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S_Editor P{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A{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P{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A{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 中國江蘇網訊今天,江蘇舉行「蘇寫高質量 奮鬥新時代」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城鄉建設高質量」專題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在快速嬗變中致力於經濟社會發展和美好城鄉建設的統籌協調,不斷提升城鄉建設水平,打造宜居宜業的城鄉環境,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百姓居住水平顯著提高
1949—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省委即將改善勞動人民居住條件作為城市建設的重點工作。改革開放以後,在市場機製作用下,住房資源得到高效配置,江蘇率先在全國進行住房制度改革試點,實行具有互助性質的住房公積金制度;率先在全省組織開展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情況調查,出臺住房保障行動計劃;率先提出構建「系統化設計、制度化安排、規範化建設和長效化推進」的住房保障體系。紮實推動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房建設,持續推進老舊小區環境綜合整治、省級適老化住區建設和省級宜居住區建設等民生工程,2008年以來,全省建成各類保障性住房318萬套,超過900萬城鄉住房困難群眾實現「出棚、解危、安居」。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46.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41.2平方米,基本實現了住有所居的目標。
市政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以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城市供水、汙水和垃圾處理為例。解放初期,江蘇地區只有南京、鎮江、徐州、常州、新海連5市有城市自來水廠,城市汙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也相當薄弱。到2018年底,全省供水能力達到2949.6萬立方米/日,經過深度處理達到優質水的比例近65%,位居全國前列,構建了完整的從「源頭水」到「龍頭水」的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城鄉統籌區域供水基本實現全覆蓋;全省建成投運城鎮生活汙水處理廠793座,汙水處理能力達到1700萬立方米/日,建成汙水收集主幹管網5.35萬公裡,建有生活汙水處理設施的建制鎮比例達到99.7%;全省建成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88座,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達到7.31萬噸/日,基本實現了全省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及垃圾焚燒佔比均為全國領先。近年來,江蘇還加快推進便民綠地、「廁所革命」、停車便利化等民生工程,僅2018年,全省新建、改擴建城市公廁1757座,新增停車泊位超過19萬個。
城鄉人居環境全面提升
江蘇先後實施了村莊環境整治行動和城市環境綜合整治「931」行動,實現了18.9萬個自然村環境整治全覆蓋,消除了8萬多個城市環境髒亂差問題。多年來,江蘇針對人口密集、城鎮密集、經濟密集的省情特點,積極探索人居環境改善路徑,全省累計獲得「聯合國人居獎」、「中國人居環境獎」的城市數量,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的數量,均位居全國首位。針對在快速城鎮化時期,城市發展中遺留下來的一些「水體黑臭」「雨後看海」等「城市病」問題,紮實推進黑臭水體整治、海綿城市建設和易淹易澇片區整治。在鄉村,江蘇建成了1千個以上省級美麗宜居村莊,帶動市縣共同建成1萬多個美麗宜居村莊;通過特色田園鄉村136個試點村莊建設,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的「江蘇樣本」;著力推進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近三年將完成30萬戶農戶改造任務,讓農民群眾過上與時代同步的現代生活。
地域文化特色不斷彰顯
江蘇率先發布了《城市化轉型期江蘇城鄉空間品質提升和文化追求——江蘇共識》,編制實施全省城鄉特色空間戰略規劃,從省域尺度系統確定特色空間區劃、保護管控措施和風貌塑造指引。編制實施全省城市空間特色和建築風貌塑造指引,實施傳統建築和園林營造技藝傳承工程,推動各地建設具有地域特點、文化特色、時代特徵的高品質城鄉空間和建築。在經濟快速發展和城鎮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較好地保護了歷史文化遺產,構建了完整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保護制度體系,目前保有全國最多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3座)、名鎮(31座)和歷史文化街區(5個)。
建設產業轉型持續加速
江蘇率先在全國實現新建民用建築全部按綠色建築標準設計建設,率先以立法形式推動綠色建築發展,綠色建築數量、節能建築規模、國家級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示範項目數量均為全國第一。積極推進建築業轉型升級和工程建設組織實施方式改革,推動工程建造方式向精細化、信息化、綠色化、工業化「四化」融合方向發展,推行精益建造、數字建造、綠色建造、裝配式建造四種新型建造方式。
江蘇建築產業規模、建築業總產值長期保持全國第一,2018年突破3.4萬億元,特級資質企業達到80家,總數位列全國第一,建築業增加值佔全省GDP比重5.5%,帶動就業近860萬人,對農民純收入的貢獻度超過35%,「江蘇鐵軍」遍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
「近年來,圍繞「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按照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們提出了「六個邁進」,即住房工作在實現住有所居的基礎上向住有宜居邁進、市政基礎設施在補齊短板的基礎上向基本現代化邁進、城市管理在強化精細管理的基礎上向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方向邁進、城市在完善功能的基礎上向品質提升邁進、建築產業在總量最大的基礎上向實力最強邁進、鄉村在人居環境改善的基礎上向美麗宜居邁進。」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書記顧小平說,希望為江蘇實現「紮實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工作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新徵程」這一目標作出更大更多貢獻。
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曉映唐悅 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