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重慶被譽為「山城」、「霧都」,作為巴蜀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巴國」較之「蜀地」,知名度相差甚遠。對多數本地人來說,「渝」這簡稱的出處都不得而知,更別說只知「洪崖洞」,「李子壩」的外地遊客了。其中原因我們不去深究,但事實真是如此麼?
重慶市區
重慶市區
隨著國家對優秀中華文化的發掘,遊客對於目的地的本地風物愈加重視,不僅是對美食美景,風俗習慣的體驗,還有對歷史文化的探尋。在重慶這座仿佛曆史感缺失的城市,卻有一處世界文化遺產,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的地方。全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僅有31處,長城,兵馬俑大家都耳熟能詳,重慶的這處遺產您去過麼?
寶頂山石刻景區
寶頂山舊入口
不錯!它就是重慶大足石刻,和柬埔寨吳哥窟,阿富汗巴米揚石窟齊名的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和龍門石窟,莫高窟,雲岡石窟共同獲得世界文化遺產稱號,是國際公認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璀璨奪目的文明見證。
華嚴三聖
寶頂山石刻
大足石刻主要在唐宋兩代大規模建造,約兩成的造像完成於明清時期,除了因戰亂而暫時停工外,整個雕刻過程延續了十多個世紀。廣義上看,大足石刻是整個大足區一百多處石窟雕刻的總稱,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為代表,簡稱「五山」摩崖造像;狹義來說,大足石刻的參觀旅遊多指寶頂山和北山兩處景點,它們在晚唐至南宋這段鼎盛時期完成雕刻,尤其以寶頂山石刻的內容更加豐富,造型更為精美。
寶頂山石刻
寶頂山石刻
兒時來寶頂山只見古樸的山門和摩崖造像,從山崖頂部聖壽寺步行,往下至幾十米高的崖底即可參觀。如今的景區由石刻西側新建的巨大山門,廣場以及遊客中心處進入,還有觀光車代替長距離的步行,實在有點誇大做作之嫌。想到這也算是對世界遺產的重視,加之「身不由己」,除了吐槽也只能作罷。
寶頂山新山門
山門廣場
整個雕刻區域歷經千年而未遭破壞,因而景區內環境也是自然生態。古樹參天,石橋亭臺,翠竹掩映,尤其在炎炎夏日,讓人很是愜意。
景區環境
景區環境
景區環境
寶頂山石刻由本地人趙智鳳組織開鑿,在南宋年間歷經七十年完成。石刻沿著山體崖面呈馬蹄形分布,觀賞中心區域名為「大佛灣」和「小佛灣」。雕刻以宣揚佛教密宗為主,將儒釋道完美融合,通過栩栩如生的造像,描繪了近30個宗教相關的故事,上萬尊造像竟無一重複,也是讓人嘆為觀止。
大佛灣
毗盧庵洞
無量壽佛經變相
其中三十多米長的「釋迦涅槃聖跡圖」是世界上最大的半身臥佛造像,巨大的佛頭讓人印象深刻且心生敬畏;國寶級的「千手觀音像」更是飽經滄桑,自2011年由數百名專家進行了搶救性修復,「閉關」近8年才得以完成;「九龍浴太子圖」更是利用山澗清泉,描繪出九龍吐水,為釋迦太子沐浴的生動場景,實在是巧奪天工。
釋迦涅槃聖跡圖
千手觀音
九龍浴太子圖
除卻那些「地標」似的大型造像,那些對平凡人物及生活故事的描繪更添親切感,也更讓人印象深刻。「地獄變相龕刻」生動形象的展示了地獄酷刑,就像古時的「普法讀物」,行為的約束源自其結果的「慘不忍睹」;「父母恩重經變相」便是鮮活的「孝道教材」,從懷胎十月到父母將子女撫養成人的故事,活靈活現的展示於石壁之上,感人肺腑;《牧牛圖》更是長達三十米的「藝術長卷」,十二組造像詩情畫意般描繪了古代的放牧生活,世外桃源般的質樸情趣讓人神往。
獄變相龕刻
父母恩重經變相
牧牛圖
豐富的題材,生動的色彩,精湛的技藝,宏大的規模,這些都是我對寶頂山石刻的觀後印象,也代表了大足石刻的藝術成就。觀賞大足石刻有如現實的「穿越」,近距離了解古人的生活習俗,感受俗世的表達,體會他們的思想和智慧。它不僅是重慶的歷史積澱,也是世界的文化遺產,人類的寶貴財富。
兒時的入口處已改為出口,古樸的山門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