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蘇,在西漢時期是姑墨所在地,當時已有3500戶,24500人。唐朝時這裡叫跋祿迦,也叫亟墨。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定名為阿克蘇。
阿克蘇最早的名字是姑墨,在紀元前就有了,對於姑墨來自何種語言以及含義,多數人認為是突厥語庫木(kum)的音譯。在突厥語中,庫木是沙子的意思,推斷古時這裡可能是一片沙漠。阿克蘇也是來自突厥語,因水而得名。「阿克」是白色的意思,「蘇」是水的意思,和起來阿克蘇即「白色的水」。
從五十年代開始,陸續有上海人來到這裡,參與邊疆建設。到了六十年代,數萬上海知識青年的到來更是達到了頂峰。至今還有許多老知青留在了這裡,他們的孩子也跟著留在了大西北。
據當地人講,上海知青響應號召來到大漠時,生活條件十分差。從小在江南長大,對所有的一切更是不適應。至今還流傳著對女青年的順口溜:"上海鴨子呱呱叫,上了火車不買票,想上'毛的'要人抱,走遍新疆沒人要。"這個順口溜,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知青艱難生活的一個側面。
上海女孩子天生愛講話,只要是湊到一起,便說起來沒完。她們聽不懂維語,維族人聽她們說話也是嘰裡呱啦的,於是叫她們「上海鴨子」。在當時,知青坐火車可以不買票,其實他們的經濟狀況也買不起,但新疆人必須買票,因此有了「上了火車不買票」一說。
新疆地域遼闊,出門通常要走很遠的路。那時交通沒有現在這樣好,只能坐毛驢車,也就是常說的「毛的」。有些女孩子還很小,個子也矮,雖然有些誇張,但有時讓人抱上車的事也是有的。
在那個以勞動為榮的年代,尤其是在新疆,肩不能擔擔,手不能提籃的江南女孩子似乎顯得更加柔弱。知青點的生活艱苦程度,現在的人是難於想像的。年齡大的女知青到了該結婚的年齡,抱著「紮根邊疆幹革命」的想法,準備安家,但在當時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地人不願意要這些連工分都掙不足的人。因此,「走遍新疆沒人要」多少也是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