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瀏陽古樂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與山東曲阜孔廟古樂齊名
塵封60多年的瀏陽古樂奏響,身著漢服的舞生行迎神禮。 通訊員彭紅霞 攝
「咚,咚咚——」前日18時35分,瀏陽市城區圭齋東路瀏陽文廟內,革鼓響起,聲傳四方——穿著漢服的舞生和幼童,將迎神禮和開筆禮等內容按照古制表演出來,重現穿越歷史的瀏陽古樂。
這是繼1948年瀏陽文廟舉行祭孔大典後,塵封67年並瀕臨失傳的瀏陽古樂首次公開亮相,重新迴響在世人面前的「瀏陽古樂」是清道光年間至解放前夕,瀏陽文廟祭祀孔子的專用古樂。它融樂、舞、歌、禮於一體,是我國民間現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孔儀式音樂遺產,曾與山東曲阜孔廟古樂齊名。去年,瀏陽古樂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行迎神禮——」通贊高唱,宣布祭典開始。由樂生操作的二十多種古樂響起,禮生喊禮,主祭官們行禮仰望孔子,舞生起舞,歌生唱曲,莊重肅穆。參與展演的有80個成年人和20個小孩,20多種樂器僅為瀏陽祭孔古樂樂器的一部分,全是從山東曲阜定製而來,禮生、執事生、舞生、樂生、歌生、幼兒等表演者的衣服都是嚴格按照明代的漢服製作而成。
現場,一種叫「柷」(zhu)的樂器奏響開篇,十二個編鐘(春祭十二個、秋祭二十四個)、匏壎、土壎、石罄、琴瑟、簫笛等樂器,通過打擊、吹彈調和音階匯合演奏;一手執斧、一手拿盾的舞生們則翩翩起舞,寓意「有文有武方為國」。
「硃砂——啟智——」下方,20名身著藍色漢服的幼童在老師帶領下,開始了少兒識字洗禮的開筆禮展示。幼童們先行一禮,齊道「謝父母養育之恩,謝老師教導之恩」,再行鞠躬禮。開筆禮上,每個幼童額頭中間都點上一顆硃砂,寓意「好好讀書」。
瀏陽市文體廣播電視局負責人表示,整個祭孔古樂表演分為六大篇章,按照流程完整表演下來需要一個多小時,此次僅是部分展演,下次秋祭規模將更大,形制也更加完整。「瀏陽古樂有望成為彰顯瀏陽地域文化軟實力的一張新名片。」 瀏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劉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