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風》的毛病和精彩同樣醒目。
《破風》海報
比起之前的那些「墮胎」流校園片,《破風》才是一出真真正正、熱血勵志的青春好戲:一群年輕人,燃燒著荷爾蒙,在中國、在世界的自行車賽道上,像風一樣飛馳。他們是對手,又是朋友,一起流汗流淚流血,只為了更快更高更強。
這是一部極其罕見的沒有壞人、沒有反派的電影,不但三位主角間兩男追一女的三角戀從頭到尾都沒有傷過彼此的和氣;甚至連男二號「欠下巨額賭債」這樣足以引發強烈衝突的情節安排,都被稀鬆平常地一帶而過了。
而沒有「反角」,只有「正角」的結果是,這些童子軍一樣的車手們,只是為了榮譽、友誼、愛情而戰,費厄潑賴到一塌糊塗,簡直可以請某位「特約通訊員」寫成題為「一曲友誼與拼搏的讚歌」的報導,在青年報上登一個整版,詳盡讚美這兩位(或者不妨說三位)兄弟般的天才自行車手,如何惺惺相惜,在一場場激烈的比賽中彼此合作、互相競爭、共同提高的。
這個故事是如此的積極、正向、一馬平川,以至於你不得不懷疑,製片公司是不是在編劇上省了很多成本——那麼,錢花到哪兒去了呢?顯然,花到「武戲」上了。
比起寡淡無味的文戲,《破風》的比賽場面精彩了太多,那種激越昂揚、你爭我奪的競技快感,透過銀幕蒸騰而出,影廳裡觀眾,似乎都能聞到豔陽下選手們的汗味和路面的柏油味。無論城市、山區、沙漠,不管是團隊合作還是個人單挑,鏡頭和剪輯都高速而激烈,這些虛構的一場場比賽,「專業性」和「逼真度」都極高,甚至時常讓人產生在看紀錄片的錯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全片刻意使用了一種高清格式體育直播的「電視質感」,雖然導致室內戲有很強的肥皂劇/偶像劇味道,但確實保證了比賽場面的惟妙惟肖。
《破風》導演林超賢,是香港導演裡的中生代,他最擅長「時裝動作片」(通俗地表達,就是「警匪片」),拳腳、槍械、爆炸、追車都是他的拿手好戲。而他目前最成功的作品《激戰》,卻是一部講自由搏擊的體育題材,不過,擂臺上的拳來腳往,說到底還是「武戲」。
或許是《激戰》的成功讓林超賢覺悟到了體育電影的樂趣,於是姊妹篇《破風》應運而生。而《破風》裡一場場的單車競速,本質上還是動作戲,但是,對於華語電影人而言,這卻是一個陌生領域,因為我們此前的「產業積累」全在拳腳功夫上,要不然歐美電影叫「動作導演」「特技員」,而我們的則是「武行」「龍虎武師」。
所以,在這層背景下看,大量比賽畫面都在各國各地實景拍攝的《破風》,當然比拳擊臺上的《激戰》難度大了很多,這就和《捉妖記》在「真人+綠幕+動畫」方面為華語片定義了新標準一樣,主打實打實的《破風》,實則也是一個行業示範級的成果。
然而,用力不均確實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因為電影說到底是關於故事和人物的。而《破風》的問題就在於故事和人物都太過平淡,儘管劇情上努力為男一號彭于晏建立了某些「前史」——你甚至可以相信,兩部戲裡的他,演的就是同一個角色(儘管名字不同):這個臺灣來的運動天才兼陽光男孩,父親在《激戰》裡登場,母親在《破風》裡亮相,雖然都不是模範家長,但在某種程度上都促成他走向了競技之路。然而,比起《激戰》,《破風》裡的彭于晏,角色魅力也大打了折扣。
至於其他幾個重要角色,如男二號竇驍、女主角王珞丹、男三號崔始源,全都缺乏足夠的刻畫,他們在劇中的選擇、轉變,都被抽掉了中間過程,只是一個個「就是這樣了」的結果。給人的感覺就是,影片中的敘事性劇情,只不過是一次次比賽升級之間,雞肋般的過場戲,它們具備一定的功能性,然後,「差不多就行了」。
整個劇情也異常地欠缺起承轉合:三位車手從一出場開始,就具備了超人一等的實力,影片既不解釋他們為什麼一開始就天賦異稟,也沒有在後續的情節裡交待他們後來是否、或者說如何越來越強的,總之,這三人只是有時候作為對手、有時候作為隊友,在不同的賽場上比了一次又一次。
總之,按照公允的標準,《破風》實在不算一部「好」電影,可是,這倒也無礙它是「好看」的,電影院多一些這樣的電影,總比《同桌的你》《梔子花開》之流泛濫成災好多了。
責任編輯:黃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