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陶俑的起源和發展
在我國的商、周時代,流行殘酷和野蠻的人殉,當奴隸主死了之後,要用許多奴隸活生生地殉葬。隨著奴隸制度的衰亡以及封建制度的興起,這種人殉情況就改為用陶塑木雕的人像——俑,來代替活人殉葬。俑的製作者都是來自下層百姓,因此各種俑都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形象生動,舉止活波等特點。
發現最早的陶俑出土於春秋戰國的墓葬中,後來在秦和漢唐時期,俑的數量開始增加,藝術水平也最高。宋以後,由於喪葬習俗的改變,流行紙紮的冥器,俑的數量開始減少。秦、漢、唐俑,因為數量巨大,種類繁多,技藝精湛,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也是極其寶貴的藝術品。
02 秦代的兵馬俑
世界上能夠製作陶俑的文明古國不僅只有中國,但規模和數量如此巨大的陶俑,唯獨在秦始皇的兵馬俑中才出現。這些秦俑填補了秦代雕塑史的空白,也在中國和世界美術雕塑史上聳立起一座豐碑。
1974年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破土而出,它以雄奇的英姿震撼全球,名揚世界。數千件造型逼真、形象生動、面部表情各不相同、如真人大小、服飾裝束各異的將士俑,將中華俑文化重新翻寫了一遍。
秦兵俑中,不但有久經沙場泰然自若的將軍和出生入死、氣宇軒昂的中年將士,還有生龍活虎,無所畏懼的年青士兵,他們或濃眉大眼、機智剛毅、憨厚質樸、謙遜沉靜,這些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橫掃六國統一天下的秦軍風採不知折服了多少人。
秦俑之所以令人驚嘆,不僅是因為在一個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陶俑前,你會感到一支強大陣容的威嚴氣勢,更重要的是,可以領略到秦代雕塑工匠所展現的高度智慧與工藝水平,陶俑燒制工藝之高,塑造之美足以使今天的陶瓷專家驚嘆不已。
03 漢代墓葬裡的人間百態
漢代是一個特別盛行厚葬風氣的時代,統治者似乎要構築一個堪為人間天堂相比的死亡王國,他們把生前享用的一切都要帶到墳墓,於是在這裡就會呈現熙熙攘攘的人間百態。如金銀珠寶、衣飾冠戴、盆盆罐罐,甚至近身奴婢、儀仗樂隊等等,為了重現現世環境,還有樓閣穀倉、車馬舟船、灶臺水井,以及在廚房裡待宰的各種禽獸。
漢墓分布很廣,數量巨大,除西藏、臺灣以外,全國各省區都有發現,分布比較密集的地方是兩漢的都城和當時郡縣所在地。據不完全統計,已經發掘的漢墓約在萬座以上,主要是統治階層的墓,其中屬於諸侯王一級的有20多座,列侯一級的約80座。
漢代的陶俑造型藝術充滿了世俗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隨墓下葬的這些俑像是工匠們最熟悉的生活再現,在雕塑的過程中,融入了他們對這些人物、動物的理解和感情,因此,漢代陶俑以琳琅滿目的生活情景,和生動活波的藝術形象,成為中國古代雕塑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漢代的陶俑顯然已沒有了秦俑的偉岸和磅礴大氣,但在秦俑被發現之前,漢陶俑不但在中國的美術雕塑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美術史上至今仍然有著極為崇高的聲望。
04 絢麗多姿的唐三彩
唐代是我國古代文明的高度繁榮時期,也是經濟和文化藝術大發展的時代,東西方文明在這時期得到了廣泛的交融,百工技藝更有高度成就。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多色釉陶器,以白色高嶺土作胎,表面釉料含有一些金屬元素和大量的鉛,在漢魏南北朝單色釉陶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亮而不刺,自然流動的釉色猶如繪畫中的隨類賦彩,在生動的造型上添加恰當繽紛的色彩,更為鮮美動人,是前唐時期最為絢麗的陶瓷工藝。
如果說唐詩是意象的唐代社會的寫照,唐三彩則是物化的唐代社會的縮影,唐三彩和唐詩一樣,全面真實地反映了唐代社會。我們把唐代詩人的吟唱和唐代藝人創作的唐三彩放在一起誦讀,我們就能對唐代社會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有一個活生生的印象,就像在翻閱一本連環畫,唐詩是生動的註解,精彩的畫面就是唐三彩。
人們之所以如此欣賞唐三彩,是因為它的構思和塑造洋溢著力和美的統一,外形設計的準確、生動,沉著而清潤的釉色更增添了唐三彩光潔如新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