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冷是物理攻擊,南方的冷是魔法攻擊,這樣的形容可以說把南北方的冷形容得很貼切。那麼問題來了,同樣都是冷,眼下,北方已經基本實現集體供暖,南方則一直未能形成大規模的集體供暖,為了解決南方人過冬的問題,相關部門也採取了不少措施,但是更多的是需要民眾自己想辦法解決保暖問題。
南方也有集中供暖需求
一年一季的冬天又悄然來臨,全國各地的人們為了禦寒,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窮盡所能,想盡一切辦法,以便自己能過上一個溫暖祥和的冬天。
以前網絡上流行著這麼一句調侃:冬天,我在北方暖屋裡吃著火鍋唱著歌,你卻在南方豔陽天裡被凍成狗,這句話很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一個現實問題,那就是冬天裡的南方比北方更冷更難受。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一種出乎大眾心理的反常現象呢?畢竟,在大多數人們的心目中,北方因為緯度較高,冬天是要比低緯度的南方寒冷很多,應該是北方比南方更冷才對呀,而這個問題,這不得不從我國的冬天集中供暖體制說起。
建國後,我國建立了集中供暖體制,那就是在「南北供暖線」以北的地區,在冬天則集中供暖,供暖線以南的區域不做統一要求,自行安排,這就導致了北方的居民小區都有集中供暖設施,在冬天可以集中供暖,家中一片溫暖,而南方的居民小區,就建設之初,就沒有配套集中供暖設施,冬天屋裡和外面一樣寒冷,因為南方溼氣大,屋裡甚至比外面更加陰冷難受。
我國南北集中供暖線
那麼,這條事關南北人民冷暖的南北分界線在哪裡呢?
南北集中供暖線總體是以我國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為基礎,總體再向北稍微偏移了一些,河南、安徽、江蘇、陝西等省的部分區域在分界線以北,大部分在分界線以南。
這樣一來,就很好理解那句調侃了,冬天來臨,集中供暖線以北地區的城市居民小區,根據不同區域,最早從10月份都陸續開始集中供暖了,東北和西北最早,華北和華中稍晚一些,室溫總體保持在18度左右,這樣的溫度只需要穿一件薄外套和薄毛衣即可,一到屋裡你壓根就感覺不到冬天刺骨的寒冷。
供暖線以北的農村地區,還無法享受到集中供暖的待遇,得自己想辦法,東北農村火炕就是農村人民的偉大發明,沒有之一,這跟電熱毯的原理有些相似,只是在使用的時候,沒有電熱毯使用起來更加方便而已。
有了集中供暖,北方的冬天保暖問題得到了很好解決,然後在屋裡看著外面大雪紛飛,吃著火鍋唱著歌,那是多麼溫馨愜意的一幅場景呀!
供暖線以南的人們可就有點難過了,外面刺骨的寒冷,本以為回到家後能溫暖一點,誰知道屋裡比外面更冷,穿得再厚都不管用,因為南方溼氣大,寒氣會穿過厚厚的防護服,來和你的肌膚做一個親密的接吻,被北方人調侃的「你在南方豔陽天裡被凍成狗」戲謔就應運而生。
造成這一不同境遇,是因為供暖體制上長達幾十年的慣性影響,南方多數小區在建設的時候,都沒考慮集中供暖的問題,特別是一些年代較久的小區,就更不用說了,而年代較近的新建小區,有少部分就配套建設了集中供暖設施,像南京、武漢、合肥等這些靠近集中供暖線的一些南方城市。
而一些對冬天保暖市場非常敏銳的商家們,就針對南方這種特別情況,在冬天來臨之際,加大對保暖設備和器材的研發銷售,以便讓身在南方的人們,也能享受到冬天的溫暖和愜意。
供暖設施
事已至此,身在南方的人們,在冬天裡只能自己想辦法讓自已過得更溫暖點了,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市場上一大波保暖神器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讓南方的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從而解決保暖問題。
南方陰冷的氣候,反而讓南方比北方更冷,這種情況讓南方供暖的呼聲越來越高,再加上受寒潮災害的影響部分南方地區開始了供暖過冬。
在湖北武漢,江蘇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小區,也實現了集體供暖,這些新建小區在規劃之初就已考慮了供熱功能,建設的時候供熱設施就配套一併完成了。據大數據統計顯示,家用供暖設備在過去一年裡的銷量增長了430%以上,主要需求旺盛地區正是上海、南京、武漢等南方城市。
但是,不得不說,南方居民的分散供暖,首先是安全性較差,容易引發事故,另外,資源浪費也嚴重,不利於節能環保,所以,還請南方自主解決供暖的家庭們和家人們,特別要注意安全和儘可能的節能環保。
自助供暖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南方人們冬天的保暖需求,還是強烈呼籲適當修改我國的集中供暖法規,照顧到南方冬天的現實需求,有保暖需求的地區和城市在建設居民小區的時候,就把保暖功能設施一併考慮進去,就像集中導入液化氣管道一樣,一是為了居民的福祉和安全,二是為了社會的節能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