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西網訊 通訊員祝貴斌報導:新崗山鎮位於德興市東北部,贛浙皖三省四縣(市)交界處。1800多年前,漢王朝即在該鎮銀城畈設立「銀城堡」,成為古樂安縣縣治。宋代以來,名儒輩出,新崗山又成為朱子理學在江南徽州、饒州地區傳布的「橋頭堡」,還誕生了「介軒學派」。說新崗山是「江南朱子理學之鄉」毫不為過。
三賢鄉
從前,德興學宮裡有「三賢祠」,供奉的三位賢人都是新崗山人,他們分別是程端蒙、董銖、王過。
程端蒙之像
程端蒙(1143—1191),字正思,號蒙齋,今新崗山鎮新建村人。程端蒙是朱熹的得意門生,潛心研究理學,自名其齋為「求放心齋」。南宋淳熙七年(1180)和淳熙十年兩度中舉,補太學生。時禁理學,端蒙上書極力推崇二程(程顥、程頤)學說。在參加策論會試中,極力維護朱熹學說,反對誹謗朱子,並憤然離場,從此不再應舉。清朝學者黃百家稱「新安為朱子之學者不乏人,而以程蒙齋為首。」著有《性理字訓》《毓蒙明訓》《學則》等書。
董銖(1152—1214),字叔重,學者稱為槃澗先生,今新崗山鎮新建村董家人。嘉定元年(1208)進士,也是朱熹的高足。董銖在二十歲後到福建向朱子求學,志篤學勤。慶元元年(1195),朱子遭貶,回鄉講學時,即命董銖為助手。嘉定年間考中進士,任金華縣尉,轉任從事郎。著有《理性註解》《解易》《四書注》等。其子董夢程傳其學。
王過(生卒年月不詳),字幼觀,號拙齋,今新崗山鎮佔才村人。王過是朱子門人,精通理學,曾在縣十二都遊弈塢創建拙齋書院講學。
這三位大儒對傳播朱子理學在江南地區特別是徽州、饒州地區的傳布作出過特別突出的貢獻,並稱「三賢」,所以,新崗山鎮從前叫過「三賢鄉」。
古石板路
除了「三賢」之外,新崗山還出過不少「讀書人」,諸如宋代的程實之、程珙、齊夢龍、董夢程。程實之(1226年前後在世),字去華,朱熹學派名賢,今新崗山鎮新建村人。實之博通經史,講課授學和顏悅色、真誠開導、鼓勵後進,人贊其「得講師三味」。他自題「尊己」於屋堂,並記題額之意,朱熹大書表彰他,學者稱之為尊己先生,南宋熹定年間,實之曾寫信給南宋大臣,朱派學者真德秀,談論選拔人才,主張「教養以淑其質,選舉以搜其藝」,得到真德秀的賞識。
程珙(生卒年不詳),字仲壁,號柳湖,程端蒙兄弟的曾孫。也曾受業於朱熹,後跟從程端蒙講學。南宋紹熙年間,朱熹在玉山講學時,程珙曾與朱熹有過「仁義體用之對」,深得理學要旨。慶元年間,理學遭禁,朱熹本人也受到政治迫害,程珙卻更加勤奮地與朱熹進行書信往來,慮心求教。程珙的居所東邊有湖數畝,岸柳數十株,清陰掩映,程珙建閣於湖畔,以便與人切磋學問,自號為柳湖先生。著有《易說》《九疇策書》等。
(昔日的書院:威嚴莊重)
齊夢龍(生卒年不詳),字應詳,今新崗山鎮體泉村人。南宋寶佑元年(1253)進士,任江淮總幹。齊夢龍對朱子學說「詞簡義精」,因而「朝夕玩索,有得則筆之」,對「天人性命之旨多所發明」,著有《易學演義》《學庸講義》《論語答問》《理學訓蒙須知》等。
董夢程,字萬裡,號介軒,董銖之子,學者稱「介軒先生」,南宋開禧元年(1205)進士。董夢程屬傳承朱子學說的徽系學者,其所開創的「介軒學派」對宋元學風影響頗大。著有《詩書二釋》及《爾雅通釋》等。董夢程初與董琮、程正剛、餘季芳、宋洪範、曹涇等同學於董銖,又學於程正思,後從學於朱熹弟子黃幹,為朱熹再傳弟子。
此派一傳數傳弟子甚多,著名者有董鼎、胡方平、許月卿、董真卿、範啟、程若庸、胡一桂、江凱、程榮秀等。至於入徽州後漸成訓詁之學,至清代方由江西婺源的江永、安徽休寧的戴震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