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福地,天下大安
因水而生,依江而興
10月3日,以「展現歷史名城風採 挖掘民間藏寶資源」為主題的首屆大安鑑寶節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正式啟幕。
本次活動由大安市委宣傳部、大安市旅遊發展服務中心、大安市文廣新局主辦,此次鑑寶活動為廣大收藏愛好者和市民朋友提供了一場文化欣賞和收藏的「饕餮盛宴」
去偽存真,讓珍寶大放異彩!本次活動旨在通過收藏者與鑑定專家面對面交流,用時尚現代的方式激活深沉古老的歷史,發掘收藏品所折射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密碼,為大安豐厚殷實的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
專家團風採
本次鑑寶活動的轉接團陣容強大,由資深文化創意大家、當代書法傳世名家周宏興教授與中國文物學會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CCTV2《鑑寶》欄目專家評委張寧先生領銜,邀請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等權威專家 9 名,組成專家團進行現場鑑寶,並從眾多古玩珍品中篩選出「首屆大安民間國寶」。
張 寧
資深文物鑑定專家,現擔任中國文物學會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CCTV2鑑寶節目專家評委、《CCTV藝術品投資》欄目的資深專家。
張廣文
從事故宮博物院文物管理及古代工藝品研究工作。曾先後任保管部工藝組組長、古器物部工藝組組長。
孔 晨
於故宮博物院主要從事古代書畫的整理、鑑定、鑑賞及近現代書畫的研究工作40多年。90年代以來多次赴海外及國內各省市參加特許出口文物鑑定工作。(上圖左一為孔晨老師正在鑑寶)
馬秀銀
雜項專家,央視《鑑寶》欄目組特約鑑定專家,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保管一部藏品室主任。
楊寶傑
首都博物館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博寶鑑寶網特邀專家、北京石渠雅集文物鑑定中心金牌鑑定專家、青銅器、玉器、雜項鑑定專家。
周宏興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北京人文大學創校校長。中國書法藝術學院院長、賞石文化研究院院長。海內外著名書法藝術傳世名家、賞石藝術收藏鑑賞大家、文化創意產業策劃專家。「周宏興書法藝術典藏館」、「周宏興天然大理石畫珍寶館」、「周宏興珍藏文化巨匠文獻館」等五大藝術館已在北京、安徽等地建成並向觀眾開放。
李曉坤
著名策劃人、中國觀賞石大數據網創辦人、中華傳世名石活動創辦人。中國觀賞石一級鑑評師,觀賞石國家高級價格評估師。中國價格協會文物藝術品價格委員會副會長、《鑑石》雜誌主編、中華傳世名石組委會主任。中國觀賞石文化發展的推動人之一。
胡 平
央視《我是行家》、北京電視臺《天下收藏》、北京電視臺財經頻道《理財》等欄目的文物鑑賞專家;現被聘為北京電視臺財經頻道(BTV5)專家團成員。
奇珍異寶悉數亮相
大安民間國寶出爐
經過專家仔細鑑別、層層篩選,最終選出了本屆鑑寶節的「大安民間國寶」這份沉甸甸的榮譽,對國寶的持有者來說,不僅是一種幸運,更是一份傳承華夏文化的責任。感謝藏友們將中華文明的「結晶」小心珍藏;感謝各位鑑寶團的專家,讓被「塵封」的國寶再次閃耀出歷史的光芒!
古玩民間藏品交流會
首屆大安鑑寶節古玩民間藏品交流會於10月4日下午在大安賓館舉行。本屆鑑寶節的八位專家以及部分藏友出席了本次座談會。
本次座談會由大安市旅遊發展服務中心主任趙永吉進行主持。
張寧老師作主題發言《如何提高鑑賞水平,收藏更多更好的文玩寶貝》。
藏友代表談收藏心得。
周宏興教授介紹理石畫珍寶館。
鑑寶團專家與藏友熱情交流。
本次交流座談會氣氛熱烈,鑑寶團的專家以輕鬆簡潔的方式為藏友答疑解惑,同時也為藏友提高鑑賞水平提供了更專業的知識與方法。
展現歷史名城風採,挖掘民間寶藏資源,首屆大安鑑寶節完美收官,本屆鑑寶節是大安文化活動歷史上裡程碑式的跨越,是完善大安市文化發展建設不可或缺的一塊基石。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本次活動的總策劃資深文化創意大家、當代書法傳世名家周宏興教授介紹說:「大安是歷史文化名城,是遼皇帝春捺缽核心地帶。存有大量的民間藏品,藏友眾多,此次鑑寶活動就是為了給藏友搭建一個鑑別、交流、學習、展示、交易的平臺,促進收藏市場健康成熟發展。」
人文大安
46 年前,一枚契丹文銅鏡在大安出土轟動一時,就是這枚銅鏡定位了大安是遼代長春州故址,是遼皇帝春捺缽核心地帶。如今,這枚國寶級文物所承載的那段歷史文化——春捺缽文化在大安生根發芽。
從老坎子牌坊上雕有遼金契丹文化符號的精美紋絡,到聽濤閣內懸掛的折射的遼金時期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大畫幅無不凝結著大安人對捺缽文化的深厚情結。
佳釀大安
世界白酒的起源在中國
中國白酒起源在吉林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考古隊通過對吉林大安市的考古發掘發現,大安市酒廠老廠區為遼金時期釀酒作坊的遺址,該發現將原來記載的白酒釀造業起源於元代的說法提前了200年。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遼金時期學家馮恩學對此前出土的兩件大鐵鍋,兩件小鐵鍋,一件承接器,一件大瓷甕和大約300塊砌成爐灶的石頭進行分析,確認這些文物的準確年代應該是遼金時期。
據介紹,這些器物釀酒所用的技術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介紹的典型的蒸餾釀造技術,是中國釀酒歷史上的重大發現,並且是獨一無二的孤品。馮恩學表示,至於遼金時期的釀酒技術是宋代傳至遼金地區還是反之,仍需進一步研究。
生態大安
今天的大安傳承著歷史的文化命脈。這份捺缽文化也為今天大安的生態旅遊發展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大安,素有嫩江明珠之美譽!東北大平原,嫩江第一灣;遼皇捺缽地,白鶴舞翩躚。如今的嫩江灣已經成為中國溼地生態旅遊的新地標,唱響了「中國休閒最美勝地」的綠色名片。
好山好水有好魚
大安鱘鰉甲天下
2014年,大安市在嫩江發現一條重約280斤的大鱘鰉魚,實屬百年罕見。據《遼史》記載,從1022年至1114年,在近百年中,遼聖宗、興宗、景宗、天祚四位皇帝到長春州、嫩江、混同江、魚兒濼一帶舉行春捺缽活動百餘次。
「捺缽」是契丹語「行在」、「行宮」之意。遼帝在春捺缽中鉤牛魚,舉行「頭魚宴」,就是這種鱘鰉魚。清代詩人吳兆騫的詩句「混同江水白山來」,「欲問頭魚高宴處」,乾隆皇帝的七律《鱘鰉魚》也指這種魚。
鱘鰉魚,堪稱長白山文化的著名品牌。
文化專家認為,鱘鰉魚絕跡很久之後再度出現,說明嫩江生態環境有所好轉,同時,更應加強生態建設,加強對遼代春捺缽的研究,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底蘊,保護歷史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