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臨海|千年古城 小食有味

2021-02-27 臨海青年

當古城的天氣由盛夏轉入酷秋,鋪天蓋地的雲在老城區上方翻滾,知了藏在樹上拖長音,連大樹底下乘涼的哈巴狗也是副懨懨的模樣。只要時間夠長,炙熱的陽光可以蒸發萬物。

可瓦藍天底下的老臨海人毫不忌憚,早就做好了準備。生活在老城的人們,通過日常的吃食獲得更細微的味覺感知力,以此悄然度夏。夏天不滿足於湯湯水水的慰藉,必須來點兒實在的墊墊胃,自然首選大排檔!於是古城青年一行人鑽進老城內這家臨海老饕都知道的「阿勝小吃」。

阿勝大隱於市,不露鋒芒,但開業十年不衰,默不作聲地收割著一眾「芳胃」,靠得就是:好吃。中午到店後已經人滿為患,但老闆告訴團團,最忙的時間還是晚飯一直到凌晨兩點的宵夜,翻桌極快,前一桌人心滿意足走了,下一桌人飢腸轆轆來了。

老闆憑著在老台州師專食堂學出來的手藝,加上在其他排檔做了15年的經驗,一手大鍋鏟,滿足到店的所有胃。妻子便點單結帳,嶽父接待上菜,一家人搭配更加默契。團團問起特色菜,老闆說都是家常菜,但每道都是冠軍單品。因為每個人口味不一樣,只是有些菜點的多了,做的也多了,就自然而然成了特色菜。點得多的比如炒肉片和鹹豬腳。

鹹豬腳的精髓被保留下來:油而不膩,嫩韌兼具。一整盤顯出幼紅,最大程度保留豬肉的鮮。咬在嘴裡肉質鮮嫩,有幾分嚼勁,溢出油脂,愛醋的團團蘸上些醋,齒間瞬間迸發著絕妙口感,另人過口不忘。

炒肉片絕對是點單率前三,肉片入了味,當季茭白分外清新爽口,搭配鮮嫩的蘑菇,配上白米飯頓時拍案叫絕,索性將湯拌飯,連吃三大碗。

一天的日常都沒有太大改變,每天五點多早起去中心菜場買菜,之後來店內做準備工作:切好配料分好類;大鍋煮水;煮牛肉;炸小魚;炸豬油渣,煮花生;打掃······十一點左右開始營業,一直忙到凌晨兩點,只有下午會空閒些,用來自己吃午飯和休息。

一年365天裡,日復一日的忙著,只有過年的那幾天是屬於自己的,但團團覺得,正是這誠誠懇懇的美食,和熙熙攘攘的煙火氣,令它散發著市井之美,也讓它在城市浪潮中,依然保留著那份屬於老城區的喧囂,與生生不息的魅力。

除了阿勝,古城青年還想帶著你從早吃到晚,從熱鬧的早餐、地道的小吃、轉到市井煙火的老店,將變著法子藏在尋常巷陌裡的古城美食都落入肚,去感受自在的慢調子生活節奏。

7:00-8:30am

杜記麥餅作為臨海的老牌麥餅餅店,從麥餅的種類到其他臨海小吃,店裡的菜單足足掛滿一面牆,讓人無法選擇。

不論是來店裡吃的客人,還是工作的阿姨們,都一致推薦蛋肉麥餅。麥餅作為臨海人的日常,杜記的麥餅皮特別薄,再加上包的冷飯、鹹菜、肉和蔥,整個特別香。

早餐吃一隻分量足的麥餅,再喝一碗清清涼涼的綠豆湯,大概就能動力滿滿的度過一個充實的工作日上午吧。

在湖畔小吃吃早餐,能穿越回國營飯店的年代。進門先購買票券,然後用票券直接點餐。以前的竹籤現在改為塑料片樣式。

湖畔小吃在60年代以前是國營飯店,90年代解散後又以私營重新經營,還保留著當時的分工和購買方式。現在廚房的阿姨們大多在以前飯店工作過,前臺收錢的大叔是72年到飯店工作的。

按阿姨們自己的推薦,麥油脂、鍋塊還有小籠包,再配上一碗鹹漿,古城的早上就這樣開始了。說一次吃不完的朋友,可以考慮先花個一周在這裡吃。

老話講,吃麵先喝湯,朱阿婆認為吃麥蝦也一樣,所以她每天早上會先熬一鍋豬骨濃湯,為保證品質,用不完的當天倒掉。配菜裡的蝦,也同樣不馬虎,必須是鮮活的河蝦,肉質要彈牙。牛肉,她選的是特供大飯店的牛腱肉,人家切絲,她切塊,勝在氣魄。之後,麵粉調糊,香菇泡水,蘿蔔、蛋皮切絲,每一道工序,她都一絲不苟。

一碗熱氣騰騰的牛肉麥蝦,揭開鍋蓋,霧氣蒸騰,記憶中的香味飄過老街小巷。「給你加點加點···」麥蝦阿婆親切的把鍋底多的料舀到碗裡,就像是在家裡那樣。

涼麵是夏日特供(6月-9月),並非所有店鋪都有賣,遠近有白塔橋飯店、牟採蓮麵店等菜單豐富的食鋪。這是老店約定俗成的自覺,老食客們也按點帶著自家的碗上門來買。做涼麵的面是麥麵,口感跟普通麥麵要更爽口一些。大蒸籠上蒸50分鐘,出籠,再手動抖散,並輔以風扇大風檔吹涼。經過這幾道操作,面的口感會更勁道。搭配清爽的黃瓜絲、新鮮豆芽韭菜、脆甜胡蘿蔔等,辣油和香醋搭配後的味覺均衡感,把涼麵裹住,澆上醋,酸酸鹹鹹很有嚼勁,交織著絲絲縷縷的清爽。再加上芝麻醬和花生醬的加持,好吃到飛起。

糯米韌性好,不會糊成一團,調味略甜。如此平價但用料一點都不含糊,枸杞,紅豆沙,金桔絲,冬瓜糖,葡萄乾,桂花···

桂花的香,豆沙蜜棗的甜,金桔絲的清涼,帶著各自的屬性,泡入冰水或冰牛奶,即使烈日當空,入口都是涼絲絲輕飄飄,舀一勺,像把膨膨冰含在嘴裡。

小吃是要慢慢填充的

古城內的小吃,覺得漫不經心卻又回味無窮,不起眼的樣子裡總會讓人留幾分念想。若是深究,或許這就是古城的魅力吧。

為了順應時節而生的臨海特色食物——酒盞糕,也跟著時令表輪軸到了夏天。四毛一個的酒盞糕,形狀和小酒杯一樣,因為製作中也加入了甜酒釀酵頭,所有恰如其名,自帶酒香,細細吃起來,口腔能感受到明顯的清甜。不少人喜歡夏天的原因之一是可以吃到它。

這家專門做臨海本土甜食的小店現開在巾山西路上(府前街十字路口靠望江門段),至今已有26年。一年四季,甜食list按照節氣準時更換。

凡是自然中沒有新鮮原料可採的,他們是不會像市面上其他攤販將原材料冷凍起來再做。這樣的店可謂是臨海老城節氣指南,用一年輪番不重樣的食物提醒著人們時間易逝,也讓人在老城的細微之處體驗著萬物變換,尊重自然規律,把期待節制保留,等到下次相遇。即便是對本土有一定了解的團團,也總能從老闆那學到不少知識。

-甜食list-

清明節——端午節

烏飯麻餈

端午節——九月中旬

酒盞糕、雞蛋糕、黑米糕

板慄上市——重陽節過後半個月

重陽糕

農曆九月十五-農曆十一月

(持續2個月)

糯米油條  番薯圓

▼重陽糕

▼糯米油條

              

沒人知道草糊是什麼時候在臨海出現,它就像空氣和水一樣自然而然的融於每個臨海人的生活裡。時至今日,臨海仍不乏推著綠皮三輪車沿街叫賣草糊的小販。

都說臨海人有著濃濃的解不開的草糊情結,喝一碗古味兒的草糊,讓青草混著桂花的香氣順著喉間落肚,藉以撫平夏日裡心尖兒上的燥熱。「打好的草糊裡加上醃好的桂花糖,再淋上一圈蜂蜜最後倒上冰鎮的涼白開,愛吃涼的人再滴上兩滴薄荷。」

在中心菜場門口和紫陽街擺攤張師傅說,傳統製法不僅得在用料上得講究,還需在步驟上不含糊,每一步都得仔細。

不是青草汁兒熬煮而成的青草糊,沒有靈魂。

做草糊的步驟並不複雜:洗草、煎草、過濾加山粉使之凝結即可。複雜的是每個步驟裡花費的心思,不可有片刻的懈怠。也正因如此,張師傅的草糊賣出了名氣,椒江、仙居等地的客人都特地驅車前來購買,甚至還有上海的客人專門前來訂購。

「微微晃動,喝上一口,心中的煩躁之氣立馬被這涼咪咪甜絲絲的糖水兒撫平,連空氣中的暑熱也變得不再那麼難熬起來,甚至呼出的氣,都覺得清涼甘甜,如田間青草般清新。」

臨海人的鼻尖總會聞到幽幽飄來的鹹香苔餅味,瀰漫心田,在記憶裡打轉。

價格隨著時代改變,但這份古早味兒還是如初。

路過被餅香吸引住,趁著出爐買個燙的,「嗷嗚」一口,溢出滿臉滿足,嘴邊還留著脆酥渣兒。在外的臨海人,逢著回家來嘗一口,走之前再帶些去遠方。

17:00-19:00pm

作為臨海僅剩唯一一家集體所有制飯店,白塔橋對於老臨海人來說,代表的是一個時代舌尖上的味道,聲名全在本地與外地人的口口相傳裡。

蛋清羊尾、酒釀調蛋、火燒餅、甜羹、餛飩等傳統小吃一直保留在白塔橋飯店的菜單上。越來越豐富的食材和顧客日益增加的需求,也讓白塔橋飯店將原來三十來道菜的菜單翻了一番,增加到六十多道。鼓風機轉起來,鍋面熱辣,炒好配料之後放入半塊麻餈,加上阿姨的手速和刀工,五分鐘一鍋不是問題。三兩下香味飄出巾子巷口,勾著行人的胃。平鍋均勻受熱、豬肉炸出的油潤著鍋面,麻餈的兩面被快速翻面,裡糯外焦。麻餈稍顯金黃,張阿姨就開始用刀的前端把半塊麻餈給切開。刀法粗曠,下手結實。更厲害的是那口鍋,歷經無數次刀刃敲擊,20年才換了一次。

攪拌好的金黃色雞蛋液在澆入鍋的那一刻,將鍋裡的多餘的油吸吮,蛋香味馬上散開,裹著麻餈,讓麻餈味更豐富。再把一旁的配料炒進來,僅僅是聞著香味,就超有食慾。最後,撒上一把鮮綠的蔥花,給整鍋麻餈提味。端上桌,拿在手上半天的筷子早就伸了上去。

21:00-22:30pm

深夜以後,老城靜下來。殘留在古城裡的熱氣被柔和的晚風吹散。若是睡不著,老城也自有去處可消遣。古城的招牌夜宵非豆面碎莫屬,只有到了晚上店裡的食客才不斷踏入。鍋底火苗正旺的煤球和不停冒氣翻滾的豆面碎,一直等到兩點才停歇。小小一家店鋪,嵌在老城的內裡,在年輪更替間,不知不覺也見證了整個臨海的縮影。

下班的人,西裝革履結伴而來,圍成一桌一人一碗,邊吃邊談事情。一家子點好坐下,孩子被父母餵食豆面碎,小傢伙不安分的東張西望。都是簡單的日常,哪天若覺得枯燥的日子裡少些了慰藉,那就來一碗豆面碎吧,加肉圓也好,不加也罷。

深夜裡的它,席捲每個臨海人空乏的胃,就著如它般的瑣碎,也就著輕裝出門的閒適自在。


看似波瀾不驚、千年未變的古城,其實也在悄然地進行著某種規律變化。老城的春夏秋冬,每個季節因為食物的節氣的不同,而沾染不同的氣息。

冬天的梅花糕、糯米油條、番薯圓、薑汁燉蛋,春天的烏飯麻餈,夏天的灰青糕、酒盞糕青草糊,秋天的糖炒慄、炒米糖..

這些不同節氣衍生出來的不同食物、不同味道,都融於臨海人的日常,填飽了臨海人的肚腹,也餵養了臨海人的性格和精神,古城因此才顯得更有滋味。

尋味 古城,告一段落

下一站,去哪?

敬請期待!

發現更多臨海美~

一味美食,就是一種鄉思

相關焦點

  • 「千年古城·更憶臨海」美麗臨海盡收眼底
    2015「千年古城·更憶臨海」之「古城靈韻」全國攝影大展在2015年1月2日——12月2日這段時間內徵稿,並在近日評選出擬入展作品,現將大展擬入展作品予以公示,以供大家品鑑。
  • 古趣盎然又有煙火氣,臨海台州府城文化旅遊區「活」了——千年古城...
    位於臨海的台州府城文化旅遊區正日益迸發活力:今年3月,紫陽古街被列入省級高品質步行街試點;不時有樂隊來此舉辦露天音樂會;國慶期間,台州府城文化旅遊區遊客同比增長近60%……  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台州府城文化旅遊區,面積3.12平方公裡,主街三縱三橫,延伸出50餘條小巷,生活著2.5萬居民。
  • 浙江臨海「第一古街」,是千年古城的縮影,但二十多年前才有名字
    「紫陽街」 是臨海這座千年古城的縮影,也是臨海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象徵。每一位來到臨海旅遊的遊客,肯定都要到「紫陽街」去走走看看,感受臨海古城深厚的歷史底蘊。然而,臨海「紫陽街」最讓大家感覺奇怪的卻是,這條臨海「第一古街」雖然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但「紫陽街」的名字卻是二十幾年前才取的
  • 臨海觀城牆,踏入千年古城。
    因為有些事情要處理,在臨海停留了三天。借著閒暇的時間,走馬觀花的轉了一遍古城。每到一座古城,走上一條千年古街。首先去了紫陽街,小吃種類很多,像蛋清羊尾、海苔餅、都是不錯的。這個有幾百年上千年歷史的古街,也有新近幾十年建成的新街。種有法國梧桐的「新開街」承接著臨海的古城和新街。梧桐樹,成為臨海新城古街的分界。在臨海古街,如紫陽街、稅務街、東大街、西大街、繼光街等等,由於是古人建造的僅適合馬車轎子通行,無需多寬便可,街的兩側滿是商鋪攤點。
  • 甌網丨一天有24趟 探尋臨海古城韻味
    臨海,地處長三角經濟圈南翼,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也是全國首個獲得「中國宜居城市」稱號的縣級市。臨海同時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豐富多彩的古代遺存,使臨海的旅遊資源別具一格,有著獨特的魅力。臨海非常適合溫州人周末去小逛,溫州到臨海的動車一天有24趟,僅1小時即可直達。
  • 臨海這條千年古街 藏著最傳統的古城風貌
    紫陽古街,是臨海市第一古街,與台州府城牆、龍興寺等景點相鄰,古街被稱為是「千年古城的縮影」。
  • 遊魅力臨海 逛千年古城
    臨海,一個來了讓人不想走的古城。在這裡,有氣勢恢宏的江南長城,有歷經千年的紫陽古街,還有享譽中日的神龍古剎,清河坊、千佛井、龍興寺……皆有著回味無窮的故事。江南長城北方的萬裡長城,威名赫赫,氣勢如虹,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臨海古城,也有一座長城,人稱「江南長城」。其巍峨壯麗一點兒也不輸萬裡長城,又因地處南方,綠樹濃蔭在側,更多了一份屬於江南古城的清麗秀美。
  • 臨海:千年古城 華麗蛻變
    來源:中國臨海新聞網爭創5A,戰鼓不歇。2013年,該市啟動台州府城文化旅遊區創建國家5A級景區。今年,迎來「大考」。台州市派駐創5A指導組常駐臨海,實地指導;邀請專家團隊為創5A工作出謀劃策,開展業務培訓。衝刺,越到最後越要下足「繡花」功夫。臨海市委副書記、市長王丹表示,將舉全市之力,全面對標提升,精細化打造安全有序、舒適優美的景區環境。
  • 尋味臨海 最能代表這座城市的味道 全在這條街上
    ▼✕ 寫 在 前 面  ✕#尋味臨海 | 紫陽街的故事#
  • 羅學成:遊魅力臨海 逛千年古城
    臨海,一個來了讓人不想走的古城。在這裡,有氣勢恢宏的江南長城,有歷經千年的紫陽古街,還有享譽中日的神龍古剎,清河坊、千佛井、龍興寺……皆有著回味無窮的故事。江南長城北方的萬裡長城,威名赫赫,氣勢如虹,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臨海古城,也有一座長城,人稱「江南長城」。
  • 臨海的這條千年古街,抬頭有歷史,低頭是生活,藏著最傳統的古城風貌
    紫陽古街,是臨海市第一古街,與台州府城牆、龍興寺等景點相鄰,古街被稱為是「千年古城的縮影」,你的臨海之旅,這一站必須要有!臨海有記錄的小吃達141種,除了海苔餅,紫陽古街上還能嘗到地道的烏飯麻餈、蛋清羊尾、麥蝦等。其中位於清河坊的白塔橋飯店出品的蛋清羊尾最正宗好吃!
  • 香港鳳凰衛視 在千年古城臨海裡的豔遇故事……
    「四壁雲山天上下,一亭風月水中央。」東湖位於臨海古城東側,開鑿於北宋年間,原為水軍舶船屯兵之所。北宋熙寧四年,台州郡守錢暄疏淩拓建而成湖,並闢為園林,後經幾次規修繕擴建,逐具規模,成為台州園林之首。整個園林樓閣林立、鬱鬱蔥蔥、設計精美、古風蔚然。清文人俞樾有語云:「杭州有西湖,台州有東湖,東湖之勝,小西湖也。」
  • 臨海的第一古街紫陽,千年古城的縮影,不要門票,知道的遊客不多
    臨海的第一古街,還是千年古城的縮影,更是歷史文化名城的象徵。街長一千零八十多米,有四到五米寬,街道住著數百戶人家,街的兩側都是木質結構的建築。那裡的地板經過了長年的的風霜雨雪,變得凹凹凸凸,中間的縫隙裡長滿了青苔,走上去搖搖晃晃,那裡的建築散發著一種古老的木頭味,聞到這股味道,就仿佛回到了好幾十年前。
  • 視覺:千年古城臨海
    山上兩峰之間的一塊石壁上,有「遺巾處」三個字鐫刻,邊上有塊平坦的巨石,人們稱之為「仙人床」。石壁上方刻有一個桌面大小的「佛」字,在這下面有一面巾山摩崖,臨海籍名士屈映光(曾任職山東省省長)所題的「通幽」二字赫然在目。從興善門上山,曲徑通幽。山上有天寧寺,不大,但與山融為一體,自成格調。過天寧寺,往前移步,「通幽」就在不遠處。巾山的特點,也在於兩峰。
  • 杭州臨海古城再望書苑,與古城對話
    >古城新構 宋代文天祥過臨海,賦詩讚曰:「海山仙子國,邂逅寄孤蓬,萬象圖畫裡,千巖玉界中。」—《宋景濂集》 臨海歷來多文人,常言道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次改建中,我們也盡己所能,保留了這股清氣。作為從紫陽街方向而來接觸的第一界面,我們希望咖啡廳不僅是一個提供喝咖啡的場所。沿街的基座長凳為來往的人們提供交流互動的公共空間,不定期更換的櫥窗向人們展示臨海老城的時光變遷。
  • 五年後再遊浙江臨海古城,深深感到:這座千年古城太洋氣了
    回憶起初次到台州臨海古城,已是近五年前。如果說初次到臨海,震撼我的是它的自然,人文歷史,那麼五年後再回到這裡,深深感到:這座千年古城也太洋氣了。,發現臨海古城的各類豐富藝術展覽,文藝活動很多,一直在高頻度的開展,為老城區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活力。
  • 古趣盎然又有煙火氣,臨海台州府城文化旅遊區「活」了——千年古城...
    位於臨海的台州府城文化旅遊區正日益迸發活力:今年3月,紫陽古街被列入省級高品質步行街試點;不時有樂隊來此舉辦露天音樂會;國慶期間,台州府城文化旅遊區遊客同比增長近60%……  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台州府城文化旅遊區,面積3.12平方公裡,主街三縱三橫,延伸出50餘條小巷,生活著2.5萬居民。
  • 浙江臨海第一古街,被譽為千年古城的縮影,原本卻有街無名
    幾乎所有國內的旅遊城市都有著名的步行街,比如廈門的中山路、北京的王府井、浙江台州的海都有。正式命名為紫陽街是在1998年,紫陽街改名也是為了紀念南宗始祖張伯端,他自號紫陽,生於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卒於元豐五年(1082),享年99歲,住在臨海城關櫻珠巷,紫陽街是臨海市最古老的街道,是千年古城的縮影,是歷史文化名城的象徵,街上還殘留著許多古蹟,也是漫長歲月的見證。
  • 浙江臨海有條千年古街,曾上過央視,10年前才真正擁有名字
    浙江台州的臨海古城有這樣的千年古街,不可思議的是,它存在了一千年,直到十年前,它才真正有了名字, 臨海古城紫陽街長1000米左右,是中國最長的古街,被稱為千年古城的縮影,是歷史文化名城的象徵,雖然這座城市已經過了一千年,但是最初沒有名字, 這座古街最初是以古蹟、人名和地名定位的, 例如,街道北端有黃坊橋,南端有秀樓, 中間的一段從北到南有紫陽宮、一洞天、奉仙坊
  • 趁秋未涼,來台州臨海,探尋千年古城的新與舊
    臨海,記憶中的千年古城,從未曾謀面,卻有種久別重逢的竊喜。館內主要分為古郭雄姿、跨越千年、營造有術、古城遺韻和一脈相承5個展廳,集歷史古韻與文化特色於一身,將古城牆的歷史和價值詮釋得毫無保留。印象中的台州臨海,除了浪漫的海景,似乎並無其他獨特之處,然而此番臨海之行,我於沉靜的秋日邂逅這樣一條老街,歷經千年滄桑,一磚一瓦都濃縮了臨海千年文化血脈,古老的街區、煙火味十足的商鋪、青磚黛瓦的建築,來到這裡,仿佛回到了周杰倫的歌詞中——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