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西湖(Slender West Lake)原名保障湖,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城西北郊,總面積2000畝,被國務院列為「具有重要歷史文化遺產和揚州園林特色的國家重點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瘦西湖在清代康乾時期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譽。
大虹橋:大虹橋景色優美,曾吸引了眾多的文人雅士在此指點江山,切磋詩文,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墨跡和動人的故事。康熙年間王漁洋有一首:「紅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杆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更是膾炙人口,就連乾隆皇帝也曾作詩讚賞過虹橋的景色。
錦鏡閣:錦鏡閣是根據李鬥《揚州畫舫錄》中所述錦鏡閣重建的一座橋和樓閣合為一體的水閣,三開間飛簷重樓,形如品字,跨越一小河(夾河)之上,左右兩間橫跨兩岸,中間空著,可通小船,行人過河時必須從樓梯上第二層樓如過橋一般,然後從另一邊下樓梯到對岸。錦鏡閣現為水泥和木材混合建築。
五亭橋:如果把瘦西湖比做一個婀娜多姿的少女,那麼五亭橋就是少女身上那條華美的腰帶。五亭橋不但是瘦西湖的標誌,也是揚州城的象徵。它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至今已有了兩百多年的歷史。
釣魚臺:深入湖心的釣魚臺,原來是演奏絲竹樂器的地方。相傳當年的乾隆皇帝逛到這兒,不知怎麼的就來了釣魚的興趣。於是立即有人送上了魚竿。可是瘦西湖里的魚卻偏偏不聽話,平日裡一呼百應的乾隆皇帝釣了半天,就是沒有一條魚上鉤。這下陪同的揚州鹽商著急了,當即悄悄選了幾個水性好的水手帶著活魚潛到水下。舉著荷葉,靠荷莖來換氣。上面的乾隆魚杆一落,下面的活龍魚就被掛上了鉤。這下乾隆爺自然是龍顏大悅了。
小金山
從小金山景區可以看到的就是瘦西湖的主湖區。那遠近高低錯落有致的亭臺樹木,使瘦西湖的水面顯得開闊而深遠,宛如一副大寫意的中國山水畫。 《望江南百調》裡這樣描述道:「揚州好,入畫小金山。亭榭高低風月勝,柳桃錯雜水波環,此地既仙寰。」
望春樓:與玲瓏花界隔湖相對的建築是望春樓和小李將軍畫本。他們完全是江南園林的風格,建築規模從屬於熙春臺,色調顯得清新淡雅,體現了南方之秀。望春樓下層南北兩間分別為水院、山庭,將山水景色引入室內。卸去樓上的門窗就變成了露臺,是中秋賞月的好地方。
熙春臺:二十四橋景區包括熙春臺、玲瓏界、小李將軍畫本、望春樓和二十四橋。熙春臺是二十四橋景區的主體建築。它與小金山遙遙相對,都處在湖面的轉折處。這裡也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的「春臺明月」。
白塔:相傳在1784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坐船遊覽揚州瘦西湖。從水上看到五亭橋一帶的景色,不由遺憾的說:「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不然這兒看起來和北海的瓊島春陰就像極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財大氣粗的揚州鹽商當即花了十萬兩銀子跟太監買來了北海白塔的圖樣,當晚連夜用白色的鹽包堆成了一座白塔。這就是在揚州流傳至今的「一夜造塔」的故事。 白塔高27.5米 ,下面是束腰須彌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龕,龕內雕刻著十二生肖像。和北海白塔的厚重穩健不同,白塔比例勻稱,玉立亭亭。和身邊的五亭橋相映成趣。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唐朝詩仙李白的這首名詩,幾乎在我腦海裡迴蕩了幾十年。如果把瘦西湖比做是一位古典美人,是虹橋揭開了她的蓋頭;如果把瘦西湖比做是一部長劇,是虹橋拉開了她的帷幕。一會就讓我們從虹橋開始,領略這『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美景吧。五亭橋不但是瘦西湖的標誌,也是揚州城的象徵。如果把瘦西湖比做一個婀娜多姿的少女,那麼五亭橋就是少女身上那條華美的腰帶。瓊花的花大如玉盆,由八朵五瓣大花圍成一周,環繞著中間那顆白色的珍珠似的小花,簇擁著一團蝴蝶似的花蕊,微風吹拂之下,輕輕搖曳,宛若蝴蝶戲珠;又似八仙起舞,仙姿綽約,引人入勝。『千點真珠擎素蕊,一環明月破香葩』,就是她的寫照。無風之時,又似八位仙子圍著圓桌,品茗聚談,故而世人美其名曰:『聚八仙』。其樹可高達數丈,潔白的朵朵玉花綴滿枝丫,好似隆冬瑞雪覆蓋,流光溢彩,璀燦晶瑩,香味清馨,令人為之神往。所以韓琦曾作詩讚:『維揚一株花,四海無同類。』劉敞詩云:『東方萬木競紛華,天下無雙獨此花。』據說當年連隋煬帝也不遠千裡,大徵民工修鑿運河,一心要到揚州來觀賞瓊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