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山居與田居:對另一種生活方式的野心

2020-12-11 澎湃新聞

「如果他是真誠地生活著的話,我感到,那必定是在一個遙遠的地方。」梭羅如是說。

我們對山間田園的生活,有種接近本能的羨慕和渴望,湖光山色,植物和果實,有規律的生活,沒現世的煩惱。日本電影《小森林》裡的春夏秋冬便是對避世生活最直觀的寫照,採摘果實,製作食物,醞釀一件事物的過程本身,在不知不覺中治癒了人心。如同重複一個機械化的動作,梳理繁雜的思緒,因為解壓而感覺釋然和輕鬆。

便利甚至奢侈的生活,不是不足以滿足我們,但也許從未令我們獲得真正的滿足。度假休閒背後,其實是與基本需求發生直接關聯的真實生活。從社會中淡出投身自然的人,作為拓荒者,創造從無到有的生活,卻可以儘可能多地貫徹自己的意志,享受最大程度的自由。也在與山水的朝夕相處中,養成溫和的氣息。

自然自有其規律和性情,在與之磨合的過程中,人們學會它的法則。時間並非不受限,而是被重新定義。各種食材或景觀,都有人力不可控的生命周期,無所事事地錯過是暴殄天物的遺憾,急不可耐的催生又違背了自然規律。出現在恰當時刻的方為好物。

在果物豐收、環境改善這些實質性回報之外,對自然的敬畏和破解生活的隱喻令內心尤為充實和快樂。專注和潛心於僅僅一件事物,和隨之而來的對細微變化的洞察和感受,都在非現代化的條件下,不斷開發我們的潛能。山居和田居生活之所以令人神往,不是因為它是一種逃避,相反,它是我們對另一種生活方式的野心。是我們想要「明智而忠誠地度過漫長的一生」的努力。

《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英文名為《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記錄了梭羅在瓦爾登湖邊居住兩年的經歷。只不過,梭羅選擇搬去瓦爾登湖的目的一早就有了設定,不為逃避,為了將真實和現實區別開來,活得更清醒。「我希望面對生活中的事實,面對面地觀察關鍵的事實」,的確,他在書中記錄的是凌駕於現實之上的真實,是區別於生活日常的生活現象。他在1852年4月18日的日記裡寫道:「當大雁的遷徙是很重要的,其中有一種道德意義;當日常事務有一種神秘的性質,連最瑣碎的事件也有了象徵意義時……這樣的時刻,我覺得莊重而滿足……每一件偶然事件,在偉大的導師面前都是一種比喻。」不僅如此,他還「連續不斷地觀察自己的思想情緒,」 毫無疑問,愛默生對梭羅的影響頗深,他在《美國學者》裡提倡「世界上最嚴重的問題,就是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單位,不能結出每一個人生來就應當結出的獨特的果實嗎……我們將用自己的雙腳行走;我們將用自己的雙手勞作;我們會說出自己的心聲」。湖邊的生活,是梭羅通過自我觀察和探索而實現對抗社會的準備。梭羅期望通過對自我角色和任務的改革,來完成影響大眾的改革。搬去瓦爾登湖和離開瓦爾登湖一樣突然,原因也都相同——他準備好了。

《木屋之色》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待建的家。建造一間木屋需要材料和勇氣,但回報也一樣豐厚:在安靜的地方闢一處你的避難所,同時也是一個可以好好款待朋友們的地方。扎克·克萊因和他的朋友們在紐約市郊的山林裡買了一塊地,自己建造木屋,結伴而居。同時也用「木屋」作為話題,在網絡社交平臺上尋找著同類。過去的六年裡,他們收集了12000多座木屋的照片和故事,由世界各地的人們,在對自己而言具有意義的地方,就地選材,親手打造木屋。其中不乏令人叫絕的驚喜創意,比如造一座致敬童年的書屋,屋旁架著一輛自行車,早晨先坐上車,再用繩索輕鬆便捷地連車帶人放至樹下,就可以愉快地出行了。

這些生活在山間木屋中的人們,不僅展示了自然之美和木屋之精巧,更表達了對生活方式和人生意義的思考,對於環境和條件都發生巨變的他們來說,體會和領悟也是水到渠成。

扎克挑選了200幅照片和10個造屋故事納入書中,照片包含了從深山、荒漠、叢林、河海、高崖的各個風景,故事中的人們或改造舊屋,或鑿穴而居,「很多人一心想把事情做大,其實沒有必要。越是專注於最基本的事,越能更快開始享受這個地方」。

《去山裡蓋座小屋吧》

本書是日本建築和家具設計師中村好文對自己改造小屋,實現自給自足的忠實記錄。小屋在淺山間南麓,一處他幾次途經,都念念不忘的景致中。和許多日本設計師的習慣一樣,中村好文出於對原居客的尊重,保留了一部分小屋的水泥牆並據此擴建。改建後的小屋不僅使用面積擴大了一倍,並且能完全依靠自然供水供電。疊高的威士忌酒桶代替水管,手工安裝供水裝置,產自德國的集水器,將從屋頂上滴落的雨水收集起來,保證小屋的水源;太陽能和安裝在小屋一旁的風車則將陽光和風能貯藏和轉化,供應起居甚至享受夜晚所需的光亮。他可以用炭火做出美味的櫻木煙燻火腿,用柴火燒水,在視野絕佳的浴室中泡澡。建築本該因地制宜,中村好文在自然生態中對自己創意和靈感的挑戰,和切實可行的環保設計,是對社會身份的最好證明,也給了抱持同樣夢想的人們極大的鼓勵和具體的建議。

《京都山居生活》/《京都裡山四季》

出生於英國貴族家庭的維尼夏與日本丈夫梶山正,帶著孩子一起在日本京都大原過著山居生活。曾在凱德爾斯莊園生活過七年,在澤西島農場生活過十多年,也週遊過西班牙、瑞士等地的維尼夏,將歐式的典雅與風情和日式的古樸與清晰的季節感結合,相得益彰。最初吸引維尼夏的,是日本分明的四季:「春天,在樹下賞櫻;夏日,白天敞開窗戶放下竹簾屋裡吃瓜,夜裡看煙花;入秋聽金鐘兒鳴唱,秋意正濃時賞漫山紅楓;冬至,圍爐煮酒、取暖。」而她在院子裡種滿了香草:迷迭香,薰衣草,百裡香,檸檬香蜂草,薔薇,肉豆蔻……種類有約150之多,親手培土、除草、灌溉栽種的每一種植物發芽、成長、開滿山野,身體力行的快樂,包含了一種對物什共鳴的情感。而手作的快樂遠未止步,收穫的植物也以天然的方式豐富著他們的生活:聚合草、蘆薈等香草可以染色,薰衣草可以做手工皂,指甲花可以染髮,梅子和檸檬香蜂草可以泡利口酒。自然的季節感將自然中的生活引向了秩序,與自然零距離的接觸和同步的成長,放大了對日常的感受,「這些簡單的活動讓人心生對大自然的感激並體會生而為人的樂趣。走進森林、踏上沙灘或來到河岸的那一瞬間,我都情不自禁地感嘆,生活在這樣的地球上真是一個奇蹟!」

《借山而居》

85後詩人冬子,在聚集著許多修行者的終南山中,租下了一座小院20年的使用權,加以改造,過起了獨居的日子。《借山而居》中收錄的散文,都是他在終南山中創作的。也許是冬子正值青春的年紀和他天生的詩意,讀他在山間的生活,頗具直爽的趣味,他給自己養的幾隻雞起名字,不太合群的叫鳳霞,性格溫和的叫玉珠,大公雞叫建國。對自己的山居生活,冬子在一次採訪中說,只是找個環境不錯的地兒過懶洋洋的日子。難以避免的孤獨起初讓他「脆弱,迷茫,極度缺乏安全感,而後發覺獨處是一種能力,並非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具備的。具備這種能力並不意味著不再感受寂寞,而是誘發自己內心的深邃思考,體驗這種生活的心境」。拍下照進屋子映在牆壁上的光,站在三月的山中看一會雪,「孤獨的時候特別有存在感」。精神狀態和物質生活一樣,會在極端的環境中進化。「人有求生本能,所以自我反省的人,會在反思裡不斷地找到出口。」

得以支配自己的時間和欲望,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有電影,有書,有音樂,可以飼養,可以寫字,可以擁有自己僅需的,排除內心拒絕的,返璞歸真四個字,也許只有山中獨居過的人,才能體會其真正意義。如冬子在書中所說:「『返』是價值的體現,『真』的程度決定價值的高度。」

《在西伯利亞森林中》

法國記者和探險家希爾萬泰松在貝加爾湖畔雪松北岬的一座西伯利亞小屋中隱居了六個月,這個不停遊歷的人,選擇在一個地方停下來,並逗留一陣子。他「學到了兩三個道理,但許多人不必把自己幽禁起來也都知道。純潔的時間是一座寶藏。時光的流逝比旅程行走更加紛亂。眼睛永遠不會厭倦壯麗的景觀。我們越了解事物,它們就會變得越美。」比起賞花嘗果的那些山間生活,他從冬至夏的六個月無法用「悠閒」形容。離他最近的村莊,在一百二十公裡以外,天氣寒冷,有時可以用惡劣形容,他沒有鄰居,享受不到招待朋友的樂趣,只有偶爾出沒的熊之類的野獸。天氣好的時候,他在山間行走,砍柴,釣魚,如果待在木屋裡,他做大量的閱讀,寫作,靠著窗喝伏特加。他的挑戰生存極限和孤獨極限的歸隱,等同一種反抗,擺脫了自己的社會身份,「消瘦度日」。他對自己的渺小有切膚的體會:「我正躺在一片壽命達兩千五百萬年的液體化石上。夜空中的繁星比它更要老一百倍。我三十七歲。」他也對自然的饋贈滿懷喜悅:「晚餐是一碗米飯和塔巴斯科辣椒醬,半根香腸,半升伏特加,甜品則是月亮。」生活變得極其簡單和純粹,勞作以保障生存,觀察以獲得新生,閱讀以加深思索。在失去坐標的地方,自由也沒有了界限,最終他得到了恆久由衷的內心平靜,但在此之前,也先經歷了氣餒和絕望。「我的鬍鬚長了出來,時間紡出了它的紗。我離開了城市的墓穴,在泰加森林的教堂裡生活了六個月。六個月,好像一生。」

《明天也是小春日和》

這是日本建築家和學者津端修一為妻子津端英子一手打造的田間晚年。書中記錄了兩人遠離都市喧囂,歸隱田間,悉心打理木屋和菜園的幾十年。建築家出身的津端修一先生修建的圓木小屋外,有在他們手下茁壯長大的七十種蔬菜和五十種水果。太太津端英子本就擅長料理紡織,心靈手巧。春天草莓三吃,夏季醃菜,秋季製作果醬,冬天貯存。在過去積攢的生活經驗之上,實踐讓他們發現了更多智慧,津端修一也會用清新可愛的手繪將它們細緻記錄下來,某個春日或某頓大餐。夫婦兩人在質樸的生活中找到了互相寫提示牌來善意提醒的相處之道。依然保持著好奇心和探索力的津端夫婦,證明了美麗的人生不只是年輕人的特權,太陽底下還是每天都有新鮮事。津端夫婦充滿活力的生活在令無數年輕人感慨的同時,也為一樣年紀的老人們提供了這一人生階段的另一種可能。基於他們生活的記錄電影《積存時間的生活》在日本連續熱映了11個月,「好生活不是買的,是用時間積存下來的」,夢想中的生活遲一點開始也沒關係,明天也會是小春日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看了那麼多山居生活手冊,不妨來實踐一下
    近年來,各大暢銷書榜單上開始出現一批描述現代田園山居生活的書,銷量居高不下,熱度不減。這其中既有《木屋之色》、《去山裡蓋座小屋》這樣偏建築改造類的實用工具書,也有《京都山居生活》、《借山而居》純粹感受類的生活隨筆。不論哪種,這類書籍之所以被現代人追捧,那是我們對山間田園的生活,有接近本能的羨慕和渴望。湖光山色,植物和果實,有規律的生活,沒有現世的煩惱。
  • 這幅現代版「富春山居圖」,真美!
    6月12日拍攝的田鋪大壪(無人機照片)。「富春山居圖」徐徐展開。每年純收入10萬多元曾經村裡最年輕的「留守人員」60歲的許秀青開了村裡的第一家農家樂大家給它起了一個寄寓希望的名字春臨農家越來越多的「韓光瑩」回來了越來越多「許秀清」孵化了一水護田、青山對開各色產業、蒸蒸日上村民與創客共同逐夢小康生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這幅現代版「富春山居圖」,真美!
    6月12日拍攝的田鋪大壪(無人機照片)。,雨天一腿汙泥」  到一水繞村,梯田錯落  西河村「蛻變」了  遠山如黛  碧水環繞  何家衝村「新生」了  青山環野立,古樹參雲天  鄉憂變鄉戀,農民工返鄉「雁歸來」  走進散落在大別山間的村落  一幅幅現代版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別山村繪出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伴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大別山區正發生著翻天覆地變化,小康生活悄然走近,叩開革命老區的大門。走進散落在大別山那些依山傍水的村落,一幅幅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徐徐展開,這裡有一水護田、青山對開的美麗生態、有蒸蒸日上的各色產業、載滿鄉愁的農耕印記,還有村民臉上洋溢的歡喜,所見所聞恰可滿足遊客對美麗鄉村的想像。
  • 笛東臻品|「怡然山居」臨安旭輝·吳越府
    」來描繪它,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是臨安獨有的自然特徵。旭輝·吳越府項目位於杭州市臨安區,DDON笛東設計團隊以「山」為主題,打造了一處宜人居所,體現當地獨特的「山居」景觀。山居之意山,以它的敦厚質樸給人以依靠。
  • 山居民宿體驗採摘田園生活
    在這裡,山裡的風似乎帶有甜味,閉上眼睛能聞到泥土的芬芳黃家花園山居民宿,體驗田園詩意生活柴火土灶飯菜香,體驗不一樣的人間風味。鄉村無壓生活,從城市到深山體驗式山居生活,來的客人把這當成家一樣舒適自在,很多都是自取自助的。
  • 山居,也可以有N多種可能
    「北山白雲裡,隱者自怡悅」是孟浩然山居的超脫塵俗。  「山居雖自由,晨起亦有程」是陸遊山居生活的案幾自律。  「森林伸延,溪流衝擊,巖石堅守,霧靄瀰漫」是哲學家海德格爾山居的詩意。   你所嚮往的山居,又是哪一種呢?
  • 富陽:全力打造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樣板地
    如今,在這片鍾靈毓秀的熱土上,一幅「一江帶城、南北呼應,山水相依、產城融合,現代氣派、田園風光」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正徐徐展開。回首「浙」一年,富陽交出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在日前公布的2019年度杭州各區縣(市)高質量發展考評結果中,富陽區位列全市13個區縣(市)第4位,較上年大幅提升5個位次,是近年來富陽區在該項考核中的最佳成績。
  • 山居的美麗與哀愁
    望雲在感懷自己的山居生活時,總是念及一圍爐火提供的無限溫情,「圍爐烤火,有許多好時節,比如雪夜圍爐,外邊是冰冰冷冷的,屋裡是暖暖和和的,裡外的反差成全一個豐富又詩意的世界,也讓人更加懂得珍惜當下。」圍坐在爐邊的望雲,窗外是無盡的山林,耳邊是蛙聲蟬鳴,身旁是可以話聊的相親之人,沉浸在歲月的精確流逝中,與自然、萬物、內心和諧共處。
  • 劉以林《山居格調》面世 被業界譽為中國的《瓦爾登湖》
    劉以林新書《山居格調》,被業界譽為中國的《瓦爾登湖》  古往今來,不少名人,都有寫日記的習慣。從晚清四大日記,到近現代胡適、周氏兄弟、蔣介石,從政治人物、文人到公共知識分子,名人們將自己的日常起居細節、內心私密,以日記的形式述諸文字。
  • 鳳凰鳴 群山靜——老山麓·溫泉澗 仁恆再造成品山居獨墅
    自古以來,山居便是文人雅士,名士風流生活選擇。由仁恆、大吉聯手打造的仁恆鳳凰山居項目,位於山水資源和綿延文脈兼具的老山湯泉。它是融合了國際化和現代元素的山居生活,有著便利的生活配套、豐沛的自然資源;通過內與外空間界限的打破,虛與實山水資源的融合,進與退居家美學的闡述,經與緯城山相望的平衡,為沉浸在城市喧囂生活的人們帶來全新的成品山居生活體驗。
  • 德式山居的詩意生活 湖州慧心谷度假村正式開業
    浙江在線杭州4月19日訊 佔地11畝的房子「種」在300多畝的竹林裡,一半是茫茫竹海,一半是千畝茶田,白鷺翩翩,星空閃爍……在這樣的房子裡度假,是什麼樣的感受?  開業後的慧心谷度假村客房,根據地形環境和建築形態的不同,分別提供山居、茶居、竹居、水居四種不同選擇。
  • 追尋治癒聖地 解密中南無山居如何還原生活本來的樣子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是陶淵明對山居生活的渴望。依山傍水、與自然共生,自古以來,人們對山居生活的追求就從未停止。但現實終究很殘酷,城市在不斷變大,生活卻在變小,被生活枷鎖套牢的現代人,他們渴望竹林取代高樓、擁堵的馬路變為潺潺溪水,清風吹散人潮的喧囂,內心也變得和大山一樣廣闊。如今,若有機會,你是否願意嘗試一次理想中的山居生活?
  • 杭州富陽:全力打造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樣板地
    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畫晚晴新。杭州西南,富春江畔。670年前,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在此繪就了曠世佳作《富春山居圖》。如今,在這片鍾靈毓秀的熱土上,一幅「一江帶城、南北呼應,山水相依、產城融合,現代氣派、田園風光」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正徐徐展開。
  • 湖山生活|六年藏龍鎮,創造新的山居生活場景
    有人說:「藏龍鎮是玩山的度假天堂」,有人說:「藏龍鎮是浪漫的山居打卡地」。藏龍鎮代表著山居生活的多元,豐盈的全家庭親密度假區,每一個人在此都能找到自己憧憬中的生活模樣。藏龍鎮,是一處山居生活的心靈度假地,6年著作,繪一頁頁的動人篇章;6年沉澱,載百餘小鎮家人足跡。
  • ...大山深處有「新家」——大別山村繪出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本文轉自【新華網】;新華社鄭州7月9日電 題:大山深處有「新家」——大別山村繪出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新華社記者王丁、李鈞德、史林靜 八百裡大別山,橫亙在中國地理的南北分界線,這裡既有北國江南的風光旖旎,也有江南北國的豫風楚韻
  • 山居by建築營設計工作室
    山居是位於北京通州新光大中心ArtPark9第28層的一間客房。它是在都市高層建築標準單元之中實現居住樂趣的嘗試,也是一種對未來生活方式可能性的探索。但是人根據身體行為定義了自然環境,使其可居。古人的理想居住狀態是歸隱於山林,代表一種脫離俗世、與自然和諧的生活境界。當代城市中人們居住在鋼筋混凝土的叢林,居所變成一種標準化的空間產品。山居即是基於以上三種居住方式的再思考:回到居住的本源,激發身體行為與外部環境的互動關係。
  • 馬寅| 我理想的山居生活
    這些年營造阿那亞,總在海邊生活。但心裡的山居夢一直都在:要是能在山裡也建上這麼一個社區,有山林沉靜,也有人間溫情,多好啊。尋尋覓覓這幾年,很欣慰,終於等到了金山嶺。這是一塊富有神性的土地,處於群山、森林和長城的護佑包圍之中,風景清奇秀麗,人文底蘊厚重,這是一個能讓生命奇蹟發生的地方。
  • 「麗水山居」為鄉村民宿未來貢獻「麗水智慧」
    近年來,麗水市積極打造舒心、貼心、放心、開心、養心的「五心」標準和有主人、有山水、有業態、有鄉愁、有創意、有體驗、有故事、有主題、有智慧、有口碑的「十有」特色「麗水山居」民宿產品,充分展示麗水的自然地理風貌和生態特點,吸引遊客來麗水看真正的山、賞純粹的雲,感受不一樣的山居風情,體驗別樣的山居生活。
  • 湖山生活||六年藏龍鎮,創造新的山居生活場景
    藏龍鎮代表著山居生活的多元,豐盈的全家庭親密度假區,每一個人在此都能找到自己憧憬中的生活模樣。藏龍鎮,是一處山居生活的心靈度假地,6年著作,繪一頁頁的動人篇章;6年沉澱,載百餘小鎮家人足跡。藏龍鎮用文化賦予建築足夠的生命,每年組織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活動,充盈小鎮家人的精神生活。365天數十場高水準品牌文化活動的舉辦,帶給小鎮家人的不僅僅是美的享受,更是藝術的浸染與愛的薰陶。山地有氧樂跑節、中秋鄰裡宴、湖山攝影大賽、業主社群文化沙龍、新春年貨節等眾彩紛呈,改變著每一個藏龍鎮家人的生活方式。無論是小鎮家人,還是慕名而來的訪客,都在藏龍鎮感受到山居生活之美,獲得內心的充盈和精神的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