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妙的瑰寶,談談中國古代的陶俑文化

2020-12-24 品詩賞詞

01 陶俑的起源和發展

在我國的商、周時代,流行殘酷和野蠻的人殉,當奴隸主死了之後,要用許多奴隸活生生地殉葬。隨著奴隸制度的衰亡以及封建制度的興起,這種人殉情況就改為用陶塑木雕的人像——俑,來代替活人殉葬。俑的製作者都是來自下層百姓,因此各種俑都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形象生動,舉止活波等特點。

發現最早的陶俑出土於春秋戰國的墓葬中,後來在秦和漢唐時期,俑的數量開始增加,藝術水平也最高。宋以後,由於喪葬習俗的改變,流行紙紮的冥器,俑的數量開始減少。秦、漢、唐俑,因為數量巨大,種類繁多,技藝精湛,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也是極其寶貴的藝術品。

02 秦代的兵馬俑

世界上能夠製作陶俑的文明古國不僅只有中國,但規模和數量如此巨大的陶俑,唯獨在秦始皇的兵馬俑中才出現。這些秦俑填補了秦代雕塑史的空白,也在中國和世界美術雕塑史上聳立起一座豐碑。

1974年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破土而出,它以雄奇的英姿震撼全球,名揚世界。數千件造型逼真、形象生動、面部表情各不相同、如真人大小、服飾裝束各異的將士俑,將中華俑文化重新翻寫了一遍。

秦兵俑中,不但有久經沙場泰然自若的將軍和出生入死、氣宇軒昂的中年將士,還有生龍活虎,無所畏懼的年青士兵,他們或濃眉大眼、機智剛毅、憨厚質樸、謙遜沉靜,這些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橫掃六國統一天下的秦軍風採不知折服了多少人。

秦俑之所以令人驚嘆,不僅是因為在一個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陶俑前,你會感到一支強大陣容的威嚴氣勢,更重要的是,可以領略到秦代雕塑工匠所展現的高度智慧與工藝水平,陶俑燒制工藝之高,塑造之美足以使今天的陶瓷專家驚嘆不已。

03 漢代墓葬裡的人間百態

漢代是一個特別盛行厚葬風氣的時代,統治者似乎要構築一個堪為人間天堂相比的死亡王國,他們把生前享用的一切都要帶到墳墓,於是在這裡就會呈現熙熙攘攘的人間百態。如金銀珠寶、衣飾冠戴、盆盆罐罐,甚至近身奴婢、儀仗樂隊等等,為了重現現世環境,還有樓閣穀倉、車馬舟船、灶臺水井,以及在廚房裡待宰的各種禽獸。

漢墓分布很廣,數量巨大,除西藏、臺灣以外,全國各省區都有發現,分布比較密集的地方是兩漢的都城和當時郡縣所在地。據不完全統計,已經發掘的漢墓約在萬座以上,主要是統治階層的墓,其中屬於諸侯王一級的有20多座,列侯一級的約80座。

漢代的陶俑造型藝術充滿了世俗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隨墓下葬的這些俑像是工匠們最熟悉的生活再現,在雕塑的過程中,融入了他們對這些人物、動物的理解和感情,因此,漢代陶俑以琳琅滿目的生活情景,和生動活波的藝術形象,成為中國古代雕塑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漢代的陶俑顯然已沒有了秦俑的偉岸和磅礴大氣,但在秦俑被發現之前,漢陶俑不但在中國的美術雕塑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美術史上至今仍然有著極為崇高的聲望。

04 絢麗多姿的唐三彩

唐代是我國古代文明的高度繁榮時期,也是經濟和文化藝術大發展的時代,東西方文明在這時期得到了廣泛的交融,百工技藝更有高度成就。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多色釉陶器,以白色高嶺土作胎,表面釉料含有一些金屬元素和大量的鉛,在漢魏南北朝單色釉陶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亮而不刺,自然流動的釉色猶如繪畫中的隨類賦彩,在生動的造型上添加恰當繽紛的色彩,更為鮮美動人,是前唐時期最為絢麗的陶瓷工藝。

如果說唐詩是意象的唐代社會的寫照,唐三彩則是物化的唐代社會的縮影,唐三彩和唐詩一樣,全面真實地反映了唐代社會。我們把唐代詩人的吟唱和唐代藝人創作的唐三彩放在一起誦讀,我們就能對唐代社會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有一個活生生的印象,就像在翻閱一本連環畫,唐詩是生動的註解,精彩的畫面就是唐三彩。

人們之所以如此欣賞唐三彩,是因為它的構思和塑造洋溢著力和美的統一,外形設計的準確、生動,沉著而清潤的釉色更增添了唐三彩光潔如新的感覺。

相關焦點

  • 從漢代陶俑看漢代生活
    陶俑是喪葬中明器的一種,是用以陪伴死者的一種象徵。漢代陶俑以其高超的藝術價值和重要的歷史價值著稱於世,是了解漢代社會風貌的重要材料之一。漢俑是中國古代陶俑製作的一個高峰,題材多樣,技藝高超,具有多種時代特點。
  • 中國四大石窟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藝術的歷史瑰寶
    四大石窟指的是以中國佛教文化為特色的巨型石窟藝術景觀,包括:莫高窟(甘肅敦煌)、雲岡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藝術的歷史瑰寶。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 國慶節,我們去看國之瑰寶 到陝西邂逅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
    國慶節,我們去看國之瑰寶 ——到陝西邂逅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三座俑坑佔地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內有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近8000件。有車兵、騎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種,按軍陣排列整齊有序。陶俑的形象各不相同,神態生動,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
  • 中華文化瑰寶之四大石窟
    故是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最高等級,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文化瑰寶之一——中國四大石窟。 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藝術的歷史瑰寶。 3.文化影響 雲岡石窟繼承和發展了中國秦漢雕刻藝術的優秀傳統,不但成為今天了解和研究中國古代歷史、雕刻、建築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資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來的實物佐證。
  • 懷念2018西安遊,秦始皇陵兵馬俑,永垂不朽的文化瑰寶
    趁排隊空隙,我在網上搜尋了一些關於兵馬俑的介紹,腦海中開始天馬行空,思緒也穿梭回了古代。兵馬俑是古代殉葬方式的一種,是代替「人殉」的一個良好產物,因為在古代,奴隸主去世之後,奴隸需要作為殉葬品去給奴隸主陪葬,無論是死是活,都沒得選。
  • 國慶節,我們去看國之瑰寶——到陝西邂逅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
    三座俑坑佔地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內有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近8000件。有車兵、騎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種,按軍陣排列整齊有序。陶俑的形象各不相同,神態生動,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
  • 臺北故宮:文化瑰寶總動員(圖)
    臺北故宮的文化瑰寶,主體來自清朝乃至宋、元、明的宮廷典藏,68萬餘件藏品可說件件都有來歷。此次特展,綜合歷史性、重要性、稀少性、藝術性、人氣等因素,精選出133組件,遠自新石器時代使用的玉佩、玉璧,近至清代精雕細琢的橄欖核舟、翠玉白菜,貫穿了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文化瑰寶總動員」。
  • 北京昌平博物館:古代陶俑成網紅 「呆萌混搭風」是民族交融的物證
    博物館雖然佔地不大,但分區清晰,布局明朗,分為昌平風情民俗展和古代昌平文物展兩個展廳,分別布局在一樓和二樓。此外四樓還設有臨時展,定期展覽書畫、攝影作品等。在一樓大廳還設有一排展板,詳細地介紹昌平區文物的分布情況。據介紹,作為北京市的文物大區,昌平全區共有各類文物處點228項,區級文物保護單位75處,區博物館內現有藏品1800餘件(套),主要來源為昌平區出土文物和徵集文物。
  • 國慶節,我們去看國之瑰寶
    三座俑坑佔地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內有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近8000件。有車兵、騎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種,按軍陣排列整齊有序。陶俑的形象各不相同,神態生動,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
  • 中醫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中醫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中醫主張辨證施治。有一句話說毒蛇出沒的地方,方圓多少裡之內必有與蛇毒相剋的植物。中藥便是根據此原理,根據中藥的藥理和藥性,分別入房。通過煎 熬 燻 蒸,把藥材中的精華透到湯裡。相傳神農嘗百草時,經常用茶葉作為解毒的。
  • 在漢景帝陽陵裡修陶俑 文物太多人太少修不過來
    漢陽陵的文保人員小心翼翼的處理掉陶俑身上的浮土。西部網訊(記者 敬澤昊 賀桐) 漢代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第一個鼎盛時期,在「事死如事生」的厚葬觀念影響下,漢代的陶俑製作非常發達,出土漢俑的數量、種類及其精美程度在中國古代雕塑史上都是數一數二的。作為目前中國唯一發掘的西漢帝王陵墓,漢景帝陽陵出土了一大批西漢陶俑,修復與保護好它們,則成了「年輕」的漢陽陵文保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使命。
  • 大唐風華:觀唐代陶俑像之發展特點
    從製作上來講唐代陶俑的製作有模製和捏塑兩種,以合模製作的最多有的是經模製後,再將細部粘合上去。捏塑的較少,主要存在於晚唐。俑製成後,往往外敷白粉、施彩,即「白衣彩繪」。有的甚至貼金,用於官階極高的墓葬中。在七世紀末期出現的唐三彩俑,以色彩斑斕、奇偉多姿的三彩俑凝堪稱中國陶俑的壓卷之作。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多彩陶器,主要見於作隨葬的明器。
  • 趣看|我們熟悉的表情包,幾千年前在陶俑身上就被玩壞了
    嚴肅屬性與尚武風氣,已經被打造成了大秦的企業文化。在那個學術思想百花齊放的時代,孔夫子還在四處講課時,大秦公司選擇了法家作為自己的文化內核。法家都是一群狠人,他們採用「嚴刑重典」的方式,使秦國成為了當時效率最高的公司。順利兼併了其他六家公司,成功上市,成為了大秦帝國。
  • 王永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典藏瑰寶
    就近代來說,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學西傳」的最重要內容,也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先驅代表作品。中國古代典籍,經、史、子、集、包括唐詩宋詞、《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四大名著和《金瓶梅》以《牡丹亭》《長生殿》為代表的中國戲劇巔峰作品,涵蓋了各個領域,在1735年到1911年間,大規模陸續被中外翻譯家翻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範圍內傳播,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西方研究中國的重要文本依據。
  • 文化 | 中國四大名塔,世界建築史上的稀世瑰寶!
    塔作為中國古代建築之精品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中國四大名塔分別是嵩嶽寺塔、千尋塔、釋迦塔、飛虹塔它們都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稀世瑰寶嵩嶽寺塔,位於中國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嵩嶽寺內,為北魏時期佛塔,建於北魏正光年間(520-525年)。嵩嶽寺塔為15層的密簷式磚塔,平面呈十二邊形,通高37米,由基臺、塔身、15層疊澀磚簷和塔剎組成。塔雖高大挺拔,但卻是用磚和黃泥粘砌而成,塔磚小而且簿,歷經千餘年風霜雨露侵蝕而依然堅固不壞。
  • 歷史文化瑰寶莫高窟
    敦煌在很多人心中都一直有個誤會,以為莫高窟就是敦煌 ,而敦煌就是指那些洞窟、佛塑、壁畫、遺經等文化遺產。莫高窟距敦煌市區二十五公裡,由於20世紀初洞藏經書的發現,這座人類文化寶庫受到舉世矚目。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
  • 佛光寺:「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的千年記憶
    佛光寺:「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的千年記憶演講人:劉暢 主持人:張小琴演講地點:清華大學「人文清華講壇」 演講時間:2020年7月編者按7月,「人文清華講壇」特別節目《穿越時間的距離,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代建築》走進梁思成眼中的「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山西五臺山佛光寺。
  • 中國古代數學瑰寶之楊輝三角潛能挖掘及拓展應用
    楊輝三角是中國古代數學的傑出研究成果之一,它把二項式係數圖形化,把組合數內在的一些代數性質直觀地從圖形中體現出來,是一種離散型的數與形的優美結合.仔細觀察楊輝三角的圖形,你能發現組成它的數有什麼排列規律嗎?
  • 構思精妙的4副對聯,對仗很工整,堪稱實力派
    對聯俗稱對對子,是傳統文化的瑰寶,得到了眾多朋友的喜愛。歷史上有許多名聯流傳,讓人們津津樂道。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喜歡對聯的讀書人。關注我,一起來欣賞構思精妙的4副對聯,對仗很工整,堪稱實力派。第1副對聯:新聲譜出揚州慢;明月聽來水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