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365天裡,日復一日的忙著,只有過年的那幾天是屬於自己的,但團團覺得,正是這誠誠懇懇的美食,和熙熙攘攘的煙火氣,令它散發著市井之美,也讓它在城市浪潮中,依然保留著那份屬於老城區的喧囂,與生生不息的魅力。
除了阿勝,古城青年還想帶著你從早吃到晚,從熱鬧的早餐、地道的小吃、轉到市井煙火的老店,將變著法子藏在尋常巷陌裡的古城美食都落入肚,去感受自在的慢調子生活節奏。
7:00-8:30am
杜記麥餅作為臨海的老牌麥餅餅店,從麥餅的種類到其他臨海小吃,店裡的菜單足足掛滿一面牆,讓人無法選擇。不論是來店裡吃的客人,還是工作的阿姨們,都一致推薦蛋肉麥餅。麥餅作為臨海人的日常,杜記的麥餅皮特別薄,再加上包的冷飯、鹹菜、肉和蔥,整個特別香。早餐吃一隻分量足的麥餅,再喝一碗清清涼涼的綠豆湯,大概就能動力滿滿的度過一個充實的工作日上午吧。在湖畔小吃吃早餐,能穿越回國營飯店的年代。進門先購買票券,然後用票券直接點餐。以前的竹籤現在改為塑料片樣式。湖畔小吃在60年代以前是國營飯店,90年代解散後又以私營重新經營,還保留著當時的分工和購買方式。現在廚房的阿姨們大多在以前飯店工作過,前臺收錢的大叔是72年到飯店工作的。
按阿姨們自己的推薦,麥油脂、鍋塊還有小籠包,再配上一碗鹹漿,古城的早上就這樣開始了。說一次吃不完的朋友,可以考慮先花個一周在這裡吃。老話講,吃麵先喝湯,朱阿婆認為吃麥蝦也一樣,所以她每天早上會先熬一鍋豬骨濃湯,為保證品質,用不完的當天倒掉。配菜裡的蝦,也同樣不馬虎,必須是鮮活的河蝦,肉質要彈牙。牛肉,她選的是特供大飯店的牛腱肉,人家切絲,她切塊,勝在氣魄。之後,麵粉調糊,香菇泡水,蘿蔔、蛋皮切絲,每一道工序,她都一絲不苟。一碗熱氣騰騰的牛肉麥蝦,揭開鍋蓋,霧氣蒸騰,記憶中的香味飄過老街小巷。「給你加點加點···」麥蝦阿婆親切的把鍋底多的料舀到碗裡,就像是在家裡那樣。涼麵是夏日特供(6月-9月),並非所有店鋪都有賣,遠近有白塔橋飯店、牟採蓮麵店等菜單豐富的食鋪。這是老店約定俗成的自覺,老食客們也按點帶著自家的碗上門來買。做涼麵的面是麥麵,口感跟普通麥麵要更爽口一些。大蒸籠上蒸50分鐘,出籠,再手動抖散,並輔以風扇大風檔吹涼。經過這幾道操作,面的口感會更勁道。搭配清爽的黃瓜絲、新鮮豆芽韭菜、脆甜胡蘿蔔等,辣油和香醋搭配後的味覺均衡感,把涼麵裹住,澆上醋,酸酸鹹鹹很有嚼勁,交織著絲絲縷縷的清爽。再加上芝麻醬和花生醬的加持,好吃到飛起。小吃是要慢慢填充的
古城內的小吃,覺得漫不經心卻又回味無窮,不起眼的樣子裡總會讓人留幾分念想。若是深究,或許這就是古城的魅力吧。為了順應時節而生的臨海特色食物——酒盞糕,也跟著時令表輪軸到了夏天。四毛一個的酒盞糕,形狀和小酒杯一樣,因為製作中也加入了甜酒釀酵頭,所有恰如其名,自帶酒香,細細吃起來,口腔能感受到明顯的清甜。不少人喜歡夏天的原因之一是可以吃到它。這家專門做臨海本土甜食的小店現開在巾山西路上(府前街十字路口靠望江門段),至今已有26年。一年四季,甜食list按照節氣準時更換。
凡是自然中沒有新鮮原料可採的,他們是不會像市面上其他攤販將原材料冷凍起來再做。這樣的店可謂是臨海老城節氣指南,用一年輪番不重樣的食物提醒著人們時間易逝,也讓人在老城的細微之處體驗著萬物變換,尊重自然規律,把期待節制保留,等到下次相遇。即便是對本土有一定了解的團團,也總能從老闆那學到不少知識。
-甜食list-
清明節——端午節
烏飯麻餈
端午節——九月中旬
酒盞糕、雞蛋糕、黑米糕
板慄上市——重陽節過後半個月
重陽糕
農曆九月十五-農曆十一月
(持續2個月)
糯米油條 番薯圓
▼重陽糕
▼糯米油條
沒人知道草糊是什麼時候在臨海出現,它就像空氣和水一樣自然而然的融於每個臨海人的生活裡。時至今日,臨海仍不乏推著綠皮三輪車沿街叫賣草糊的小販。都說臨海人有著濃濃的解不開的草糊情結,喝一碗古味兒的草糊,讓青草混著桂花的香氣順著喉間落肚,藉以撫平夏日裡心尖兒上的燥熱。「打好的草糊裡加上醃好的桂花糖,再淋上一圈蜂蜜最後倒上冰鎮的涼白開,愛吃涼的人再滴上兩滴薄荷。」在中心菜場門口和紫陽街擺攤張師傅說,傳統製法不僅得在用料上得講究,還需在步驟上不含糊,每一步都得仔細。
不是青草汁兒熬煮而成的青草糊,沒有靈魂。
做草糊的步驟並不複雜:洗草、煎草、過濾加山粉使之凝結即可。複雜的是每個步驟裡花費的心思,不可有片刻的懈怠。也正因如此,張師傅的草糊賣出了名氣,椒江、仙居等地的客人都特地驅車前來購買,甚至還有上海的客人專門前來訂購。
「微微晃動,喝上一口,心中的煩躁之氣立馬被這涼咪咪甜絲絲的糖水兒撫平,連空氣中的暑熱也變得不再那麼難熬起來,甚至呼出的氣,都覺得清涼甘甜,如田間青草般清新。」
臨海人的鼻尖總會聞到幽幽飄來的鹹香苔餅味,瀰漫心田,在記憶裡打轉。
價格隨著時代改變,但這份古早味兒還是如初。
路過被餅香吸引住,趁著出爐買個燙的,「嗷嗚」一口,溢出滿臉滿足,嘴邊還留著脆酥渣兒。在外的臨海人,逢著回家來嘗一口,走之前再帶些去遠方。17:00-19:00pm
作為臨海僅剩唯一一家集體所有制飯店,白塔橋對於老臨海人來說,代表的是一個時代舌尖上的味道,聲名全在本地與外地人的口口相傳裡。蛋清羊尾、酒釀調蛋、火燒餅、甜羹、餛飩等傳統小吃一直保留在白塔橋飯店的菜單上。越來越豐富的食材和顧客日益增加的需求,也讓白塔橋飯店將原來三十來道菜的菜單翻了一番,增加到六十多道。鼓風機轉起來,鍋面熱辣,炒好配料之後放入半塊麻餈,加上阿姨的手速和刀工,五分鐘一鍋不是問題。三兩下香味飄出巾子巷口,勾著行人的胃。平鍋均勻受熱、豬肉炸出的油潤著鍋面,麻餈的兩面被快速翻面,裡糯外焦。麻餈稍顯金黃,張阿姨就開始用刀的前端把半塊麻餈給切開。刀法粗曠,下手結實。更厲害的是那口鍋,歷經無數次刀刃敲擊,20年才換了一次。攪拌好的金黃色雞蛋液在澆入鍋的那一刻,將鍋裡的多餘的油吸吮,蛋香味馬上散開,裹著麻餈,讓麻餈味更豐富。再把一旁的配料炒進來,僅僅是聞著香味,就超有食慾。最後,撒上一把鮮綠的蔥花,給整鍋麻餈提味。端上桌,拿在手上半天的筷子早就伸了上去。21:00-22:30pm
深夜以後,老城靜下來。殘留在古城裡的熱氣被柔和的晚風吹散。若是睡不著,老城也自有去處可消遣。古城的招牌夜宵非豆面碎莫屬,只有到了晚上店裡的食客才不斷踏入。鍋底火苗正旺的煤球和不停冒氣翻滾的豆面碎,一直等到兩點才停歇。小小一家店鋪,嵌在老城的內裡,在年輪更替間,不知不覺也見證了整個臨海的縮影。下班的人,西裝革履結伴而來,圍成一桌一人一碗,邊吃邊談事情。一家子點好坐下,孩子被父母餵食豆面碎,小傢伙不安分的東張西望。都是簡單的日常,哪天若覺得枯燥的日子裡少些了慰藉,那就來一碗豆面碎吧,加肉圓也好,不加也罷。看似波瀾不驚、千年未變的古城,其實也在悄然地進行著某種規律變化。老城的春夏秋冬,每個季節因為食物的節氣的不同,而沾染不同的氣息。
冬天的梅花糕、糯米油條、番薯圓、薑汁燉蛋,春天的烏飯麻餈,夏天的灰青糕、酒盞糕青草糊,秋天的糖炒慄、炒米糖..
這些不同節氣衍生出來的不同食物、不同味道,都融於臨海人的日常,填飽了臨海人的肚腹,也餵養了臨海人的性格和精神,古城因此才顯得更有滋味。
尋味 古城,告一段落
下一站,去哪?
敬請期待!
發現更多臨海美~
一味美食,就是一種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