』」、「中式鹹魚致癌風波」等10個食品安全熱點進行了科學解讀。
  • 慕新海:做安全食品 享健康生活
    慕新海表示,三年來,眉山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食品安全關係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須抓得緊而又緊」的重要要求,推動眉山食品安全、食品產業躍升發展,取得了「六個有」的明顯成效,「舌尖上的眉山」愈加安全、健康、美味。這三年,眉山做優生態,天府眉山越來越「有顏有品」。綠色的才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