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食色性也。
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的飲食男女,都無法脫離食、色二字。
因為這兩個字作為最基礎的本性,是人們安身立命的根本。
而最近,HBO就推出了一部包含大量食、色內容的新劇——
亞洲食談
Food Lore
豆瓣評分8.4。
該劇是由HBO推出的單元劇,一共8集,一集60分鐘。
原名《點食成金》,被騰訊引進後,翻譯為《亞洲食談》。
顧名思義,就是把鏡頭聚焦到亞洲各個國家地區,每集講述一個由當地食物或者文化啟發的人文故事。
這部劇,神就神在,雖然節奏很慢,但很能帶動觀眾的情緒。
美食,風景,欲望……
常常讓人胃口大開,唇乾舌燥,欲罷不能。
比如第三集:
印度尼西亞,一座風景如畫的海島上。
拉蒂,是一名家庭主婦。
只是結婚好幾年了,她的廚藝依然很差。
幾乎每一天,她都給老公準備咖喱飯,這是她為數不多會做的菜式…
老公看上去並不介意,也許是上班太累了,在飯桌上胡亂扒幾口,就開始刷手機,仿佛根本沒注意到老婆做了什麼菜。
每一頓飯,都是在無聲中度過…
拉蒂不明白,丈夫是對飯菜不滿意嗎?還是就單純和自己沒話說?
一天除了上班時間本來就沒幾個小時碰面,但丈夫似乎並不想和她在一起。
而事實上,不止是拉蒂一家,在這個遙遠的海島上,很多家庭都存在這個問題。
隨著結婚越來越久,夫妻兩人之間的相處越發趨於平淡。
無話可說,無事可聊,成為常態。
以往最親密,承諾永遠不離不棄的兩人,如今似乎再也沒有什麼心事可以相互訴說。
儘管拉蒂也不想丈夫這樣,可不善言辭的她,每次卻又都是欲言又止。
一直到某一天,在晨霧嫋嫋的海面上,一位穿著白裙的天使乘風破浪而來。
粼粼波光下,她甩著秀髮。
身姿婀娜有如西西里島的美麗傳說。
像瑪蓮娜一樣,這位名叫瑪利亞的女人很快打破了小島的平靜,成為當地女人的公敵。
因為自從她的餐廳開張以來,島上的男人就不再回家吃晚飯。
還出現了不搭理老婆、整天魂不守舍的症狀。
這讓島上的女人們十分憤慨,紛紛罵她是狐狸精,並揚言要將她趕出小島。
但拉蒂並不這麼認為。
她責備自己廚藝不精,於是主動去找瑪利亞學習做飯。
當被問到丈夫喜歡吃什麼菜時,拉蒂一問三不知。
她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丈夫原來是喜歡吃辣的。
同時,瑪利亞做飯的樣子,也讓拉蒂開始明白自己的差距:
不止在於廚藝,更在於渾身洋溢的自信魅力。
拜師過後,拉蒂把瑪利亞的烤茄子秘方,更重要的是她看起來很有魅力的言行舉止傳授給島上的姐妹。
但結果想必你已經猜到了:
得其形而舍其神,沒有明白其中真意,只是一味地模仿事物的表面,到頭來只能淪為「東施效顰」。
於是,沒有成功挽回自己男人的女人們又一次憤怒了。
這一次,她們發誓一定要將瑪利亞趕出小島。
誰料,聽到自己的魅力吸引了島上所有男人,瑪利亞絲毫沒有愧色,而是開心地捂臉笑。
面對女人們的指責,瑪利亞正色道:
關店很簡單啊,但你們真的確定,這家店關門後,你們的老公就會回家吃飯嗎?
有問題的,不是飯,而是婚姻。
女人們沉默了,於是,瑪利亞就藉由三道茄子的做法,向她們詮釋了食物,以及婚姻生活的真諦:
食物的風味可以體現出一段婚姻是否和諧…刺激的辣味,象徵著向配偶吐露情感的勇氣;甜味,象徵著你的愛與關心,它能中和家裡所有的負能量;鹹味可以維繫人間的激情,一點點嫉妒,可以讓愛意升級…
這一天晚上,拉蒂也嘗試著做了一道辣炒茄子。
她終於鼓足勇氣,對丈夫吐露心聲:你總是不回家吃飯,我很不開心…
還在丈夫習慣性地拿起手機的時候,輕輕按下了他的手。
兩個人的感情,肉眼可見地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至於瑪利亞,則像個真正的天使一般,下凡人間完成使命,然後轉身瀟灑離去。
在這部劇中,像這樣的電影小故事還有很多。
因為每一集導演不同,拍攝國家也不同,所以每一集的影片風格也不太一樣。
有的如上面這個天使一樣火辣,也有的如下面這個故事一樣文藝。
故事發生在越南。
在餐廳做廚子的男主阿湯,偶爾一次在路邊小攤吃河粉時,遇到了這家店的常客,阿萬。
從此,他就迷戀上了這個美麗的女人。
魅惑的臉龐,豐滿的胸脯,細軟的腰肢,渾身充滿妖冶的風情。
阿萬其實是一名空姐,每次上班之前,都會來這家小店吃粉。
終於,在默默觀望了好久之後,阿湯鼓起勇氣向她表白。
阿萬雖然沒答應也沒拒絕,但看她臉上的羞澀之意,倆人百分之九十九的成了。
果不其然,因著一碗豆花的緣分,兩人走到了一起。
相戀之後,阿湯繼續發揮優勢,試圖抓住愛人的胃。
可無奈阿萬是個素食主義者,和阿湯的口味完全不相容。
阿湯光是湯底就熬了6個小時所精心做出來的河粉,阿萬卻沒有興趣。
最開始,正處於激情燃燒的兩人還能互相遷就。
比如阿湯絞盡腦汁給阿萬做了「花朵火鍋」,湯底是蘿蔔和蓮藕熬製而成,主料是各種各樣的花。
做好之後,阿湯吃魚,阿萬吃花。
看似兩不耽擱,各得其樂。
但當他們打算交換各自的食物時,卻又被彼此毫不猶豫地拒絕。
阿湯讓阿萬嘗嘗自己的魚,阿萬一口不吃。
阿萬讓阿湯嘗嘗自己的花,阿湯吃後覺得又苦又黏,吃不習慣。
草系和肉系的隔閡,暴露無遺。
食物成為一種隱喻,胃口不同,象徵著兩人觀念上的不合。
在食慾與性慾的滿足後,兩人聊到了未來的打算。
常年飛來飛去、貌美但不再青春的阿萬,想要找個人走進婚姻。
阿湯單純而熱烈的愛情,只是她口中「走偏的路」。
那晚他問她,你找到新郎了嗎?
鏡頭突然拉遠,對話聲音消失。
我們無法得知兩人到底進行了怎樣的交談。
就像每個人的人生選擇,不能被簡單評判。
等到再見面,阿萬就已經帶著結婚對象——機長,出現在了阿湯的店裡。
愛之味,如食之味。
初識是那一碗豆腐花的簡單,目的純粹甜蜜也純粹;
相處是那一碗河粉的尷尬,開始發現彼此不同的地方;
磨合是花朵火鍋的複雜,遷就的愛意也無法彌合差異的裂縫;
失戀是河豚的毒素,分開的瞬間就像心臟驟停了一下。
這部劇就是這樣。
食物只是引子,背後的文化和故事,才是主題。
此外,這部劇還有日本篇、印度篇、新加坡篇、泰國篇、馬來西亞篇、菲律賓篇……
雖然每一集的風格和拍攝手法都不相同,但它們卻都做到了以美食來詮釋人生,把不同人群的喜怒哀樂,盼望憂愁揉進了食物。
愛情,親情,貧窮,極度,懷念,漂泊……
無論哪種情緒,總能在一粥一飯,一蔬一湯中找到依託。
正如《風味人間》總導演陳曉卿所說:人間至味往往醞釀於人與人之間,在這個世上最好吃的,永遠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