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tco中國首店被買爆,會員制零售的春天近了?

2021-02-12 騰訊創業

8月27日,Costco轟轟烈烈地在上海閔行開業了,現場只有一個字,「難」。停車難,進店難,搶貨難,排隊難,結帳更是難上加難。停車3小時,排隊300米,結帳更要2小時。

雖然當天是工作日,門店依舊湧入數量龐大的消費大軍,掀起一股「搶購熱潮」。開業首日的人流爆棚,與Costco的開業商品折扣力度不無關係。據Costco官方透露,Costco非食品類的百貨商品價格低於市場價30%到60%,食品類則低10%到20%。

面對低廉的價格,消費者們更是手癢難耐,烤雞、電視、電吹風,茅臺、蛋糕、愛馬仕,從37.9的招牌烤雞到24瓶44.9的可口可樂,從1498的飛天茅臺到標價10萬的大牌包包,一樣不少,開業20分鐘便被哄搶一空,更有甚者一口氣買下20瓶限量威士忌。

面對洶湧的人流,Costco僅開業半天就不得不宣布暫停營業。在中國市場初次試水就迎來開門紅的Costco,將會給中國的零售業帶來哪些啟發?

早在一周之前,Costco就為上海首店組織了場探營揭秘之旅。1.4萬㎡的門店空間,「粗糙」利落;高高的倉庫鋼架上,商品整箱整箱疊放。在這裡最出色的導購員,是那些靈活穿梭的叉車。

為了提前造勢,Costco祭出個大招——全球最低會員費,促銷價只要199元/年。不到兩月,它便將中國數萬會員收入囊中。

低價,是Costco另一吸睛點,部分展示商品甚至低於市場價30%-60%,「如果價格無法做到低於對手,那寧可不賣。」

上海只是Costco中國野心的第一步,這場醞釀了五年之久的中國之旅,不出意外的話,將加速進行,華東是個切口。

可在這片熱土上,「老對手」山姆會員店已紮根了23年。新兵Costco,叫板的底氣何在?一場新舊拉鋸戰號角響了,而中國會員制春天腳步亦近了

2014年10月,Costco以天貓國際為跳板,在中國首次露面。主要出售自有品牌科克蘭Kirkland的食品、保健品等。

試水三年後,Costco在2017年9月開出第二家天貓旗艦店,品類擴至數碼家電、家居百貨、生活用品、紅酒咖啡等,並逐步增加科克蘭的暢銷商品。

「首家門店落戶上海的決定,來自於天貓的運營經驗」,Costco亞洲區總裁張嗣漢稱,從過去5年訂單來看,Costco主要消費者集中在華東,上海最甚,閔行、浦東訂單相當。

基於此,Costco中國首店落戶上海閔行,購物面積近1.4萬㎡,採用美國Costco標準規格的一層樓面,平層大倉庫,簡裝,有3400個SKU(美國約為3600個)。

 Costco上海店

稍有不同的是,美國Costco門店停車場繞著大賣場,而上海店還擁有二三層室內停車場,總共1200個停車位,全球門店中最大

選址上,Costco上海店延續「美國特色」:

非商業繁華地

遠離市區,也非閔行商業的核心地段,距離最近的繁華地是三公裡外的虹橋樞紐商圈。周邊1公裡僅有幾家小型便利店、超市,基本沒有競爭對手。

聚焦「群體消費」

Costco會員體系分為Gold Star(個人使用)、Business(僅限公司),兩種均可額外免費持有一張家庭卡,此外Business會員還可申請額外的付費副卡,瞄準的是群體消費。據贏商大數據,Costco上海店周邊1公裡有西花園等73個住宅區、91個寫字樓。

物流、貨運交通便利

上海店四周路網發達,滬常高速、瀋海高速、京滬高速、嘉閔高架路交匯,便利交通有利於維持Costco低成本配送優勢。

約2個月前,在Costco上海店大約15公裡外,它的美國老對手——沃爾瑪旗下山姆會員商店開出了上海第二店,這距離其首次進駐上海已有9年之久。

儘管山姆會員商店中國業務總裁文安德強調,門店選址是通過數據分析得出。可同為商超會員制的「boss級」玩家,Costco與山姆在中國必有一爭。

山姆上海青浦店

目前,Costco計劃重點布兵的華東,恰是山姆會員店的重鎮區(門店12家,佔全國總數的46%)。

在門店面積、停車位數量、層高等硬體方面,Costco和山姆有著大致同步思路。誰能更快佔據著城市核心區最近寶地,誰的優勢就會更明顯。

目前來看,山姆快人一步,有先發優勢。但建設周期更短的Costco(上海店籌備期為2年)後勁十足,因為山姆開設一家新店「可能需要3-7年」。不過山姆近幾年也明顯加快了線下布局的速度,2018年至今已有7家新店,並預計在2022年底,將會有40-45家開業及在建門店。

山姆上海青浦店

爭奪地盤外會員則是Costco和山姆爭奪的第二資源,二者的目標客群均為中高消費人群。以山姆16家門店(位於贏商大數據劃分的商圈內)來看,其周邊人群畫像如下:

中產(42%)和富人(10%)平均佔比超過一半;25-44歲的人群約佔60%;

有小孩的人群佔比高達47%,中高端收入家庭為主,尤其是「80/90後」媽媽。

就會員數看,藉由「¥100商品抵用券(後改為¥199開通會員)」推廣活動,7月1日至今,Costco的中國會員過萬;山姆入華23年,擁有200萬「活粉」。

 

新兵Costco與山姆老將,你追我趕,激起的是中國商超會員制新一輪水花。

經過36年沉澱,山姆和Costco早已是付費會員制「雙寡頭」式的存在。2019財年(截至1月31日),山姆全球門店800多家,確認會員費收入(Membership fee revenue recognized)14億美元。

而截至去年12月3日,Costco全球有768家店,會員費收入31.42億美元,與商品銷售淨利的31.34億美元,基本持平。

一定程度上,山姆和Costco的出現、繁盛,代表的正是國外商超業態成功轉型路徑。而在中國,受制於複雜市場環境,過程卻有著諸多波折反覆。

時間軸拉開,第一家山姆會員制商店出現在美國俄克拉荷馬州,那是1983年4月。同年9月,首家Costco倉儲式會員制超市,在華盛頓州西雅圖市開業。

彼時,美國超市業正處更迭期(1980~2009)。一方面,競爭加劇、併購整合趨勢明顯,大批傳統商超倒閉。

以沃爾瑪為例,其先後收購連鎖百貨Big K、倉儲俱樂部 Super Warehouse Club等,市佔率達10%,成為全美超市第一。

另一方面,崛起的美國新中產,消費需求從純商品需求,轉為對高品質、軟性服務的需求。

數據顯示,這一時期,美國人均GDP從1983年的1.5萬美元增至2009年的4.7萬美元,年均增長率為47%。

以上兩點,給了山姆和Costco進入的機會,並與折扣店、生鮮店等成為新興主流業態。

而商超探索期(1910~1939)和快速發展期(1940~1979),逐步推進的城鎮化、汽車普及率、公路網絡、物流網絡等,為付費會員制奠定重要的零售基礎設施。

相較之下,會員制在中國的出現晚了些。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零售市場初步向外資開放。以山姆、麥德龍、萬客隆、普爾馬斯特為代表的倉儲式付費會員制企業,前後腳來了。

此後,它們在中國進行了長達10年會員制「拓荒」。不料,新芽還未長大,就遭遇了至暗時刻。

整個「拓荒期」,外資超市是中國人眼中時髦消費場。但要交「進門費」的會員制,卻始終未形成風潮。1996年~2003年,山姆在中國只開了1家門店。

2004年,中國零售業全面向外資開放。商超付費會員制的新芽,卻始終未長大開花,反而進入了暗黑地帶。萬客隆於2007年轉型商超,普爾馬斯特則因資金鍊斷裂於2005年徹底退出中國。僅有山姆在此階段持續開店,並在2010年左右便展開電商業務。 

電商大潮2010年前後來襲,實體零售受到巨大的衝擊,商超式微初現,沃爾瑪、家樂福都出現不同程度降速。這種狀態一直持續至2017年,超市圈併購頻頻出現。

蘇寧全資收購家樂福中國,永輝戰略收購中百、紅旗連鎖、旺中旺超市等。伴隨著金融、物流、支付等零售基礎設施全面提升,盒馬、超級物種等新零售物種,以及Ole'等精品超市強勢崛起。

這與80年代山姆和Costco誕生時境況相似。與此同時,中國人均GDP與中上收入(月均可支配收入約1.8萬元)家庭數量都急劇上升。

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人均GDP升至9770美元,是1996年(709美元)的13.4倍。麥肯錫一份報告則指出,預計到2025年,中國的中上收入家庭數量會接近3.5億人。

時代紅利的出現,終是讓零售玩家們看到了中國會員制的新風口。山姆加快拓店速度,新兵Costco高調進軍,永輝、京東、物美、銀泰們爭先恐後。

「付費會員制最初不被大眾所熟知,現在越來越多企業意識到其獨特優勢和戰略價值,付費會員制零售進入成長期。」談及變化,山姆方面如是回應商業地產頭條。

數據顯示,至2018年,山姆可比銷售實現8%增長,其中深圳福田店連續11年蟬聯全球銷售第一。

靚麗的數據,是山姆的中國學徒們所豔羨的,而背後藏著則是一套會員經營「功秘籍」。

傳統商超模式,「賣貨」是核心盈利點。SKU動則數萬、10數萬個,堪稱「海量」。通過壓縮供應鏈等各環節的費用,控制低成本,以提高毛利,實現利潤最大化。

但山姆和Costco走的都是「反商超」路徑,主要圍繞以下幾點,深度經營會員資產。

精簡SKU:只聚焦大眾、高頻、剛需商品,山姆約4500個,Costco約3800個。這意味著,每個品類只提供2~3個爆款,節省消費者的選擇時間,節省採購和管理成本。

更低SKU意味著更大批量的採購,除了能夠獲得批量定採購定價權,還能大大降低供應鏈管理難度。

主動降低毛利:山姆和Costco都通過倉儲式極簡裝修、棧板式陳列、卡通式大包裝、買地自建門店(倉庫)等措施,儘可能控制低成本。在此基礎上,主動降低毛利,儘可能以出廠價銷售商品。極高的商品性價比,吸引和留存用戶。

過去20年,Costco一直將商品毛利嚴格控制在10%上下,大大低於以沃爾瑪和亞馬遜(35%)。

不止靠賣貨賺錢:用戶必須支付一定額度的會員費,才能進入購物。會員費也是企業核心利潤來源,而賣貨是「流量入口」。會員數成為企業的核心增長指標,改變以往單一的「賣貨賺錢」邏輯。

以Costco為例,會員費收入從1999年的4.8億美元,增至2018年的31.4億美元,幾乎每年都比商品銷售淨利潤還高。

會員服務:在Costco,除了珠寶等特殊商品外,穿過的衣服、用過的杯子,都可以不限期、無條件退貨。在會員卡有效期內,可無條件消卡,會員費全額退還。

無條件的包容,贏得消費者的高度信賴,實際退貨率很低。相反,會員續費率很高。歷年財報顯示,美國本土續費率為90%,加拿大地區為88%。

即便Costco會員費每5年漲價一次,從2000年的45美元,增至2018年的60美元,也絲毫不阻擋會員增長。截至2018財年,實際總持卡人數達9400萬,比2000年的5800萬將近翻倍。

入華時間更長的山姆在做了些「中國化」改變。順應零售精準化的趨勢,山姆在2018年推出了「卓越會籍」,旨在抓住頭部會員。

為了精準鎖定目標客群,對於長期不活躍的會員,山姆願意主動全額退還會員費。

渠道上,強調線上線下融合升級。推出多個新一代門店,打造更具互動性的購物體驗。建立多個電商渠道服務不同消費場景,自有電商平臺外,還入駐京東、與京東到家,並在核心會員區域建設前置倉,推出「一小時極速達」服務。

如此看來,強調「人貨場」連接的零售年代,純「賣貨」早已out了,伺候好會員,幹的就是樁大生意。賺多賺少,另當別論,畢竟天貓京東們也不是個省油的燈。


相關焦點

  • 從Costco中國首店看會員制零售超市的「中國行」
    Costco店面開市客(Costco)是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量販店,於1976年加州聖地牙哥成立的Price Club,七年後華盛頓州西雅圖成立的好市多,在2009年是美國第三大1983年9月15日,創辦人Jim Sinegal和Jeffrey Brotman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開設了Costco第一家倉儲量販店。Sinegal在零售集團Sol Price下Price Club量販店的工作經驗,讓他學到了做生意的方法。Brotman則是一名西雅圖當地零售家族出身的律師,在小時候就接觸了零售業界。
  • Costco最早5月開內地首店 美國門店模式能否適應中國網購習慣?
    在美國會員制倉儲式零售商costco宣布取得同比增長26.8%的8.89億美元淨利潤同時,執行副總裁兼財務長宣布,品牌最早將於5月中旬到7月中旬之間來中國內地開出首店。
  • 加緊布局 Costco繼續掘金中國會員制超市
    在零售業快速革新的當下,costco的會員制+低毛利的模式能否較好的適應中國現階段消費市場仍未可知。對比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等外資零售巨頭於90年代就已經紛紛開拓中國內地市場,costco的入華節奏相對緩慢,這背後受到消費習慣和購買力的影響。
  • Costco開業被「買爆」!實體零售的春天又要回來了?
    摘要 【Costco開業被「買爆」!實體零售的春天又要回來了?】8月27日,線上的社交媒體被一家叫Costco中文名開市客的超市刷屏,線下則由上海人民買買買的熱情癱瘓了這家超市周邊的交通系統,成功讓這家美國零售巨頭在開業第一天就被暫停營業。
  • 斥資1.4億蘇州買地,Costco開市客開始布局中國第二店?
    (北京商報記者攝) 在零售業快速革新的當下,costco的會員制+低毛利的模式能否較好適應中國現階段消費市場仍未可知。 對比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等外資零售巨頭90年代就開拓中國內地市場,costco的入華節奏相對緩慢,這背後受到消費習慣和購買力的影響。 事實上,costco對亞洲地區的試水已經早有時日,costco於1994年就已進入韓國市場,1999年進入日本市場,1997年進入臺灣市場。
  • Costco開業被「買爆」:實體零售的春天又要回來了嗎?
    媒體的廣泛報導,以及Costco本身的市場營銷的投入,開店前過度吸引了大量市民的注意,這才是昨天爆火的主要原因。  8月27日,線上的社交媒體被一家叫Costco(中文名「開市客」)的超市刷屏,線下則由上海人民「買買買」的熱情癱瘓了這家超市周邊的交通系統,成功讓這家美國零售巨頭在開業第一天就被「暫停營業」。
  • Costco(開市客)開業首日火爆關門,會員制零售可行了?
    始於山姆會員店,在中國經歷了二十多年的付費會員制模式一直「苟延殘喘」,伴隨著消費升級的大潮,會員制零售如今能否行得通了?8月27日,在天貓開店5年後,美國第二大零售商、全球第七大零售商,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超市Costco(開市客)在中國大陸的第一家門店在上海市閔行區開業。
  • costco是什麼超市 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量販店
    costco是什麼超市 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量販店時間:2019-08-28 11:09   來源:百度百科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costco是什麼超市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量販店 costco是什麼超市哪個國家的 Costco是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量販店,於1976年加州聖地牙哥成立的
  • Costco登陸上海灘 會員制超市能否打動中國消費者
    在閔行店,「科克蘭」商品佔比約在10%。迥異於普通超市的商業模式,以及與之相配的強大吸金能力,使得Costco的商業模式在其進入中國之前就已成為國內眾多零售企業研究的對象。名創優品創始人葉國富曾經說過:「Costco只是沒有來到中國(大陸),如果它來了,中國現在的零售業全部會死光。」
  • Costco中國大陸首店開業當天被擠爆 會員制超市的春天來了?
    來源:金融界網站8月27日,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超市Costco(開市客)於中國大陸的首家門店在上海閩行區開業。開業當天,Costco被擠爆,茅臺、大牌包包等被瘋搶。停車需等位3小時,結帳需排隊2小時,周邊道路擁堵嚴重。
  • Costco中國首店完美複製了美國門店的零售秘密
    1、Costco中國首店的三個「震驚感」 完全超出所有人預估的來客人流,劫持了外界對今天正式門店開業本應該被注意到的零售業價值。不過,縱然如此,我們還是從開業現場,發現了足以震驚給外界的三個感覺。 第一,完全照搬全球模式。
  • 線下店、會員制、工廠品牌……電商這個詞快被淘汰了
    比如宜家的商場定位就是「買家居,更賣生活」,直觀、簡潔的方式,融商品信息和家居時尚為一體。「海淘爆品店」的一個slogan是「家在杭州,隨時隨地預見歐洲」,從環境體驗、服務體驗再到情感體驗,網易考拉線上線下的道理是一以貫之的。
  • Costco的火爆,會不會虎頭蛇尾?會員制風險引關注
    開業前兩日的火爆,讓這家美國會員制超市佔盡媒體流量……2019年了,在也許是全球零售業競爭最激烈的中國市場,一家郊區的傳統大賣場能享受此等待遇本身就是新聞。 通過快速建設,「鴻橋新商匯」最終超過同樣與Costco籤訂了合作協議的上海浦東康橋地塊,率先變成了Costco的「中國內地首店」。 臺灣style對Costco內地首店的影響還不止於此。
  • Costco中文名叫什麼 上海Costco超市地址地點在哪裡
    Costco中文名叫什麼:  costco的中文名叫開市客。  開市客(Costco)是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量販店。於1976年加州聖地牙哥成立的Price Club,七年後華盛頓州西雅圖成立的好市多,在2009年是美國第三大、世界第九大零售商。
  • 山姆會員店:一場有關會員制零售的守望與收穫
    「大家對『雙11』的印象通常是商家會在這天給出很深的折扣,但這其實跟我們會員制商店的理念不大相符。零售商用短期的促銷做數據效果是會很好,但會員制商店更多考慮的是通過穩定大量的供給,把好貨的均價壓下來,是通過持續提供高價值的商品和服務,贏得會員的滿意。」在陳志宇看來,會員制商店最看重的是續卡率,而不是被更多零售商緊盯的銷售額。
  • 家樂福「賣身」,COSTCO(COST.US)「進場」:實體店會員制在中國還會...
    美股 家樂福「賣身」,COSTCO(COST.US)「進場」:實體店會員制在中國還會有人買單嗎?Costco實行會員制模式,消費者需要預先支付會員費(正式價格299元)成為會員後才可進店購物。付費會員模式最開始由沃爾瑪(WMT.US)旗下的山姆會員店於1996年帶入中國,同期進入的還有麥德龍、普爾斯馬特等,但他們在後續發展中都經歷了挫折,或取消付費會員制,或退出中國市場。
  • costco是什麼超市哪個國家的 costco怎麼讀中文意思
    costco是什麼超市哪個國家的  Costco是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量販店,於1976年加州聖地牙哥成立的Price Club,七年後華盛頓州西雅圖成立的好市多,在2009年是美國第三大、世界第九大零售商。好市多是會員制倉儲批發俱樂部的創始者,成立以來即致力於以可能的最低價格提供給會員高品質的品牌商品。
  • Costco熱的冷思考,如何走出會員制零售的中國式路徑
    不過,一向對擴張很謹慎的Costco能在中國紅多久,尤其在中國這樣的新零售競爭白熱化的環境中,犀利君先打一個問號。而在Costco之外,犀利君找到另一個類似的樣本。這家零售商也是採用會員制模式,在中國生存發展了20多年。
  • 爆火的Costco,是否值得借鑑?
    如今,Costco真的來了,並且帶來了如此盛況:8月27日,倉儲會員制超市巨頭Costco在中國第一家門店——上海閔行店正式開業。高性價比成立於1976年,發跡於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家會員制超市,Costco如今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零售商,在全球擁有770家門店,年收入超過1400億美元。Costco能夠來到中國的第一天就能吸引眾多消費者爆買,就在於高性價比。
  • Costco在中國能成功嗎?
    有知乎網友說的更直接:中國的一二線城市有願意為Costco的商品支付的能力,卻卡在交通和住房兩座大山上。願意買一二百塊錢一斤牛排的一二線城市居民,卻不一定有足夠大的冰箱和房間來儲存採購的東西,而且也不一定有車或者想買車卻搖不到車牌。而三四線城市的居民雖然家裡地方大也買得起代步車,但他們的主流消費觀卻不太捨得買一二百塊錢一斤的牛排和兩米高的大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