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市金井鎮的圍頭村與臺灣海峽相連,是祖國大陸距離臺中和大金島最近的地方。從裡從昔日的「海峽炮戰第一村」到今日的「兩岸通婚第一村」,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寃家變親家、兩岸一家親」的真實寫照。
一年一度的中國傳統習俗端午將至,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場由圍頭村黨支部牽頭指導、村委會主辦、村婦聯和圍江民俗傳習中心承辦,晉江市海峽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協辦的圍江傳統習俗活動,特以「端午節、海峽情」為題,並在享有「海峽第一村」的晉江市金井鎮圍頭村舉辦。
這些天大家都能感覺到,村裡這次活動和以往不同的是,雖然簡約但更接地氣、更有它的特殊意義。這次活動從19日到25日為期七天,包括「線下和線上」互動環節:「線下」選在圍頭村幸福院裡,通過娘家的姐妹志願者展現巾幗身手,包起具有濃濃閩臺家鄉味的「鮑魚粽」,場面熱烈,並分為三批為全村近200位80歲以上的老人和148個海峽通婚家庭各送去一份「圍頭暖心包」。此次刻意把漁村裡的鮑魚特產融入粽子,採用眾人出力、出錢、出鮑魚,也就是要讓這個被譽為「兩岸通婚第一村」的每一個兩地通婚家庭,能從身邊的這些點滴感受到今年村裡的端午傳統佳節有些別樣;「線上」,同時啟動現場直播和微信交流,並得到晉江電視臺《老閩南》欄目專程拍攝,這幾天,線上的交流互動可熱鬧了,此時此刻讓對岸的「圍頭新娘」同樣親身感悟到每逢佳節倍思親,以及來自家鄉圍頭的暖心行動,可謂是「新冠無情、娘家有愛」。
作為兩岸交流先行村,我們的這些做法得到「圍頭新娘」的紛紛讚賞,洪雙飛如是說:「尤其在這個時候,「線上」的互聯互通,更能直接表達和流露出海峽姻親的一句問候、一種情結;「線下」在家的父母能得到娘家人的一份粽子、一片暖心。加深了他們對家鄉的思念和情感」。洪水平書記說:「如今的圍頭村,正在著力發展閩臺鄉村旅遊,推進實施鄉村全面振興,致力唱響基層對臺交流兩大節慶、五大活動,積極探索如何把線上線下的每個細節做到應通盡通,做到隔海相望的「圍頭新娘」心坎裡,努力充當臺胞臺企登陸福建『第一家園』的『海峽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