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景教四翼天使墓碑石:可追溯到波斯文化的亞述傳統

2021-01-19 人民網

原標題:中西合璧:景教四翼天使墓碑石(國寶華光·海上絲路系列)

  古代泉州既是東西文明的重要交匯點,也是多種外來宗教的傳播中心之一。這裡曾經生活著一個龐雜的宗教團體——景教。景教是唐代對拜佔庭帝國國教基督教之宗派「聶斯託利派」的稱呼。其教徒主要來自西亞和中亞地區,也有隨蒙古軍隊南下的西北民族以及當地的漢族,甚至也有可能從印度而來。正因為景教團體有著複雜的民族背景,才造就了景教石刻獨特而豐富的圖像特徵。

  1975年,泉州東門外的仁風街出土了一件元代的景教四翼天使墓碑石(見圖),現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收藏。該墓碑石用泉州當地出產的輝綠巖製作而成,碑高53.5釐米,底寬51釐米,厚9.5釐米。碑刻仿壺門造型,作尖拱狀,尖拱下鏤空。碑面浮雕一位男性天使趺坐於雲彩上,頭戴三尖冠,兩耳垂肩,臉龐豐盈如滿月,披著雲肩,頸飾瓔珞,手捧蓮花十字架在腹際;背後兩對展開的羽翼飽滿有力,兩條飄帶從脅下而出,繞過羽翼向上揚起。其實,類似四翼飄帶天使造型的碑石早在20世紀初就已經由西班牙神父任道遠發現,並由法國著名漢學家伯希和發表在1914年的《通報》上,由此泉州景教引起國際學術界關注。這兩件四翼天使造型的碑石堪稱泉州景教藝術的精品,遺憾的是,伯希和發表的那件石刻已失傳。

  倘若泉州景教四翼天使墓碑石上沒有十字架等具有外來宗教特徵的元素,這便是一尊具有飛天特徵的「菩薩」了,尤其是那輕舞飛揚的飄帶,是中國飛天的典型特徵。這種飄帶天使的刻畫在泉州景教石刻中常見,而且造型豐富多樣。在這件石刻上還可以尋找到許多蒙元時期的流行元素,如天使所披戴的雲肩,是蒙元貴族婦女的流行披飾;天使趺坐的雲彩,採用的也是當時流行的如意捲雲紋造型。簡言之,泉州景教石刻藝術融入了不少中國佛教以及世俗的元素。

  這尊天使還擁有兩對展開的翅膀。在人類的原始信仰裡,有了翅膀,就可以自由穿梭,東西方據此都各自發展出相關的文化,如中國的羽人和西方的有翼天使。「羽人」是在中華文明體系內獨自發展形成的,但由於道教思想的地域局限性,加上外來宗教的衝擊,並沒有產生持續影響。泉州墓碑石天使的羽翼當屬異域的文化符號。

  在古希臘與古羅馬的神話以及波斯文化傳統中都有羽翼形象。希臘文化和波斯文化互相影響,並貫穿在早期基督教的發展中,隨著基督教的對外傳播,擴大了有翼天使的影響。基督教的天使往往是雙翼,四翼形象比較罕見。對泉州四翼天使這種奇特的造型,德國學者艾克博士認為是「古希臘和波斯有翼神像與基督教的天使相合併」的產物。其實,這種四翼天使與景教早期活動的文化背景有很大聯繫,可追溯到波斯文化的亞述傳統。

  唐代傳入中國內地的「聶斯託利派」創立者聶斯託利,生於敘利亞,公元428年被任命為君士坦丁堡主教,因主張基督的神性和人性分離,拒絕承認聖母瑪利亞為「神之母」,被斥為異端而遭驅逐。其追隨者大都居住在兩河流域等地,當受到拜佔庭帝國迫害後,逃到波斯境內活動,建立獨立的教會組織,並開始向印度和中國等東方地區傳播教義。在產生於兩河流域的亞述文明中,四翼守護精靈被認為比其他守護精靈更具神性,往往用於守護王宮。這種四翼形象後來為波斯文化所吸收。亞述帝國曾經統治過的範圍均出土有四翼形象的亞述珍品。當時有許多西亞人經「海上絲綢之路」來到泉州,四翼神像也隨之而來,並運用到景教石刻的創作中。這種四翼形象在揚州「也裡世八」景教碑上也有發現,但在新疆、內蒙古等陸路傳播地區所出土的景教石刻中尚未發現。可以說,泉州景教石刻上的四翼天使是「海上絲綢之路」傳播的結果。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04日 12 版)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榮新江:唐代長安的一個波斯景教家族
    表明他在天文歷算等方面有著特別的才能,因此才被召到京師,任司天台的官員。唐朝兩京人才濟濟,為何要不遠萬裡地從廣州徵集一個番人呢? 顯然,李素所學的天文歷算之學,不是中國傳統的一套,而是另有新意,否則唐中央朝廷似不會如此遠求賢才。另外一個原因,恐怕是執掌司天台的印度籍司天監瞿曇譔於大曆十一年(776)去世[10],需要新的人才補充其間。
  • 從隋唐波斯文化的傳播,看中國傳統文化強大的包容性
    常有人說,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於其強大的包容性,那麼這種包容性究竟是怎麼體現的呢?隋唐時期波斯文化對中國文化的滲入,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隋唐時期,隨著天下大勢由分走向合,大一統王朝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凝聚力,使得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萬國來朝的盛世——開元盛世到來,此時也正是中亞的波斯文化全盛時期,借著萬國來朝的風潮,波斯文化開始流傳到中國。而在面對波斯文化的傳播時,中國文化又是以怎樣的方式來體現自己強大的包容性呢?
  • 【醉龍涎·作家專欄】尚永琪:翼獅的起源與流傳——獅子文化溯源之四
    所以「翼獅」是典型的人造出來的、專門用來發揮嚇唬功能的獅子。據研究,翼獅和獅身人面像作為一種創造出來的神獸,其最早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近東,它們總是成對地出現在墓室的入口,作為保護神而存在。獅子圖像傳入華夏大地之後,翼獅圖像迅速衰亡,應該同翼獅翅膀的「百無一用」密切相關。在中國的春秋時代,華夏本土文化中就存在接近「虎化」的有翼神獸造型,東漢以後出現的「獅化」的有翼神獸,顯然是吸收了來自西亞等地獅子文化的因素所致。在中亞及以西地區,翼獅的最早源頭應該是在古埃及,古埃及神話中的斯芬克斯是長有翅膀的怪獸,它有三種形象:人面獅身、羊頭獅身和鷹頭獅身。
  • 共謀合一:教宗期待天主教徒和東方亞述教會信徒走在同一祭臺前
    教宗接見天主教會和東方亞述教會神學對話聯合委員會(圖:梵蒂岡電臺) 11月24日中午,天主教會和東方亞述教會共同籤署《聯合聲明》,教宗方濟各說:「我與你們一同為今天籤署的《聯合聲明》而感謝天主。
  • 杜鋼建:2020年考古發現的亞述巖雕與亞述歷史
    此地因為有夏神阿舒爾的聖廟,堪稱亞述地區的夏朝聖地。亞述城在公元前614年被巴比倫人毀壞。摩蘇爾地區在艾夫賴西葉卜執政時期是波斯人與突厥人之間的爭戰地區。在波斯國王突厥人艾夫賴西葉卜執政的第12年,他與杜伯率領的杜伯國人的軍隊進行過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戰爭的結局是杜伯人打敗了波斯國王突厥人艾夫賴西葉卜,醫治了艾夫賴西葉卜發動徵伐對阿拉伯世界造成的創傷。
  • 天主教最早傳入中國的先驅「景教」
    全球天主教會中心-羅馬梵蒂岡「景教」最早是被羅馬天主教會所稱為「異端」教派之一。此後聶斯多略一派的人前往波斯,受到波斯國王的保護,而隨著唐朝與波斯的貿易往來,景教也被傳入大唐。景教為什麼要從敘利亞傳入波斯、阿拉伯、印度、再由波斯東傳中國呢?朱謙在199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景教】上這樣說:
  • 伊朗5000年史:從埃蘭文明到伊斯蘭文明,波斯帝國時期最強盛
    伊朗是文明古國,追溯伊朗的歷史,埃蘭(前3200年–前639年)是波斯地區最古老的文明,公元前三千二百年左右在底格裡斯河東岸建國。他們和達羅毗荼人的關係十分密切,以善戰的人民著稱,在公元前27世紀至前六世紀期間屢次被滅及復國,最後於前639年被亞述所滅。
  • 為何波斯改信伊斯蘭教不在阿拉伯統治時期,反而是在本民族帝國時期?
    波斯人原本並不信仰伊斯蘭教,在伊斯蘭教傳入之前,祆教、摩尼教、景教都曾是波斯人與其他伊朗民族的傳統信仰。7世紀,阿拉伯人滅亡薩珊王朝建立阿拉伯帝國之後,伊斯蘭教逐漸成為波斯人的主要信仰。正因為如此,原近東基督教區仍有馬龍派、亞述教會、亞美尼亞教會等基督教派活動,而原波斯版圖境內也有不少祆教徒甚至佛教徒活動。從主觀原因上講,復興的波斯帝國需要加強「伊朗子民」的共同認同感。自750年阿拔斯王朝轉為波斯-阿拉伯混合制度,到820年塔希爾王朝建立,再到874年薩曼王朝崛起,波斯帝國在復興之路上越來越高歌猛進。
  • 三千年景教沉浮錄:興起於敘利亞,光大於長安
    從漢到唐,一般常用於羅馬,後專指東羅馬,再又向東遷徙轉指敘利亞。古代的敘利亞地圖,當時的敘利亞是文明昌盛之地。基督教的中心不是在羅馬嗎?為什麼從敘利亞來了一幫子傳教士呢?唐代傳入中國的景教,是不被基督教正統派所接納的「聶斯脫利派異端」,而這段故事,就得追溯到西元4世紀。
  • 古代三大波斯神教,在中國先後消亡,無一善終,你又了解幾個?
    其實是的,據小貝所知,資料可考它們都屬於古代波斯地區的古老宗教。古代波斯共有三大宗教,都曾傳入中國,但是它們未能像佛教一樣開宗明義,而是留下足跡後就消亡了。那沒你知道究竟是哪三大宗教嗎?摩尼教壁畫景教景教,即唐代正式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聶斯脫裡派,也就是東方亞述教會。
  • 失落的古文明:希臘化文化中心哈蘭
    歷史上曾經是一個重要的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也是地球上人類最早的居住地之一。這裡還曾建有土耳其歷史上第一所伊斯蘭大學。此地還和基督教的早期歷史有關,被聖經提到過,稱先知亞伯拉罕(基督教稱法)曾在此居住過,是最重要的景教①聖地。在《聖經百科》裡,哈蘭又稱為「拿鶴之城」,約建於公元前三千年。
  • 失落的古文明:希臘化文化中心哈蘭
    歷史上曾經是一個重要的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也是地球上人類最早的居住地之一。這裡還曾建有土耳其歷史上第一所伊斯蘭大學。此地還和基督教的早期歷史有關,被聖經提到過,稱先知亞伯拉罕(基督教稱法)曾在此居住過,是最重要的景教①聖地。在《聖經百科》裡,哈蘭又稱為「拿鶴之城」,約建於公元前三千年。該城傍靠幼發拉底河,因而能夠迅速發展成為重要的商業中心。
  • 「伊斯蘭國」鐵騎下的「亞述遺民」:一個想像的共同體?
    然而,與大多數(但並非所有)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不同,這些「亞述人」大多從屬於基督教東方教會(即唐代傳到中國的景教)、迦勒底天主教會(多在東部地區)或其他中東基督教派(敘利亞正教、馬龍教派;多在西部地區)等。而在語言上,多數「亞述人」操與阿拉伯語和希伯來語緊密相關的西閃米特語——新阿拉米語(Neo-Aramaic)諸方言。
  • 景教與北京房山十字寺
    到元太祖成吉思汗對各種宗教採取了海納百川的政策,景教因此再度興旺,與來自歐洲的羅馬天主教被統稱為「也裡可溫教」。此為蒙語,乃「有福之人」的意思。[元代掛墜][景教十字寺遺址的銀杏樹]景教徒們來到了崇聖院,不知道是院裡的佛教徒皈依了景教還是寺中已無佛教徒緣故,景教徒們佔用了這所寺院。他們在院中豎立起一座刻有基督教標誌『十字』的幢,以示與佛教寺院的區別,於是遠離京城長安的幽州也出現了景教教堂。」這些記述與遺址內現存的遼代石碑碑文「古蹟猶存石幢一座」;元代石碑碑文「古幢十字重重發光」相吻合。所以說,現房山十字寺遺址,可上溯到唐代,是唐代幽州景教教堂的代表。
  • ISIS摧毀的亞述古城曾經有過哪些震驚世界的發現?
    兩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人們為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遭遇到的劫難感到痛心和惋惜。 ISIS破壞伊拉克文化遺產示意圖亞述古城:尼姆魯德 尼姆魯德是一座亞述古城,位於底格裡斯河畔的尼尼微古城之南。古城面積約42 平方千米,其廢墟在如今的伊拉克境內。阿拉伯人以具有傳奇色彩的古亞述狩獵英雄尼姆魯德的名字為這座城市命名。
  • 波斯文化的源流與特色
    其文化特徵既包含波斯帝國強盛帶來的文化多樣性和包容性,又因與阿拉伯文明的融合表現出鮮明的伊斯蘭特色,引進的西方文化又使波斯文化具有了現代性特徵。  鼎盛時期的古典波斯文化  古典波斯文化肇始於公元前6世紀阿契美尼德王朝始建的古波斯帝國和公元3世紀建立的薩珊波斯帝國。
  • 凝固的符號:亞述王權的講述者
    亞述王宮作為古代兩河流域建築文明的代表,它的建築布局、裝飾風格對巴比倫王宮和波斯王宮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亞述王宮牆壁上的巨幅浮雕,更是通過豐富的圖像語言全景式地展現了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傳統中王權觀念的主要內涵。
  • 古代中國和波斯,有著怎樣的聯繫?
    《史記·大宛列傳》最早提及伊朗:安息在大月氏西可千裡司馬遷的描述涵蓋了當地政治、經濟、文化、地理、風俗等方面。《史記》作者司馬遷所在的西漢,是古代伊朗的安息王朝(公元前256年-公元224年),表明當時兩國已經接觸過。公元六世紀,《魏書》記載:波斯國,都宿利城,紐約密西,古條分國也。
  • 埃蘭與亞述-中東文明興衰
    前612年亞述被新巴比倫滅亡。前586年耶路撒冷被巴比倫王燒毀,70年後波斯滅亡巴比倫。以色列的北南威脅也就成為陰影,聖經預言末期還會有圍攻之戰,這就是佛經中的共業報應——世界大戰也被註定了。特別是帕薩爾蘇阿蘇和帕薩爾蘇阿(以六個農業為生和四個遊牧為生的十個部落組成的印歐語系人的分支的波斯部落)的部落在由高原西北部向西南部遷徙的過程中,逐漸佔領了埃蘭的高山地區,切斷其平原地區與戰略後方的聯繫。
  • 聚焦西亞,波斯帝國從何而起(上)
    和人們眼中傳統的波斯文化有別,埃蘭文明屬於前伊朗文明(Pre-Iranian civilization),地理環境上它位於今天伊朗的西南地區。◆埃蘭文明發源所在地,圖片來自visitairan公元前2700年,埃蘭王國建國於胡澤斯坦(今伊朗西南地區的省份)。它為尚未萌芽的波斯文明帶去了楔形文字、司法、曆法,還奠基了早先波斯地區的宗教信仰。在後來的波斯帝國,埃蘭人也常常身居要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