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一兩銀子的購買力究竟如何?
現在的很多古裝劇中,對於銀子的概念都比較模糊,銀子的價值也被縮小很多,劇中的人物出手就是幾十萬上百萬的銀票。還有武俠劇中那些行俠仗義的大俠們,在酒樓裡吃個兩斤牛肉幾壺酒,隨手就是幾十兩一個的大銀錠甩給掌柜。
對於這樣的情節,可能很多人都已經見怪不怪了,甚至認為銀子可能跟銅錢差不多。那麼,在古代一兩銀子約等於現在多少人民幣?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即使是白銀大量流通的明清時期,銀子的購買力還是相當可觀的,拿幾十兩銀子只吃兩斤肉幾壺酒,這樣的橋段只能存在於電視劇中。
在古代不同的時期,一兩銀子的價值也不盡相同。以明清時期為例,這一時期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白銀在貨幣流通中也佔據著主要地位。比如說清朝的乾隆四十二年,這一年和珅正式被任命為戶部左侍郎,而當年的朝廷稅收也才達到了八千萬兩,就這已經是乾隆時期稅收最高的一年了。想想看,電視劇中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銀票,在古代是根本不可能出現的。
雖然說白銀作為貨幣普遍流通是在明朝中期,但是從唐朝時期開始,白銀已經具有貨幣的屬性了。只不過唐宋時期的白銀比較少,通常都是作為朝廷賞賜或大宗商品買賣才會用到白銀。當時的白銀主要分為五十兩、二十兩、十兩、五兩和三兩,當然也有例外的,比如南宋名將張俊,他將家中的銀兩都鑄成了一千兩一個的大銀球,就連小偷見了都徒呼奈何。
以宋朝時期為例,宋朝的貨幣制度比較複雜,除了白銀之外,銅錢、鐵錢甚至還有紙幣。而且在宋朝不同的時期,一貫錢的數量也不相同。雖然說大多數時期,一貫錢就是一千文銅錢,但是在朝廷財政比較吃緊的時候,也有過800文、850文當一貫的例子。甚至就連銅錢的價值也不相等,有折二錢、當三錢、當十錢等不同價值的銅錢。
那麼,宋朝的一兩銀子大約等於多少人民幣呢?
以北宋時期為例,根據《宋史·食貨志》中的記載來看,北宋時一兩銀子大約能夠買半頭牛或者三四隻羊,按照現在的牛羊肉價格來算的話,大約相當於現在的三四千塊人民幣。不過,這只是一個大概的數值,沒辦法得出一個精確的數值。如果按照米價計算,因為古今生產力差距太大的原因,得到的結果也並不怎麼準確。
關於宋朝時期一兩銀子的價值,雖然只能得到一個大概的數值,但是像武俠劇中的那些大俠們,隨便一餐恐怕起碼要吃掉好幾萬塊了,這顯然是十分不合理的。即使是白銀大量流通的明清時期,白銀的購買力還是非常高的,根本不可能出現電視劇中的這種情形。以明朝中期為例,一兩銀子相當於普通三口之家兩個月的生活費了。
古代以銀子作為貨幣時,遵循的是1兩等於10錢,1錢等於10分的換算規則。按照《明史》中的記載,戚繼光手下的兵卒每日餉銀僅有三分銀子,也就是說一名兵卒一個月的餉銀也還不到一兩銀子。而明朝中期自張居中改革之後,萬曆年間的朝廷稅銀一年也才200萬兩。綜合來算的話,明朝中期一兩銀子大約相當於現在的一千塊左右。
古代不同時期的銀子價值差距很大,而且換算出來的數值也並不是太準確。大概也只有清朝末期的銀子價值能稍微準確一點,因為清朝滅亡至今也才不過百餘年,時間過去的並不太久遠,所以換算的比較準確。以清末為例,一斤豬肉的價格大約是20文銅錢,一畝良田的價格大約在10兩銀子左右。考慮到清末戰爭賠款造成的白銀外流,綜合算起來的話,清末一兩白銀相當於現在的八百塊左右。
可能有人覺得不太相信,古代銀子的價格為什麼這麼高。在古代,人們最常用的是銅錢,可能絕大多數人一輩子都沒有見過成錠的大銀子。以晚清重臣左宗棠為例,他一年的俸祿也才兩百兩銀子,這就是他一年的薪水,足夠他一家全年開支。當然,他除了俸祿之外,每年還有大約兩萬兩的養廉銀子,這部分收入基本上都被他捐給朝廷西徵充作軍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