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服務」,應當成為優質服務代名詞
上海萬象城內的上海地鐵博物館。本報記者 陳龍攝
編者按
5月10日,第二個「中國品牌日」即將到來。5月10日至12日,首屆中國自主品牌博覽會將在上海舉行。
品牌是城市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誌,是一座城市的響亮名片。上海已經啟動全力打響「四大品牌」行動,排在首位的是「上海服務」品牌。
「上海服務」內涵豐富,可以是服務國家戰略的功能定位,也可以是各行各業服務普通消費者的日常運轉。「上海服務」是很多人認識和喜歡上海的理由,正如《全力打響「上海服務」品牌 加快構築新時代上海發展戰略優勢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所言,眾多重點領域和行業好比珍珠,「上海服務」就是由它們串起的「珍珠項鍊」。
本報記者日前走訪了申通地鐵、春秋集團、上海建工三家具有代表性的上海服務企業,聽取這三個本土服務品牌的成長故事。作為城市公共運輸、生活性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中的佼佼者,它們怎樣成長為今天的模樣,又如何看待「服務」這件事?
上海建工:「超級工程」締造者
上海建工大廈緊鄰虹口濱江。乘電梯到頂樓,步入觀景陽臺,開闊的黃浦江景撲面而來。出現在萬千形象片中的浦東建築群在眼前鋪陳,建工集團相關人士指著對岸:「那些是我們的作品。」他說的是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上海中心大廈、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大廈等幾十幢大型建築。
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參與了超過60%的上海市重大重點工程建設,承建工程覆蓋全國近30個省區市100多座城市和海外22個國家或地區。他們引以為豪的標誌性作品有上海中心大廈、國家會展中心(上海)、上海迪士尼樂園、江蘇崑山中環線、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旅檢大樓等等。
上海建工是上海乃至中國的「超級工程」締造者。在美國《工程新聞記錄》雜誌公布的「2017年ENR全球最大250家工程承包商」中,上海建工位列第九;在《財富》評出的「2017年中國500強」企業中,上海建工位列第54。
「超級工程」的締造者,必是前沿技術的掌控者。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集團工程總院院長龔劍介紹了上海建工的技術家底:從人力來說,他們集結建築施工行業最聰明的大腦,3萬多名員工有6000多人專門從事設計諮詢,1000多人專門從事技術研發,擁有兩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六位國家級設計大師、20多位上海市領軍人才、50多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0多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從平臺來說,他們搭建諸多「技術造血」機構,擁有1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5個上海市級企業技術中心、7個上海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上海市級創新戰略聯盟、17個高新技術企業。
「我們有三個『聚焦』———聚焦重大工程建設、聚焦綠色建築和智能製造、聚焦世界建築施工技術前沿,在超高層建築建造、地基處理和深基坑設計施工、城市更新等核心技術領域取得一批創新成果。」龔劍說,上海建工的每個代表作,都是創新技術的應用品。
建設上海中心大廈期間,上海建工最快可以實現每三天新建一層樓。支撐這一速度的是企業自主研發的數位化技術「鋼平臺整體液壓爬升體系」。2016年,上海建工承擔了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千米級超高層建造整體鋼平臺模架及輸送泵裝備研發與示範》並通過驗收。
上海地鐵:城市生活「連接器」
坐軌道交通10號線到紫藤路站,出站就是上海地鐵博物館。工作日有學校組織小朋友觀展,孩子們在炫酷的展廳內嘰嘰喳喳,5D電影、列車模型、地鐵隧道行走體驗、虛擬列車DIY 組裝……博物館對他們來說就是個大玩具吧。
這是國內首座地鐵博物館,裡面裝著上海地鐵的前世今生。它是那種身居鬧市的都市博物館,和周邊商業體、寫字樓共享來來往往的客流,呈現開放姿態。
博物館所在市口是2017年9月開幕的地鐵上蓋綜合體「上海萬象城」。與之為鄰的有一個購物中心、一處超A級寫字樓、一家輕奢時尚酒店。它們下方靜臥著一處與絕大多數市民生活毫無交集的「生產單位」———軌道交通吳中路停車場,10號線一期工程唯一使用的停車場。
軌道交通停車場承擔著車輛的運用管理、整備保養、檢查維護功能,它通常位於城市軌道的端頭站點附近,脫離城市中心區域。限於市政設施用地性質和相對封閉的管理模式,軌道交通停車場很難與周邊環境發生積極關係。
吳中路地鐵上蓋綜合體作了新的設計嘗試:紫藤路站的景觀容易讓人聯想到日本東京、大阪那些建於交通樞紐點位的城市綜合體,連接起地鐵的運輸功能、商區的消費功能和停車場的運維功能。新設計的籌劃耗時良久,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介紹,申通地鐵自2004年重組成立就著手研究地鐵上蓋相關課題,2007年啟動吳中路地鐵上蓋等項目的控規編制和調整,決定採用國際通用的TOD(Transit-Oriented Deve1opment,以公共運輸為導向的發展)模式建設,發揮軌道交通大容量客運與網絡聯通優勢,增強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態。軌道交通應該是城市生活的連接器,上海申通地鐵集團黨建工作部馮昊說:「上海地鐵的功能,正從出行服務向綜合服務拓展。地鐵不僅僅提供一種出行選擇,還具有連接生活的功能。」
25年城市軌道交通歷史帶給上海太多改變。從1993年軌道交通一號線投用至今,申通地鐵投資建設並已投入運營的軌道交通線已達17條,運營裡程總長673公裡;累計建設395座車站,網絡規模位居世界第一,客流量排名世界第二。到2020年,上海軌道交通將形成20條線路、運營總裡程超過800公裡的超大規模運營網絡。
軌道交通在公交運載方面的成績有數字為依據:軌道交通客流對全市公交的分擔比例達到54%。但是城市生活之於軌道交通「黏性」幾何、軌道交通如何重塑城市生活,也許是更複雜也更有意思的話題。
春秋集團:「做人家」和做服務
春秋集團的辦公區域位於春秋國際大廈。這裡不設獨立辦公室,除了特地騰出的會議室,大家都在敞開式的格子區忙碌———春秋集團介紹,這樣安排最省空間。
國內最大的民營航空旅遊集團,是一家把「節儉」寫進企業文化的公司。春秋集團副總裁殷輝調侃:「用上海話說,我們非常會『做人家』。」
過去上海人以「會做人家」出名。在春秋成立的1981年,「做人家」絕對是普通家庭安身立命的重要教條。那時候,旅遊不是高頻次的個人消費,旅遊社的業務主要來自單位統一組織。春秋從長寧區中山公園附近一個2平方米的鐵皮亭子起家,提出「散客成團」的業務模式。1981年,他們創造了1萬元營收。
2004年,春秋航空成立。過去民航業的主要收入來自公務旅客,這家由旅行社成立的航空公司認準平民化的未來趨勢,定位「自掏腰包的旅客」,提出「讓更多普通民眾坐得起飛機」。此後十多年,低成本民營航空公司幫助很多人實現了「世界那麼大,我要去看看」的想法。
現在,春秋擁有近萬名員工,年營收190億元,年納稅12億元;在中國境內有46家全資分公司和子公司,境外有9家全資子公司;擁有全國5000多家代理商,上海有45家全資營業網點。2017年,春秋旅遊共計組織451萬人次旅客,其中國內旅遊334萬人次,出境遊旅客117萬人次。這個土生土長的上海品牌是改革開放的產物,也是上海城市發展的註腳。
「上海客人最會『做人家』,也最挑剔。能在上海做好服務的企業,到哪裡都做得好。」對春秋旅遊副總經理周衛紅的這句話,相信很多服務業企業都有同感。周衛紅說,市場和客戶迫使民營企業關註標準、關注效率,永遠以創新搏生存。上世紀90年代旅行社行業都在用手工操作的「票板」時,春秋從英國高薪引進IT人才,自主創新並研發散客售票軟體系統,成為中國大陸地區首個「觸網」的旅行社。
「我們處處『做人家』,高管出差從來和公務艙無緣,但是該投入的地方從不吝嗇,比如對於飛行員的投入———春秋航空飛行員的工資是領先國內同行的。」周衛紅說,企業內部的成本控制是為了讓有限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這也是高質量發展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