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不按常規出牌的工兵營長 60顆地雷直接將日軍中將送上西天

2020-12-15 尖峰新視野

  在抗戰中,日軍的殘忍行徑讓中國軍民感到異常憤怒。有的在抗日戰爭中被炸死,有的在戰後受到國際法庭的審判。今天要說的這個日本人是酒井直次。

  酒井直次這個劊子手在抗戰中多次對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日本人的三光政策被他發揮的淋漓盡致。而且酒井直次在日本也是個人物。曾經獲得過八次勳章,其中兩次還是天皇授予的金勳章。這樣的惡棍在1942年的浙贛會戰中,為他的所作所為付出了代價。

  在浙贛會戰中,酒井直次的任務時帶隊搗毀美軍在中國東南的飛機場。而中國方面得到消息後,派出21軍146師獨立工兵營副營長黃士偉少校。由他帶領一個小隊前去摧毀一座木橋。並且在任務完成之後,黃士偉在日本鬼子的必經之路上布下地雷。

  黃士偉帶領的小隊成功摧毀了木橋之後,發現一個日軍必經之路上的三岔路口。黃士偉當即決定就在此三岔路口周圍布雷。在反覆看過該路口地形後,黃士偉利覺得按常規來,地雷必定被日軍工兵排掉。正猶豫時,發現了旁邊的高地。隨即決定將60顆地雷埋在了三岔路口旁的一處高地上。日軍到此路口後,對地形不熟悉必然會登上高地查看,這時地雷就該發揮它的威力了。

  果不其然,酒井直次的隊伍前面有工兵排雷。在到達該三岔路口後,酒井直次因為不熟悉地形,準備登上高地查看。

  酒井直次騎著馬在登上高地途中,踩中地雷,直接將其左腳炸碎,戰馬當場死亡。看著酒井直次被炸,隨隊軍醫和士兵趕忙上前救治,沒成想,踩中更多地雷,將這些日軍直接炸飛。酒井直次也因為失血過多而死,結束了他可憎的一生!

相關焦點

  • 「無敵川軍」打破常規,地雷不埋大路,卻在山坡上炸死敵「中將」
    經過仔細的地理勘查後,「黃世偉」決定將地雷埋設在一個「酒井」必經之路的三岔口附近;可這一樣不簡單。如果把地雷全部埋設在「三岔口」,那麼勢必會造成區域內地雷數量過於密集,一旦日軍工兵探測到一顆地雷,那麼其他地雷也會被很快發現;這樣就很容易被日軍工兵排除掉,甚至可能會選擇放棄走這條路。
  • 「無敵川軍」打破常規,地雷不埋大路,卻在山坡上炸死敵「中將」
    經過仔細的地理勘查後,「黃世偉」決定將地雷埋設在一個「酒井」必經之路的三岔口附近;可這一樣不簡單。如果把地雷全部埋設在「三岔口」,那麼勢必會造成區域內地雷數量過於密集,一旦日軍工兵探測到一顆地雷,那麼其他地雷也會被很快發現;這樣就很容易被日軍工兵排除掉,甚至可能會選擇放棄走這條路。
  • 我們的抗戰故事05 塵封43年驚天戰功,川軍營長炸死日軍中將
    他走前仍念念不忘的浙江蘭溪,將以最莊重的方式銘記他73年前的壯舉———2015年7月8日,蘭溪縣文化局向記者核實,一座刻有黃士偉狙擊日寇英雄事跡的抗戰紀念碑,將在他曾戰鬥的地方豎立。那是1942年5月27日深夜,21歲的獨立工兵營代理營長黃士偉把裝滿地雷的竹筐頂在頭上,趟過了水深齊腰的蘭溪江。
  • 他用地雷炸死了日本中將,日本人覺得丟人,42年後才公布這個秘密
    那時候可以說我軍唯一的重裝備就是手榴彈、地雷了,地雷在我軍的多次戰鬥中也都立下了戰功,有一次我軍的一個戰士竟用地雷炸死了一個日本中將。1942年的時候,那時候盟國軍隊也支援中國抗戰, 美軍在中國東南沿海還建立了空軍基地,這些飛機不斷地向日本本土發動進攻,空襲日本的大城市,日本國內損失慘重。所以日軍指揮部命令一定要把這個空軍基地摧毀。
  • 曾在蘭溪炸死日軍中將酒井直次的抗戰老兵黃士偉去世
    巴蜀抗戰歷史研究會葉敦序院長在電話中聲音低沉地告訴記者這個噩耗。一個月前,本網記者剛剛報導了黃士偉抗戰時埋雷炸死日軍中將酒井直次的故事。  黃士偉1920年出生於重慶榮昌縣,1937年8月份看到成都刊出「川軍招收20名戰地服務隊的啟事,要求高中以上青年學生有為國捐軀捨身成仁的壯志和溼地不負誓不生還的軍心,如被錄取,先向家庭寫遺囑」的消息後,身為家中獨子的他毅然寫了遺囑投軍!
  • 中國老兵擊斃日本師團長,竟時隔43年才知道自己在抗戰中立了大功
    為阻止日軍,我第三戰區長官部運用大量炸藥地雷與日軍展開遊擊戰。 5月26日,已經成為21軍146師獨立工兵第8營代營長的黃士偉接到密令,速度前往敵我之間的戰鬥地境線蘭溪,進行埋雷作業。 此任務非常險重。
  • 揭秘:75年前蘭溪城郊地雷炸響 將日寇酒井直次中將送上天
    抗日戰爭中,日軍中將阿部規秀命喪黃土嶺的故事廣為人知,卻很少有人知道,還有一個日軍中將酒井直次,就在金華蘭溪被地雷炸死。日本戰史曾為之哀嘆:「現任師團長陣亡,自陸軍創建以來還是首次。」  75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42年5月28日,日軍第15師團長、有著「侵華急先鋒」之稱的陸軍中將酒井直次,在蘭溪城下登高視察地形時,被炸身亡。
  • 他明明是被中國軍民擊斃的第一個中將師團長,日本為何不承認?
    師團絕對是抗戰影視題材和抗戰歷史文獻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日軍部隊名稱之一,它是日軍的基本單位,有多種編制,約1.8萬人,師團長基本都是中將軍銜。小編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經盤點過日軍死於中國戰場的最高銜級軍官,今天就來看看死於中國戰場的日軍第一個師團長是誰。
  • 日本陸軍第一個戰死的中將,竟死於一泡尿,42年後老兵才知立大功
    彼時的黃士偉,是146獨立工團兵第八營代營長,此次他帶著一個排的兵力渡江作戰,所肩負的任務就是在沿途布置地雷群,從而給沿途路過的日軍部隊製造困難,延緩他們的推進速度。「那是,這埋地雷可是門學問,你把那地雷埋到路邊草叢裡,那能炸到人嗎?你得去揣摩別人的心理,那日軍遇到三岔路口是不是得看地形?這一塊視野最好的就是那個坡,往那兒埋準能炸到人!」
  • 老農回家種地,49年後才知自己炸死過日本中將,功勞被蔣隱瞞
    一共十多個雷場,單單是三岔路口的哪裡,就有60多顆地雷,每一顆都猶如小南瓜,上面蓋著鐵板,隨後有序撤離。在浙贛戰役的進程當中,黃士偉只聽到自己的地雷轟轟響,心裡那自然非常的高興。更高興的事情,是在49年以後,才知道炸死了日軍中將酒井直次……那是日本建國後,首次在戰死的現役師團長。
  • 浙贛路上斃天狼——尋訪日軍中將酒井直次喪命蘭溪處
    在抗日戰爭中,有100多名日軍高級將領被我抗日軍民擊斃,鼓舞無數人心。日軍中將酒井直次就是命喪浙江的一名指揮官。  日軍戰史記錄的「現任師團長陣亡,自陸軍建軍以來還是首次」的日軍中將酒井直次被炸身亡地點,就在蘭谿市黃大仙路119號城北教師樓東南角。近日,本報記者與浙江師範大學文傳學院大學生、蘭溪的青年志願者共同尋訪日軍中將命喪地。
  • 小營長阻擋日軍渡怒江,改變抗戰局勢卻未獲軍功,還黯然退役返鄉
    1942年5月5日,工兵營長張祖武炸毀惠通橋將日軍阻於怒江西岸,立下大功。蔣氏通令嘉獎黃金300兩及三級雲麾勳章,但卻被兩位領導林蔚、肖毅肅瓜分。而這位立下功大的張祖武卻在抗戰勝利後黯然退役,從此消失於茫茫史海之中。張祖武,湖南長沙東鄉長塘人,黃埔6期工兵科畢業。
  • 抗戰中八路軍曾用自製石雷跳雷炸毀日軍戰車圖
    比如,其中日本工兵渡邊偷地雷,結果反被化學雷炸飛的片斷,就取材於抗日戰爭中八路軍武工隊的真實戰鬥。這種所謂的化學雷,是冀中根據地特製的一種硫酸地雷,利用硫酸和炸藥混合時發生化學反應的原理來引爆。    做法是在日軍工兵可能經過的地方,把地雷的蓋子打開,口子上放一片蠟紙,再倒上幾滴硫酸,然後把蓋子蓋上,小心埋好。
  • 抗戰中死得最窩囊的日本將軍|人物
    但阿部規秀是在指揮突圍的時候被打死的,算是死在戰鬥中,夠不上「窩囊」的定義,抗戰時被「土八路」做掉的日軍將官又不止他一個。而接下來舉的這3個例子,可都是死在非戰鬥時期的,那才叫「死得窩囊」。飯冢國五郎,一〇一師團一〇一聯隊聯隊長。陸軍少將。1938年8月來華參加武漢會戰,滿臉大鬍子,兇狠得很。
  • 抗戰時該民兵不按套路出牌,一個人用一顆地雷取得一座碉堡!
    抗戰中,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破襲戰等,早已被大家所熟知。然而,近年來,出現了關於抗戰中著名的地雷戰究竟有沒有效果的懷疑。有人認為地雷是一種掩埋式「守株待兔」的武器, 怎麼會在戰鬥中有很高的命中率,可以給予日偽軍沉重的打擊呢?
  • 王耀南在冀中推廣地道戰和地雷戰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紅4軍軍部特務營排長、連長、副營長,瑞金紅軍學校排長,紅一方面軍總部工兵連連長,公略步兵學校工兵主任教員,紅一方面軍總部工兵營營長。參加了長徵。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115師工兵營營長,獨立支隊第1團副團長,第129師工兵主任兼新編10旅第28團團長。1941年任晉察冀軍區工兵主任兼第4軍分區5團團長,武裝部部長,第3軍分區司令員。
  • 抗戰時期,日軍心目中的地雷戰
    也有人懷疑過地雷戰的真實性,曾有人寫文章說,地雷對日軍根本造不成威脅,有時還會傷害到自己人。今天,就讓我們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從真實的史料記載中重新認識真正的地雷戰。1941年3月,太行山抗日根據地首先創辦了地雷知識培訓班,包括地雷的製造、埋設和引爆等方法,後來又將這些培訓課程印製成小冊子,在根據地軍民當中廣為散發,一時間裡,在太行山區興起了村村造地雷、戶戶有地雷的運動,據說,一顆地雷能炸碎一塊500斤重的大石頭。
  • 最真實的地雷戰和地道戰:用老鼠夾子破日軍掃雷器
    被稱為早期人民軍隊「工兵王」的王耀南在冀中推廣「兩戰」,功不可沒。本文為王耀南之子王太嶽撰寫。】  歲月流逝,光陰荏苒。我敬愛的父親王耀南已去世30多年了,但父親在抗戰中的事跡永遠刻印在我的腦海中。記得父親對我說,那是1941年冬,他接到朱老總命令到晉察冀軍區工作。當時冀中軍區形勢非常嚴峻,日偽軍強迫敵佔區老百姓在冀中地區周邊建據點、碉堡1000多處。
  • 抗戰時期,為何很少大規模夜襲日軍?一個營長的經歷說明了問題
    戰鬥打響後,劉維駕命令副營長鄧瑛率領第七、八兩個連負責側翼掩護夾擊,劉維駕則親自帶著何慈航的第9連負責正面進攻。眾人按照平時作戰習慣,鴉雀無聲地迅速登陸北岸,立刻散開隊形衝向日軍碉堡。躲在碉堡裡的鬼子很快發現了他們,於是立刻以機槍、迫擊炮等密集火力向劉維駕等人射來,想要阻止他們前進。衝鋒中,不少英勇的士兵被日軍機槍掃中倒了下去,但大家仍然英勇地向前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