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博士後工作25周年座談會。
12月12日,深圳5家單位成為首批由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批准設立的企業博士後工作站分站,分別為TCL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深圳市匯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亞能生物技術(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地鐵集團有限公司、中電科智慧城市研究院公司,標誌著中央賦予深圳設立企業博士後工作站分站事權正式落地,這也是首批40項綜合改革試點授權事項中,在公共服務體制方面的首個落地事項。
深圳市博士後工作25周年座談會暨首屆深圳博士後創新創業論壇12月12日召開,「深圳博士博士後創新創業中心」當天揭牌。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在南山區科技園提供8000平方米孵化空間,助力博士博士後創新創業,並提供一系列的創業孵化服務。深圳市人力資源保障局還與武漢大學、廈門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和湖南大學等4所高校籤訂合作框架協議,幫助深圳設站單位與高校流動站建立合作關係,推動博士後聯合培養,有效解決深圳企業博士後站點的招收難問題。
招收培養博士後近萬人 副省級城市名列前茅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深圳創新發展,得益於人才環境和人才政策。深圳以其開放的市場、包容的心態、不竭的創新動力,吸引一批批國內外優秀人才創業和發展。
從1995年深圳獲批設立企業博士後工作站起,25年來深圳博士後工作走出了一條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產業化為目標的獨特道路,博士後平臺成為領軍人才的匯聚地、創業人才的孵化器、企業成長的助推器和新產業新技術融匯發展的策源地。
目前全市在站博士後超過4300人,累計招收培養近萬人,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名列前茅。廣大博士後研究人員成為深圳高層次人才的「儲備庫」,在深圳的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將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的深圳已基本形成招才引智的「新磁場」。
在南方科技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的孫會靚,3年來取得極高的研究成績,在站期間獲批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2020年獲批廣東省傑出青年基金(2021-2024)。獲得兩項國家發明專利,近三年發表論文40餘篇。孫會靚從事的是有機太陽能電池,深圳是創新性城市,創新活動強,科研項目與國際接軌,而且效率高,有非常強大的項目和科研究資金支持,這讓博士後有更多的科研平臺。
在哈工大(深圳)從事博士後研究的文杰,同樣在深圳充分展示出科研能力,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等5個項目支持,在人工智慧領域國際頂級期刊和頂級會議共計發表論文40餘篇,一作ESI高被引論文2篇;申請發明專利2項。
作為出站博士後,陳磊兩年前進入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從事博士後研究,主要是研究半導體發光。博士後出站後,陳磊加入旭宇光電(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先後在創新應用領域開發高光量子效率植物光照技術、健康照明全光譜技術等多項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技術,全部實現成果轉化,2020年創新應用領域銷售佔比約30%左右。因科研成果轉化業績,陳磊被任命為公司董事、研發副總裁,並獲得深圳市青年科技獎、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技術發明獎等榮譽。
人才引進和培養捨得投入:人才無後顧之憂專心科研
近五年,深圳博士後引進年均增速超過30%,其中從國內雙一流高校或境外泰晤士報排名前150名高校畢業的佔50%。深圳博士後立足科技創新、圍繞產業發展、促進成果轉化,產出了一大批學術論文、專利和項目,不少博士後成長為科研技術骨幹、學術帶頭人和科學領軍人物。
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將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在深圳得到很好的印證。從特區初創的「拓荒牛」,到後來的「孔雀東南飛」,到如今已基本形成招才引智的「新磁場」。
相對於其他其他副省級城市,深圳高校、科研機構發展起步較晚,數量較少,博士後科研站點更少。但深圳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人才工作,在人才引進體制機制上善於創新,在人才引進和培養方面捨得投入。通過深圳人才計劃、工作條例,設立人才日,深圳通過立法的高度確立人才在一座城市發展過程中應有的位置。
無論是孫會靚、文杰,還是陳磊,他們都提到,深圳給予科研項目投放的資金支持力度很大,有充足的資金保障,高層次人才才有機會去參加國際會議,接觸國際前沿技術等。另一方面,深圳也給予博士生各類生活補助和資助,解決他們的生活問題,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安心做科研。
提高高校科研實力,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
目前深圳共有科研流動站15家,科研工作站(分站)115家、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307家,其中90%的單位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佔比超過七成。
深圳博士後工作走出了一條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產業化為目標的獨特道路,博士後平臺成為領軍人才的匯聚地、創業人才的孵化器、企業成長的助推器和新產業新技術融匯發展的策源地。
於2007年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深圳大學,現有9個流動站和1個企業博士後工作站分站。目前在站博士後1500餘人,學校博士後人員主持和參與了一批重大課題研究,科研成績十分突出。自2015年起,據不完全統計,深圳大學獲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701人,連續8次進入全國各高校前十。
聚焦人工智慧、網絡通信、網絡空間安全、電路與系統等領域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探索和實踐新型舉國體制下科研體制創新,力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研創新中心的鵬城實驗室,在2018年獲批設立深圳企業博士後工作站分站,後獲得獨立招收資格。截至2020年11月,鵬城實驗室共有在站及擬進站博士後75人,獲得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派出交流計劃、「博新」計劃等各類資助30項;2人獲得廣東省海外青年博士後資助;3人獲得國自然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博士後累計獲得各類資助金額近700萬元。
產業集聚與人才集聚形成雙向良性互動關係
深圳博士後設站聚焦科研攻關和技術創新,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一批高校、科研院所博士後科研平臺實力不斷增強。瞄準新一輪創新驅動發展需要,深圳將圍繞基礎設施和平臺建設,解決一批原創性關鍵技術和「卡脖子」技術。目前,鵬城實驗室、深圳灣實驗室建設已初見成效。
作為一家高新技術企業,欣旺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也在2011年設立市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2013年,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以來,欣旺達公司與清華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流動站共招收49人,現出站博士後9人,在站博士後共40人,其中19人認定為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C類,1人認定為深圳市後備級高層次人才。欣旺達電子在站博士後在產學研成果轉化方面與高校流動站展開合作,領域涵蓋智能製造、電化學、熱力學、材料學、新型材料等。近年來,與高校科研院所緊密聯繫,成功參與申報的項目包括國家科技部863項目、973項目等。2名博士後獲得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與南開大學陳軍院士建立深圳市院士(專家)工作站,成果突出。
由此可見,深圳博士後創新創業激情倍增,成果轉化加速推進。此外,圍繞「產學研」一體化,企業設站單位研發勢頭強勁,博士後成為企業創新的助推器。經過40年的人才積累與經濟高速發展,如今在深圳一大批創新型企業成為人才集聚載體,產業集聚與人才集聚形成雙向良性互動關係。
相關連結
博士後工作大事記
1995年7月,原國家人事部、全國博管會批准深圳設立企業博士後工作站,實現博士後工作領域從高等學校、研究機構向企業的延伸拓展,拉開了深圳培養博士後高層次人才的帷幕。
2001年12月,深圳第一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在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設立;
2005年9月,深圳設立第一批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
2007年8月,深圳第一家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在深圳大學設立。
2010年5月,深圳建立完善的博士後資助政策。
2016年6月、2018年12月,深圳兩次修訂《深圳市博士後資助資金管理辦法》,提高資助標準。
2020年10月,中央賦予深圳對企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分站的設立和撤銷權限。
2020年12月,深圳5家單位成為首批由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批准設立的企業博士後工作站分站,標誌著中央賦予深圳設立企業博士後工作站分站事權正式落地。
統籌:張小玲
文:張小玲 圖:胡可
製版:李斌 肖美連 黃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