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丨第十四集:民為邦本

2020-12-23 央視新聞

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一樓四號展廳,陳列著一件由普通農民鑄造的青銅大鼎——「告別田賦」鼎。它已經被南來北往的參觀者摸出了光澤。

自2006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被正式廢止。河北省靈壽縣的農民王三妮自籌資金,用鑄鼎刻銘的方式,記錄下了這個亙古未有的大事件。

銘文中寫道:我是農民的兒子,祖上幾代耕織輩輩納稅。今朝告別了田賦,我要鑄鼎刻銘,告知後人,萬代歌頌永世不忘。

如今,每雙伸出的手,都是一個古老的農業民族對延續2600多年繳納皇糧國稅的歷史告別,也是對年輕的共和國施惠於民的時代觸摸。

全面取消農業稅是中國政府在21世紀一項歷史性舉措,也是普惠民生的一個重要標誌。

人民是改革的參與者,也是發展成果的分享者。黨和政府在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較快發展的同時,從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真正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回望時間的峰巒,總有些日子留下記憶的刻度。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從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從簡陋之居到舒適之屋,從出入不便到來去自如,從「小病靠扛,大病看天」到社會保障全覆蓋,人們的生活越過越紅火。

跨入新世紀,黨中央及時作出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的重要判斷,制定和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一系列真金白銀的惠農政策措施陸續出臺。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中國的農業經濟長期佔據主導地位,農業稅也一直是國家稅收的主要支柱。改革開放後, 隨著工商業的迅速發展,農業稅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下降,成為財政收入的輔助手段。從財政收入的整體結構來看,農業稅佔比從1950年的39%,下降到了2004年的1%。

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決定,自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同日,國家主席胡錦濤籤署第46號主席令,宣布全面取消農業稅。

如今,農民不但種地不再交稅,而且還過上了國家給補貼的好日子。為調動農民積極性,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相繼實施。

從2004年開始,國家實行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糧食收購價格逐年提高,農民的豐收果實轉化成了實實在在的收入。

60多歲的譚業君坐在自家炕頭,樂呵呵地翻看著幾本略顯發黃的帳本。

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種糧大戶 譚業君:「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種地不收稅了,反而還給補貼,給一系列的,糧食直補、糧油直補、農機直補等等。」

這位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種糧大戶,從2000年開始記錄家庭全部收支情況。近20年的記錄,見證了一個東北農戶的增收路。

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種糧大戶 譚業君 :「從帳本上體現,以前的時候收入是幾千塊錢,現在都是10多萬塊錢,翻了30多倍,逢人都說過年好,如今每日都是年,確實是,現在每日都是年,感覺到非常幸福。」

為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國家又開啟了「村村通」工程和「三下鄉」活動。村村通了公路,廣播電視進了千家萬戶。文化、科技、衛生下鄉,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開闊了眼界,提升了農村衛生健康水平。

1993年3月,暖意融融的北京照例迎來了「兩會」的召開。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大代表們突然發現,換餐券時不用再交糧票了。糧票,20世紀中國民生的縮影,見證了一段特殊的歲月。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解決糧食供求短缺的嚴峻矛盾,1953年起,開始在全國實行糧食統購統銷制度,從此中國進入了一個以糧票為代表的票證時代。這些票證讓逢年過節百貨商店門前排起長長隊伍,也讓家庭主婦每月對柴米油鹽精打細算。

而隨著土地承包和農產品價格的放開,一個個高產年、豐收年讓農民收入增加,農業高速發展。國家富裕起來了,溫飽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隨之產生。

1984年11月1日,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為了讓大批湧入的打工者解決吃飯問題,率先宣布在特區內取消糧本和票證。這一舉措成為糧食供應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變的裡程碑。

很快,深圳的成功經驗影響了全國。1993年4月1日,國務院《關於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讓伴隨著城鎮居民近40年的糧票、油票等各種票證陸續退出歷史舞臺。

1993年5月10日,北京開始登記註銷最後一批糧票。此時,人們發現原本糧店裡只有「兩白一黃」的糧食品種,變得越來越豐富,而自由市場還能買到各種雜糧,甚至還有來自外國的大米。

天津的陳嘉榮在家裡收藏了兩萬多張票證。糧票、布票、肥皂票、火柴票,白菜票,足足有一千多種。各種各樣的票證積澱著一代人對於歲月的記憶,也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縮影。1963年陳嘉榮與愛人王玉玲結婚,根據山東老家的風俗,結婚必須要有4床新被子,在所有物資都憑票供應的年代,陳嘉榮求遍了親友,才湊齊3床被子的布票,最後只好借上1條被子湊數。新婚第二天,他就將被子還了回去。

天津票證收藏者 陳嘉榮:「我心裡很內疚,我總感覺到我對不起我愛人,當時來講,我和老伴很少添衣裳,所以現在我收藏這各種票證,也成了寶貝了。」

方寸紙片,見證了歷史的變遷,也見證了共和國從匱乏走向豐裕。

1991年,《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解海龍拍攝了一組「我要讀書」的照片,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個小女孩,手裡握著筆,齊肩短髮,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看著鏡頭。

原《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師 解海龍:「她叫蘇明娟,她那雙眼睛特別的大特別的亮。當她一看我的鏡頭的時候,我果斷地按下了快門。我用鏡頭記錄孩子們成長快40年了,教育上真可以說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關係子孫後代,涉及千家萬戶。為了讓教育更加均衡,讓人人都享有更好教育機會,1986年4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表決通過。1993年印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到20世紀末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2003年,國家逐步推行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實行免除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補助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2006年,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進一步明確將義務教育所需經費全面納入財政保障範圍。2008年9月,我國全面實行城鄉免費義務教育。

原《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師 解海龍:「走進21世紀,我來到了開陽縣,那個時候孩子們正在發新書,我問他們,發新書了和以前有什麼不一樣?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不要錢。」

在新疆莎車縣塔尕爾其雙語小學,中午下課鈴聲響後,孩子們走進食堂,富有民族特色的手抓飯深受他們的歡迎。

從2011年開始,當地1萬多名農村寄宿學生,不僅學雜費全部免除,還能獲得政府提供的營養膳食補貼,吃上放心可口的飯菜。

就業是民生之本。跨入21世紀,黨中央堅持就業優先,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我國就業規模不斷擴大。

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就業形勢曾遭受劇烈衝擊。大量中小企業關門,1000多萬農民工失去崗位、大學生找不到工作。面對嚴峻形勢,我國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一手穩就業,力保崗位不流失;一手擴就業,千方百計挖掘新崗位。到2009年下半年,我國就業狀況已基本恢復到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

一大清早,退休後的吉林石化北方公司工會主席李賀來到了王忠芳的農業科技公司。

今天他來找王忠芳就是想看看能不能再接收幾個下崗職工。他倆是老相識了,說起王忠芳的創業,當初還是在李賀的一手幫助下完成的。1997年,王忠芳剛剛下崗,想著要創辦一家蘆薈麵粉廠,可一上來就遇到了困難。

下崗再就業職工 王忠芳:「就是因為什麼都具備了,但是沒有錢啟動不了。這個時候最難最難的時候,李主席通過工會的救濟資金給我拿了1000塊錢,就這1000塊錢,我才啟動起來,然後我一點一點地,通過滾雪球似地,把這個麵粉廠滾動起來了。」

得到幫助的王忠芳,發誓一定要把廠子辦好。但麵粉做出來了,銷路又成了問題。

下崗再就業職工 王忠芳:「李主席又通過工會和各個單位給我聯繫,當時賣出去20多萬元的,信心也有了。」

這一次,在王忠芳的努力之下,僅僅用了一年時間,蘆薈麵粉廠開起來了,經營得還不錯。

下崗再就業職工 王忠芳:「北方公司社會吸納總共是224人,我當時帶領224個下崗職工在幹,幹得非常好那個時候。」

吉林石化北方化工總公司原工會主席 李賀:「不是光救濟幾個錢的問題,關鍵是解決他們的崗位,有工作幹,就是過去所說的,變輸血為造血,變送一碗飯為送一個飯碗。」

如今,王忠芳她又把目光投到農業科技上,想帶領更多像她一樣的下崗職工發家致富。

就業規模的持續擴大和就業形勢的持續穩定,讓更多的勞動者找到工作、穩定就業,開啟幸福生活的大門。

顧方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糖丸爺爺」。就是這顆甜蜜的「糖丸」,讓無數孩子遠離了俗稱「小兒麻痺症」的脊髓灰質炎病症困擾。20世紀50年代,30多歲的顧方舟臨危受命,開始了對脊髓灰質炎的研究工作。1960年他帶領團隊成功研製出中國首批「脊灰」活疫苗,為了確定疫苗的安全性,必須在兒童身上進行試驗,顧方舟的大兒子,成為全中國第一個喝下疫苗的孩子。

北京協和醫學院原院校長 顧方舟:「有點風險豁出去了,只能這樣,不然的話沒法進行這個試驗,誰都不敢吃,你不敢吃,你讓別人去吃?」

觀察期過後,顧方舟和同事們喜極而泣,疫苗是安全的。

1965年,我國預防脊髓灰質炎的疫苗正式推廣接種。

1978年,「糖丸」疫苗首批被列入我國兒童計劃免疫範圍。

2000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鄭重宣告,中國成為無脊髓灰質炎國家。

2013年,適齡兒童的B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質炎疫苗等12種疫苗的接種率,以鄉為單位達到90%。

像城裡人一樣看病報銷,是農民企盼多年的一個夢。

2003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開始在田間地頭展開。這是政府主導下的互助共濟制度,在歷史上,政府第一次為解決農民的基本醫療問題而承擔直接籌資責任。

安徽省廬江縣的鐘德華老人,2007年突然患上了心肌梗塞。得知治療費用後,他尋思著如果治,不僅自己的日子沒法過,還會讓子女背上債務。

安徽省廬江縣農民 鍾德華:「(治療費要)五六萬塊錢,你這個是心肌梗塞。我當時就跟他講,我們農村人哪有這麼多錢。看不起(病)。」

可治療過後,他卻驚喜地發現,自己參加新農合時只交了幾十塊錢,治病卻能報銷17000多元,一下子就解決了難題。

安徽省廬江縣農民 鍾德華:「一個月就交三四十塊錢,一下子報了(10000多塊錢),老百姓會算帳,共產黨給的。」

新農合的建立,使農村居民醫療負擔得到減輕,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狀況得到緩解。

2007年起,我國又啟動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試點。2008年,全國參加新農合人口突破8億。到2012年,各項醫療保險參保超過13億人。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中國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就實現了全民基本醫保,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和好評。

王皇古自從當上了圖書管理員,與書相伴讓他感到平靜。以前的他很難有這個心境。

江西省遂川縣低保救助對象 王皇古:「兒子(去世前)治病,把家裡所有的錢都掏空了,小的還小,不要說去讀書,就連吃飯也有問題。」

讓他心裡踏實下來的,是這本薄薄的證書,2007年針對更多貧困人口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行起來。

江西省遂川縣低保救助對象 王皇古:「加起來一個季度2700多,再加上我(工作),300塊錢1個月,也就是9百塊錢1個季度,共有3500百塊錢1個季度。基本上解決了我家裡的兩個小孩的讀書(問題),生活問題基本上解決了,如果沒有這個政策,家裡肯定要散掉了。」

這些福利分房的筒子樓,成為城市的時代記憶。當時居住條件都很差,1間4平米的小屋裡,27歲的兒子和父母兄弟擠在一起,要搭個閣樓才能住下。筒子樓裡,每家1個水龍頭,1個水錶,怕別人用,還要裝上鎖。做飯時候要排隊,走廊裡奏響了鍋碗瓢盆交響曲。

在1980年住房商品化見雛形以後,普通中國人的家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改變,人民群眾享受到了改革的紅利。

京九鐵路,被稱作「大京九」。它是國家的世紀工程,也是重大的惠民工程。這條鐵路從北京到香港九龍,「大京九」穿越七省兩市的九十八個市縣。攤開地圖,人們會發現,這條鐵路常常是不走平地穿大山,不走直徑繞大彎。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這條鐵路要經過冀魯豫邊區、大別山區、井岡山區、贛南、粵東北區等革命老區。為了帶動這些地區經濟發展,建設者們讓鐵路繞彎,讓火車靠站,它像一條絲帶,把一個個交通不便的地區串起。為了兼顧井岡山和瑞金兩個老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建設者們讓鐵路兩跨贛江,為此多建了兩座大橋,多修了4.41千米鐵路。

京九鐵路開通後,受到了沿線各地特別是老區人民的熱烈歡迎。當列車停靠在贛州車站時,一位趕了幾十裡山路的老媽媽,雙手撫摸著火車車廂,激動不已:「我終於看到這鐵皮車了!」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保證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把民生放在優先位置,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幹,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道上,讓人民群眾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大事記】

1979年12月,鄧小平首次提出小康目標。

1983年1月,春晚與觀眾見面。

1983年11月,對棉花、棉布敞開供應,取消憑票定量銷售。

1984年1月,全國性春運組織工作首次啟動。

1985年5月,提出有步驟地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

1988年2月,在全國城鎮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

1990年12月,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

1992年4月,實施「希望工程」。

1994年4月,第一個扶貧開發行動綱要頒布。

1995年5月,實行雙休日。

1996年8月,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

1997年9月,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998年,啟動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

1999年9月,啟動7天長假。

2006年1月,全面取消農業稅。

2007年7月,建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2007年12月,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納入國家法定節假日。

2008年1月,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全面實行免費開放。

相關焦點

  • 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獲廣泛關注 「接地氣,看後讓人...
    9月18日,觀看了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最新的兩集後,市民劉猛興奮地在社交平臺上這樣寫道。他的話說出了重慶廣大市民的心聲。  重慶日報記者了解到,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聯合出品的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自9月16日在中央電視臺播出以來,成為市民口中的熱門話題。
  • 「大路越走越寬闊」——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引發熱議
    由中央宣傳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國家發改委、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共同攝製的24集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日前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播出結束,其在社會上引發的話題熱度仍在持續發酵。
  • 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丨第十四集:民為邦本
    1963年陳嘉榮與愛人王玉玲結婚,根據山東老家的風俗,結婚必須要有4床新被子,在所有物資都憑票供應的年代,陳嘉榮求遍了親友,才湊齊3床被子的布票,最後只好借上1條被子湊數。新婚第二天,他就將被子還了回去。
  • 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希臘語版在希臘主流媒體開播上線
    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希臘進行國事訪問之際,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創作的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希臘語版,當地時間11月10日起在希臘官方媒體雅典-馬其頓通訊社網站和新媒體平臺上線播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希臘語社交平臺等也同時推出。
  • 紫薇小學組織觀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
    12月12日,紫薇小學組織學生收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為使廣大少年兒童切實感受黨和國家事業的蓬勃發展和卓越成就,進一步培養孩子們的愛國熱情,12月12日,紫薇小學組織學生收看了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
  • 《我們走在大路上》 第十四集 民為邦本
    《我們走在大路上
  • 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希臘語版在希臘主流媒體開播上線
    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希臘進行國事訪問之際,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創作的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希臘語版,當地時間11月10日起在希臘官方媒體雅典-馬其頓通訊社網站和新媒體平臺上線播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希臘語社交平臺等也同時推出。
  • 感悟偉大曆程 在新時代努力奮進——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
    新華社北京9月20日電題:感悟偉大曆程 在新時代努力奮進——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引起社會各界熱烈反響新華社記者砥礪奮進鏗鏘前行,波瀾壯闊振奮人心。篳路藍縷一路走來,起宏圖,敢教日月換新天,億萬人民在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懈奮鬥,譜寫壯麗史詩。連日來,深入反映共和國感人故事和重要事件的24集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在中央電視臺陸續播出,9月19日第7集播出後,社會各界反響愈發熱烈,全國各地幹部群眾對黨和國家偉大曆程的討論更加深入。
  • 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見證新中國砥礪前行的偉大...
    伴隨著毛澤東洪亮的聲音,一幅從開國大典到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再到朱日和閱兵、上海自貿區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9月16日起,24集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每日兩集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播出。該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生動講述了中國人民篳路藍縷、砥礪奮進、一路走來的感人故事,全面展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 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觀後感 心得體會評論
    新華社北京9月20日電題:感悟偉大曆程 在新時代努力奮進——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引起社會各界熱烈反響  新華社記者  砥礪奮進鏗鏘前行,波瀾壯闊振奮人心。篳路藍縷一路走來,起宏圖,敢教日月換新天,億萬人民在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懈奮鬥,譜寫壯麗史詩。
  • 《我們走在大路上》緬語版專題片在緬甸電視臺播出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孫牧寧):在習近平主席對緬甸進行國事訪問前夕,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緬語版從1月15日起在緬甸最大商業電視臺天網電視臺多個頻道播出。當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緬甸瑞丹倫傳媒集團在緬甸仰光舉行了專題片開播儀式,中宣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徐麟與緬甸宣傳部部長吳培敏出席並共同啟動該片開播。24集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全景式展現了新中國建國70年間風雨兼程、砥礪前行的偉大曆程,是全方位了解新中國發展的一部優秀作品。
  • 《我們走在大路上》第十四集 《民為邦本》
    安徽省廬江縣的鐘德華老人,2007年突然患上了心肌梗塞。治療過後,他卻驚喜地發現,自己參加新農合時只交了幾十塊錢,治病卻能報銷17000多元。  安徽省廬江縣農民鍾德華:一個月就交三四十塊錢,一下子報了(10000多塊錢),老百姓會算帳,他會算,共產黨給的。  就業是民生之本。
  • 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觀後感 心得體會評論
    新華社北京9月20日電 題:走在大路上,我們昂首向前  新華社記者梁建強  時光,總在回望中給人以啟迪。24集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正在熱播,生動呈現7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篳路藍縷、砥礪奮進的光輝歷程。  70載櫛風沐雨,70載風雷激蕩。人們清楚地看到:一個又一個偉大奇蹟在中華大地迸發。
  • 24集紀錄片《我們走在大路上》第一、二集
    許多資料是首次公布昨晚播出的第一集《新中國誕生》和第二集《敢教日月換新天》,4分鐘速覽版,一起來看。
  • 領航中國 砥礪奮進——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系列評論...
    這是我們在治國理政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經驗,也是目前正在央視播出的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帶來的最重要的啟示。&nbsp&nbsp&nbsp&nbsp從1949到2019,這段徵程絕非一帆風順,但每逢重大歷史轉折關頭,我們黨總是能抓住難得的機遇,攻堅克難,不斷取得新勝利。
  • 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希臘語版上線開播
    本報雅典11月13日電  (記者張志文、曲翔宇)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希臘進行國事訪問之際,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創作的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希臘語版,當地時間11月10日起在希臘官方媒體雅典—馬其頓通訊社網站和新媒體平臺上線播出。
  • 4分鐘速覽丨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第十五集《我們都是...
    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中國人民的成功實踐昭示世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復興圓夢的必由之路。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長春市寬城區五星村村民 劉美傑:我是農民,種地的,夢想是跟城裡似的住上高樓。
  • ...我們走在大路上》引發網友熱議 「祖國這麼強盛,真的好驕傲!」
    9月16日起,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播出。該片是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由中央宣傳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等共同攝製的文獻專題片共24集,每天兩集連續播出。
  • 我們走在大路上!
    27日,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第二十三集和第二十四集。第二十三集《輝煌新時代》展現新時代中國取得的一系列輝煌成就;第二十四集、也是最後一集《領航中國》講述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接力奮鬥,推動黨和人民事業不斷前進。
  • 《我們走在大路上》第十九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4分鐘速覽 | 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第十九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寧可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因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