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你將對方視為實現你目標的對象和工具,那麼,不管你的目標看似多麼偉大,你都對那個人造成了傷害——馬丁·布伯
今天剛起床,妹妹就同我講,
她的同學小A離家出走,已經一天了,
直到今天的凌晨四點,才在一處公共運動場所找到了她。
但是小A卻死活不肯回家,
她哭著,求著父母,別在對她「滿分要求了」,別在讓她上各種各樣輔導班了,
但她的父母卻不同意,還一個勁的強調是為她好。
一群人就這樣耗到了天亮........
本來一個孩子離家出走的消息,就已經讓人難受了,
但後來,看了她們的家長群,我才發現,他們的言論才是真的不忍直視:
他們說,這樣的孩子,就是上輩子家長欠了他們的債,這輩子她要來討債;他們說,這樣的孩子就是缺少管教,沒有教養,才會這麼耍脾氣;他們說,這個孩子就是不懂事,才會離家出走,不顧家裡人怎麼想。
他們一直說一直說,卻沒有一句話是關於他們自己的。
看完了群聊消息,
不禁想問一句,
如果有來生,父母和孩子互換了位置,不知道他們能否承受得住如此這般的對待?
時時帶入的虧欠感,是孩子心理壓力的來源
在成長過程中,你是否也曾聽過這樣的話?
「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怎麼這麼讓我失望?」「當初要不是為了你,至於去求別人嗎?」「你如果不努力,那我們家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
父母可能也沒有想到,這些每天脫口而出的話,經過時間的沉澱,會對一個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
正如戈普尼克所警告的:「按照我們自身形象、或我們目前的理想形象塑造(子女),實際上也許會讓他們無法適應未來的變化。」
我心疼那些孩子,
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他們不得不努力學習,以此來填充自己內心的虧欠感;
為了不讓父母傷心,他們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生怕來自內心的譴責;
為了不讓父母擔憂,他們主動放棄了冒險的機會,只為得到父母內心的安寧。
他們從小就要背負著各種莫名的壓力和愧疚,並帶著這種情緒不斷的成長。
於是,我們便看見了許多孩子在上學的時候,老是在問這些問題,
我究竟為了什麼而讀書?是為了我自己,還是為了我的父母?我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長此以往,最後造成的後果就是孩子的自信和樂觀變得消失殆盡,整個人都變得沉默寡言,
成為了所謂的「問題兒童」。
無微不至的照顧,反倒成了矛盾的藉口
記得剛上高中時,領居家有個哥哥,學習成績每次都是年級第一,
可是幾乎每天都在跟父母吵架,嚴重的時候,都可以聽到噼噼啪啪的聲音。
本來我還以為是他的父母對他太過於苛刻,
可後來跟那位哥哥聊天的時候,才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原來,他的父母是特別地關心他,可以說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
但是,每次他想自己主動地做一些事情時,就被父母狠狠地拒絕了。
就拿吃魚來說吧,他每次都想自己吃魚,可是他的母親不讓他這樣做,
每次都是挑完了魚刺,才慢慢地送到他的嘴裡。
有一個教育學者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許多家長,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
殊不知,你的每一次控制欲的施展,都是孩子心中的恨。
如何處理好親子關係?
01學會放手
在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富不過三代。
而洛克菲勒家族卻富過了六代,並延續至今,這是為什麼呢?
在專家看來,這是因為洛克菲勒家族特別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要求代代自主、自立、自強,這樣保證了家族裡不出敗家子弟。
洛克菲勒家族中的孩子,從小就不準亂花錢,每個孩子只可以支配少量的零花錢,即使這樣也是要記帳的。
在學校讀書時,一律在學校寄宿,大學畢業後,自己出去找工作,直到真正經得起風浪以後,才能夠逐步地掌控家族的財產。
學會放手,孩子才能夠逆風成長,才能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才會鍛鍊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就像臺灣作家龍應臺在《目送》中寫得那樣:
「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02敢於向自己的孩子道歉
大多數父母身上都有一個毛病,即便他們做錯了,也不肯向孩子低頭。
比如:有些父母明明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情,冤枉了孩子,還給自己護短,為的,就是維護自己「一家之主」的形象。
而實際上,父母如果永遠不向孩子承認自己的缺點,那麼孩子就會產生一種「父母說的永遠都是對的」的錯覺。
久而久之,就會失去了自己的主見,變得不敢承認自己的錯誤。
相反,父母如果能夠在做錯事之後,向孩子道歉,孩子就會懂得承認錯誤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敢於放下自己的形象,終止舊家庭帶給你的束縛,你就等於給自己,也給了孩子一份厚禮。
03規範自己的言行
英國教育思想家託馬斯·阿諾德說:「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無聲的老師、自覺或不自覺的榜樣,強有力地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也有研究表明,那些經常受到父母不良習慣,影響的青少年,往往都會效仿父母的行為。
孩子天生就會模仿,他們善於模仿父母的言行,
但是由於孩子年齡小,認知能力有限,對於父母的言行,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都全然接受。
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規範自己的言行,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最後,以紀伯倫的詩《致孩子》作為結尾,
希望每個父母都能夠反思一下自己往日的所作所為,不要讓你的孩子,成為漸行漸遠的陌生人。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並非因你而來,他們陪伴你,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愛,卻不能給予他們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他們的身體,卻不能庇護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在夢境中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我是@成長淺行說,關注我,持續為你分享優質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