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文字,不是寫給頭腦和眼睛的,而是寫給耳朵和心靈的。朗讀者,就是把文字的溫度,轉換成力量傳遞給聽友。今年7月份以來,閩南網微信公眾號《印象古城》欄目陸續推出了53期推文,每一期都配上了聲情並茂、如臨其境的朗讀音頻。朗讀者李小梅根據文章的情節,語調時快時慢,情感時起時伏,激昂時濃墨重彩,感傷時低轉徘徊,讓人不自覺地沉浸其中。她通過講述古城故事,傳播泉州文化,帶著廣大讀者一起去領略古城的千年身姿與歲月。
「在一篇動人的文章面前,朗讀者就像擁有了頂級食料的廚師。」李小梅說,她將以情感為火候,以音樂為佐料,以特效為調味品,為大家炮製出一頓餐色香味俱全的饕餮盛宴。
圖為李小梅(受訪者供圖)
自小痴迷朗誦 從此一往情深
李小梅是泉州永春五裡街中心小學的一名教師,自小就喜歡音樂和朗誦。她利用自己的特長,擔任當地各類文化活動的主持人,積累了豐富的舞臺經驗。她熱心公益,指導學生誦讀經典,傳播正能量,自己也獲得福建省五星級志願者、泉州市學雷鋒標兵等榮譽稱號。
今年年初,出於對朗誦的喜愛,李小梅加入了福建省海峽朗誦藝術團,開始了更加專業的學習。她白天上完班,晚上就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裡,反覆練習發聲、吐字等誦讀技巧,常常一練就是好幾個小時,為此甚至落下了視力下降、腰椎間盤突出等健康隱患。在她的帶動下,兒子也耳濡目染地愛上了朗誦,一家三口每晚的保留節目就是聽她的誦讀作品。
好學的李小梅用熱情和執著打動了藝術團中的老師,她的朗誦技巧一日千裡,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魅力。而正所謂「好馬配好鞍」,她的錄音設備也由最初的一個手機,一張書桌逐步升級為專業的錄音設備和錄音室,她的聲音也由此愈添魅力。
結識同道朋友 組建專業平臺
在早前參加的網絡公益活動中,李小梅認識了來自大連的志願者吳海波。同樣是朗讀愛好者,經過交流,他們萌生了成立工作室的念頭。「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很多人都難以靜下心來閱讀,接受文學的薰陶。」吳海波說,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把誦讀和文學結合在一起,既讓大家更有效地利用碎片化時間,又能讓文學作品更接地氣。
2020年2月,小梅誦讀工作室正式創立了,由李小梅擔任主播,吳海波擔任監製,兩人各展所長。很快,工作室又吸引了一批天南地北、熱心公益的專業後期製作成員。大家因為興趣和愛心聚到一起,建立了雲工作平臺,通過公益誦讀優秀文學作品,配上身臨其境的聲樂效果,讓大眾更直接、更深入地領略傳統文學的魅力。
一個好的朗讀作品,不僅要體現作者在文章中蘊藏的情感,還要求朗讀者對文章充分理解,並進行藝術再創作。而一篇文章,從拿到文稿到音頻製作完成,要經過審稿、預讀、錄製、校對、糾錯、後期構思、修音、配樂、添加音效、審音、修改、定案等十多個環節,每一個細節都要精益求精,每一個作品都要經過反覆打磨,有的甚至返工達到六七次之多。一段短短幾分鐘的音頻,看似簡單,往往需要工作室花上兩三天,甚至更多的時間去完成,這樣最終呈現的作品才能擁有感動人心,觸及靈魂的力量。
捐贈證書(受訪者供圖)
擔起社會責任 志願為抗疫「發聲」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讓全國人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當時不知道疫情還要持續多久,心裡很迷茫。」李小梅說,待在家裡的那段時間,她聽到也看到了很多抗疫者感人至深的故事,時常感動落淚,心情也久久不能平復。
想著要為「抗疫」做點事,她和工作室馬上行動了起來,在一個月內推出了十餘部公益抗疫作品,發布在福建作家等媒體平臺上,為戰鬥在抗疫前線的英雄們鼓勁,希望用聲音的力量驅散籠罩在人們內心深處的陰霾。
其中,在「泉工文藝微聲」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文藝作品誦讀中,李小梅朗誦的作品《送行》被泉州市檔案館珍藏。
展示文學魅力 分享愛與感動
今年4月,工作室精心打造的《小梅誦讀》欄目正式入駐新華網客戶端,向全國讀者推廣優秀文學作品。短短半年多時間,欄目已推出相關作品近兩百部,累計閱讀量近8000萬,其中,《印象古城》第1期作品——廖伏樹《走進古城——寄文友》在新華網推出後的閱讀量達到了146.4萬,深受全國聽友的喜愛。
隨著欄目受眾率的提高,工作室開始與國家及省、市多個媒體合作,先後對接新華社官網悅讀頻道、光明日報閱讀公社、中國作家網、中國共青團雜誌、閩南網、福建作家、廈門日報、西海岸文學和詩客等平臺,更廣泛地傳播主流文化,展示文學魅力,分享愛與感動。
「我很享受朗讀給我帶來的快樂。」李小梅說,朗讀已成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即使當天沒有錄音安排,她也會走到錄音室裡坐一坐,感受一下它的氣息。也許正是這種愛到骨子裡的痴迷,才讓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小梅誦讀》的聲音。
【人物名片】李小梅:新華網客戶端新華號《小梅誦讀》欄目創建人及主播,「光明日報閱讀公社·尋味」「中國作家網·本周之星」「閩南網·印象古城」「西海岸文學平臺·小梅之聲」「詩客·小梅誦讀」等欄目主播,新華社官網悅讀頻道、中國共青團雜誌、福建作家、廈門日報、泉州通FM朗誦嘉賓,福建省海峽朗誦藝術團成員。(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來源:泉州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