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泰緬行-泰國清萊
緬甸撣邦觀音寺慈悲施食法會
(攝像、剪輯:釋善月)
2016年1月3日,朝聖團早早來到清萊城的湄角河,其時天光尚早,晨光微曦,河面散落著三兩行船,一派恬然靜謐的景象。法師們帶領大家在河邊放生、施食,念誦如來名號,為放生物命授三皈依。
遊魚免於刀俎,得以重歸自然,歡喜自在。所以放生就是救命,希望這些生命,從此以後不遭網捕吞噬,獲盡天年,命終之後,得生淨土。
以此放生、施食功德,回向泰國前國王蓮品高升,回向所有往生者離苦得樂,早生淨土;也回向天下所有善知識六時吉祥,身心安泰;願一切有情聽聞佛法,皆共成佛道。
隨後,朝聖團一行來到清萊府聞名遐邇的白龍寺。一下車,便見白色的廟宇安然矗立,與藍天白雲交相呼應,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實為世間難得的藝術珍品。
白龍寺俗稱白廟,建成於1996年。泰式寺廟大多金碧輝煌,白龍寺卻以純白色獨樹一幟。廟以素白為底,銀鏡鑲邊,淡雅又奪目。
寺院入口的兩邊,各懸銅鐘一口,慈悲的傳喜法師叩銅鐘、念破地獄真言,回向惡道眾生聞鍾脫苦,修行人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通往大殿的橋下,雕塑了無數雙向上掙扎的手。現代社會不少人急功近利、追名逐勢的生活方式,既透支了自身的福報,亦將自己拉下欲望的深淵。
走進大殿,正中是端坐於金色蓮花臺上的白色佛像,殿內白柱木頂,彩色壁畫遍滿四周,莊嚴肅穆。尊貴的法師帶領大家虔誠禮拜。
白龍寺的設計者——泰國著名的建築師Chalermchai先生看到法師歡欣無限並虔誠頂禮。他解釋道,之所以選用白色,是因為白色象徵著佛陀的純潔,而無所不在的鏡子則寓意佛陀的智慧遍照宇宙。他為建造白龍寺耗盡畢生心血,希望能為子孫後代留下這份特殊的福祉,並將此功德回向給泰國前國王蓮品高升。
朝禮寶光菩提禪寺是在泰國的最後一項行程,當朝聖團抵達寺院時,機緣巧合下,不丹副僧王和來自澳大利亞的法師也不約而同地於同一時間抵達。寺院住持古巴阿里雅查法師與當地信眾在寺院門口,迎接法師們的到來。
僧眾手捧迦葉佛舍利,率先步入寺院
泰文中「古巴」一詞,是對僧人的尊稱。古巴阿里雅查法師,為泰國十大高僧之一,因其無論到哪一處山中修行,都會有孔雀出現、追隨,因而被當地信眾尊為「孔雀大師」。寶光菩提寺由古巴阿里雅查法師於2006年發心建設,十餘年來,先後護持了寺廟周邊300多所學校及寺院。
一進寺廟,便是一口銅製大鐘。鐘下石臺,是黑白兩色的太極,白色象徵善,黑色象徵惡。幾位法師一起敲響大鐘,祈願一切眾生去惡向善,離苦得樂。
大殿中間,供奉著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佛坐像,金光閃閃,寶相莊嚴。大殿的梁棟、四壁,畫滿紅底金色的佛陀畫像,華麗壯觀,美輪美奐。法師們領眾虔誠禮拜,禮佛一拜,滅罪恆沙。
1月9日是古巴阿里雅查法師的生日,為了迎接朝聖團的到來,法師特地提前到1月3日過生日。
古巴阿里雅查法師與當地信眾誦經供養遠道而來的貴客。尊貴的海濤法師帶領朝聖團誦《心經》為供養。來自不丹和澳大利亞的法師們也為四眾誦經祈福,不丹副僧王帶來迦葉佛牙舍利,加持會場。
午齋過後,四眾弟子聚集於廣場——這裡供奉著三位泰國北部知名長老的坐像。傳喜法師率朝聖團供養大悲咒、六字大明咒等大乘經咒,古巴阿里雅查法師與各位法師也分別念誦經咒,一時佛光普照,甘露遍灑,龍天歡喜。
隨後舉行慈悲施食法會,由尊貴的海濤法師主法,古巴阿里雅查法師、不丹副僧王及來自澳大利亞的法師全程參加並加持法會 。傳喜法師為大家念誦《大自在祈禱文》與《百字明》,回向一切眾生業障消除、智慧增長、消災免難、六時吉祥。
施食法會過後,古巴阿里雅查法師、海濤法師、傳喜法師親手為信眾們系上吉祥結,信眾們虔誠頂禮,歡欣無量。
莊嚴恢弘的寺院內,大乘 、小乘、金剛乘三乘法師齊聚一堂,誦起三乘經典供養三寶,梵音微妙,法器悠揚。來自世界不同角落的四眾弟子,同一天於同一座寺院偶遇,真是因緣不思議、佛法不思議。
至此,慈悲泰緬行圓滿了在泰國的全部行程,帶著滿滿的加持與法喜,朝聖團驅車前往萬塔之邦——緬甸。
傍晚時分,朝聖團一行抵達緬甸撣邦大其力觀音寺。這是一座華人建造的寺院,一入其中,大乘佛法的氣息便撲面而來。
晚齋後,四眾弟子聚集大雄寶殿,由傳喜法師主法慈悲蒙山超薦法會。
緬甸出家人多、寺廟多、古蹟更多,佛陀曾來過這片土地,並收了第一位徒弟,所以緬甸的佛法,從佛陀時代起傳承至今從未中斷。表面上看來,朝聖團跟著法師從一個佛國到另一個佛國,其實法師扮演的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角色。
以此朝聖功德回向泰國前國王往生極樂,上品上生;回向泰國現國王身心安泰,造福百姓;回向泰國、緬甸的一切眾生,往生淨土,蓮品高升;回向觀音寺建寺以來所有的祖師、護法,朝聖路上的善神護法功德增上;祈願天下所有善知識法體安康、長久住世、法輪常轉、弘揚正法、廣度眾生。回施中華民族萬姓宗族、列祖列宗以及法界一切如母有情眾生,祈願生者皈依三寶,發菩提心,回心向善,求生淨土;往生者蓮品高升,同登大寶蓮臺,同圓種智;祈願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世界和平!
(攝影:釋善聽)
聲明:本文由「佛教慧日」微信平臺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愛出者愛返 福往者福來 隨喜轉載 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